編者按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熱情,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脫貧辦、團區委、區婦聯、南鄭農商銀行聯合舉辦了南鄭農商銀行杯「決勝脫貧·奮鬥有我」主題演講比賽。
決賽中,20位來自扶貧一線的選手們結合扶貧工作真實經歷,謳歌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的良好風貌,描繪出一幅全區上下廣大扶貧幹部用心幫扶貧困群眾的美麗畫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胡家營鎮中心小學馬瑩的扶貧故事......
>>>>
三等獎
不辭涓流 可為江海 不以善小 聚力千鈞——我的「脫貧攻堅」小故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不辭涓流 可為江海 不以善小 聚力千鈞——我的「脫貧攻堅」小故事》
就在去年啊,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消息:南鄭區全年實現6125戶17814人脫貧,38個貧困村摘帽。從那時到現在,儘管不可能每天都有這方面的報導,但作為精準扶貧的參與者、親歷者,我每天都能感受到那一點一滴的變化。這個數字每天都在我的眼中刷新,因為它寫在幫扶對象的臉上,也寫在我的心裡。
說起扶貧工作,我們已經在那曲曲彎彎的山路上奔走了五年之久。今天,我們胡小教師正一步步踐行著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救助、兜底保障、生態扶貧等脫貧攻堅的事業,正追求著「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凌雲之志。
對於山區的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現實和未來之間橫亙著一座山。扶貧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讓他看到山外還有海,海邊也有春暖花開;告訴他這個世界不僅有父母兄弟,也有更多關注的眼神在期待;告訴他,即使不能兼濟天下,也要不吝善小,把這份愛和善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我們的教育扶貧之路是充滿溫情和感動的,我們的愛心溫暖了一個個的孩子:生活捉襟見肘的小航,一日三餐沒保障的小敏,性格孤僻、一度準備放棄學業的小奇,還有留守兒童海龍。為了幫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們,我們自發組織結隊入戶走訪,努力把愛播灑到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周末的時間我們穿梭在偏遠的小村莊去家訪,也曾經打著手電筒行走在崎嶇的山路間去看望生病在家的學生;面對頑劣的學生,我們「不計心勤一硯寒」立鴻鵠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主動承擔起對家長的培訓和溝通工作,用愛心點亮學生心靈的燈塔,用誠心開啟家長通往幸福之路的大門。把孩子領出大山,而不需要像愚公那樣把山搬走;但如果把孩子領出大山比搬走大山還難,我願意做改變生活的愚公!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我和貧困戶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和友誼,已儼然成了這個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員。面對年滿六旬的譚大姐,我常常風裡來,雨裡去,擠出時間,騎上電動車,往返於村裡和鎮上,諮詢相關政策,幫助他們辦理養老保險,為老夫妻倆申請慢性病救助,已經習慣於帶著他們到醫院來回奔波。生活中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起來,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的物質生活,還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和親情,這也是我從事這項工作的最大收穫。彈指一揮間,已走過了5年的風風雨雨,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每每譚大姐和我聊家常、為我端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將煩心事向我傾訴時,一簇幸福感在我心中爆棚,腳下雖沾滿泥土,心中卻沉澱真情。「甘將心血化雨時,筆底耕耘總有情」。在這個村上,鎮上,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救助的家庭。令人欣喜的是,政府、企業、社會,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在關注著他們,並伸出援助之手,落地政策,送來糧食,送來資金,把知識和智慧送進了頭腦,也送來了希望。
孔子告訴我們,善是世界的原點;雨果告訴我們,善是世界的陽光。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精準扶貧之路在綿延著愛和善,詮釋著和諧發展。生活在這個不平凡的新時代,很平凡的我,堅決做到初心不改,用自己的一點一滴,分享著愛,詮釋著善,匯入到時代磅礴的大愛與大善中。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詩人,我也想這樣說,何必這樣問呢,到底更愛城鎮還是鄉村?我只能這樣回答,我的家鄉到處都是一樣!何必這樣問呢,到底更愛艱苦的扶貧還是將來的夢想?我只能這樣回答,生活永遠使人感到新鮮明朗!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扶貧脫貧的道路上,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道路上,做好我的一點一滴是最充實最快樂的。讓我們腳踏實地,積涓流,積善小,向著美好——出發!
編輯:吳 娟
審核:靳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