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證史——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組畫》中的政治寓言

2020-12-15 瀟湘晨報

2020年12月4日,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EHESS)政治學博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韓偉華副教授應邀為浙師大外語學院師生開展了題為「圖像證史——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組畫》中的政治寓言」的講座。講座由法語系主任汪琳博士主持。外語學院院黨委書記俞明祥,法語系、英語系、翻譯系、大外部的部分教師,法語系及其它院系的本科生與研究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韓老師向聽眾們展示了陳列於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瑪麗·德·美第奇組畫》。魯本斯所繪的這套組畫曾以其巨大的尺幅及其濃墨重彩的筆觸,深深觸動了當初在異國求學的他,也為其今後的研究埋下了種子。藉助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韓老師從「歷史敘事畫」「政治寓言畫」「深意圖像志」三個不同的層次,逐步深入分析組畫所體現的法國近代初期文化象徵。

在分析畫作前,韓老師以美第奇家族贊助藝術之傳統開篇:文藝復興以降,貴族委託著名畫家繪畫,以期歌功頌德、美化個人形象的現象十分普遍,美第奇家族便是一例。韓老師指出,魯本斯作為一名罕見的受過極好古典教育的畫家,其才名遠揚歐洲各國,貝洛尼、皮爾等諸多學者都曾給予其極高評價,加之其具備許多創作大幅作品的經驗,於安特衛普執掌一巨大畫室的魯本斯,最終被彼時的法國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選中,繪製此意義非凡的組畫。

作為「歷史敘事畫」,此組畫以21幅敘事畫與3幅肖像畫的體量生動講述了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從神化的出身,到亨利四世被刺殺後攝政,再到與兒子路易十三的政治博弈,儼然是對波旁王朝初期並未穩固的王權的最好寫照。

作為「政治寓言畫」,這幅畫創作於法國波旁王朝初期,王太后美第奇與其子路易十三彼此不睦的時代。故此魯本斯通過大量神話典故及一些較為陌生的人物形象的運用,於畫幅中緩和了當時後黨與王黨的派系鬥爭。

作為「深意圖像志」,這幅組畫是呈現哈斯克爾所謂「藝術的偽證」的絕好樣例。「贊助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博弈。」藉助貢布裡希的「觀像謬誤」(Physiognomic fallacy)概念,韓老師指出:這組油畫是否反映了17世紀初的法國政治現實,亦需要透過迷霧,從史料中尋求答案。

通過對傳世的魯本斯筆記、組畫的大量草圖、修改稿以及更為直接的魯本斯與委託方間的溝通信函的研究,委託方(即王太后方勢力)具有指使畫家調整、修改畫作的權力。韓老師分析出雙方為完成此畫作,至少經歷了「確定畫作主題」「審核敏感畫作」「覆核畫作」「解釋畫幅內人物」「溝通餘作草圖修改」「最終完成組圖」這六個環節。雖然諸多原構想被委託方否決了,魯本斯仍以其超凡的創造力,通過寓言詩式的創作方法、將當權帝後與神話人物融為一爐,既滿足了委託方歌功頌德的訴求,又能使觀者從不同角度得出豐富的歷史信息。

講座結束後,韓老師就師生們的提問做了詳細的解答。大外部教師賴麗華直言哈斯克爾《歷史及其圖像》一書能給予語言文化學習者極大啟發,韓老師亦認為多語種學習者能夠獲取到足夠多的一手資料,對文化研究具有極大幫助。韓老師簡明扼要的點評了黎塞留這一法國近代重要政界人物,就法語系李婷博士的關於組畫中黎塞留之形象這一提問做出了回應。

法語系教師楚歌博士有感於畫中精熟的透視技法,分享了她所認識到的中西畫家對於畫面的不同理解。韓老師肯定其分享之餘,還指出法國因長久以來在藝術文化方面的巨大投入,集近代西方藝術之大成,學習法語無疑是跨文化研究極好的一塊敲門磚。就「藝術的偽證」一語,法語系教師鄔晗來博士請韓老師給予關於藝術社會史的更多分享。韓老師認為,藝術社會史方面一個理論的誕生需要足夠完整的支撐體系及深厚的文化土壤,其引用同樣必須立足於此。

法語系學生張媛媛就油畫原作、復刻版畫的受眾是否相異做出提問,韓老師首先肯定其細緻的思考,而後說明相比陳列於殿堂的油畫原作,復刻的版畫作為歐洲近代極流行的藝術形式,是大眾接觸藝術的一大途徑。此外,韓老師還指出此題材版畫為何在18世紀才逐漸湧現,是否是政治操控的結果,亦是值得研究的話題。就法語系學生鄭璐關於外語系學生出路的發問,韓老師鼓勵年輕的學生們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廣博知識,在跨文化的研究領域上將大有可為。

韓偉華老師藉助潘諾夫斯基的圖像闡述方法,呈現大量圖片、手稿、文書等一手資料,並博引波旁王朝以降各國重要學者的觀點。密集交錯的信息流裹挾著大量新穎而深刻的學術觀點,為在座師生提供了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跨時代研究的絕好範例。

最後,學院黨委書記俞明祥老師為韓偉華博士頒發了「北山問道」講座證書併合影留念。

【來源:浙師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雖然有獻媚之嫌,但卻是魯本斯的巔峰之作
    梅迪契廊組畫是魯本斯在1622年到1625年間創作的最主要的作品,也稱作《瑪麗·德·梅迪契生平》,總計24幅,其中21幅描繪的是瑪麗·德·梅迪契的人生事跡,另外3幅繪製的是瑪麗皇太后以及她父母的肖像。亨利四世看到瑪麗的肖像並決定和她結婚魯本斯在創作這一偉大作品時,他正在積極地參與政治和外交,這組創作也是他以畫家的身份在試圖謀求改善西屬德黑蘭與法國之間關係展開的藝術外交活動。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一、 美第奇家族的歷史與其息息相關的政治藝術支持美第奇家族最初起源於佛羅倫斯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在十三世紀,第一批美第奇家族的移居者抵達佛羅倫斯,一家人很快在佛羅倫斯的新家中變得熱鬧、繁榮起來。早期的美第奇家族在羊毛貿易中大賺一筆,他們利用在羊毛貿易中的信息差價獲得利潤,並且增拓廣泛的家族業務。
  • 解體近300年,美第奇家族依然能影響世界,靠的是什麼?
    受到美第奇家族資助的,還包括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科學家伽利略。而且這個家族還產生了三位教皇:利奧十世、克萊門特七世、利奧十一世。兩位法國皇后:凱薩琳·德·美第奇和瑪麗·德·美第奇其中一位還推動了法國羅浮宮的誕生
  • 美第奇家族:謀殺、金錢、權利、藝術
    在超300年(1434-1737)的時間裡,義大利佛羅倫斯擁有驚人財富的美第奇家族是歐洲最強大和最具影響力的世家之一。美第奇的家族中誕生了兩位教皇以及兩位女皇。藝術愛好者會感謝美第奇家族培養並資助了偉大的文藝復興時期才俊——多納泰羅、米開朗基羅和波提切利。
  • 美第奇家族,比肩阿爾比齊家族,斯特羅齊家族
    迪·喬內(也被稱為奧爾卡尼亞)建造了一個神龕,它應在市場這個世俗商業環境中,襯託出這幅創造奇蹟的圖像的美麗。因此,負責坎比奧雕像的委員會裡包含了兩個政治對手,富商帕拉·斯特羅齊和科西莫·德·美第奇,1420年代鑄造聖馬太像所需的大部分錢財,就是由他們兩個人共同提供的。《聖馬太》,青銅,1419—1423年,聖彌額爾教堂,佛羅倫斯。1419年8月26日,銀行家行會坎比奧正式委託製作這尊雕像。
  • 我拍到的羅浮宮名畫125_魯本斯《瑪麗王后的一生》之六
    第十三幅:於利希的凱旋(The Victory at Jülich)這幅畫表現的是攝政的瑪麗參加的唯一一次軍事行動,攻打新教的城鎮於利希,凱旋而歸。畫面中,瑪麗騎著戰馬,手執權杖,勝利女神維多利亞將象徵勝利的月桂花冠懸在瑪麗的頭頂上。遠處是戰場的情景。第十四幅:交換公主在西班牙邊界(The Exchange of the Princesses at the Spanish Border)。
  •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破譯名畫背後的「摩斯密碼」
    蔣勳先生在《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中曾寫到過這樣一句話:「美是人類一路走來艱難的記憶」,這種美在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藝術上的,藝術背後的那些記憶,有艱難困苦,有矛盾和割裂,也有走向和諧統一的時候。藝術,也是歷史的一種載體,也是人類發展軌跡的見證。
  • 美第奇家族,用錢「燒」出個文藝復興,佛羅倫斯的半邊天
    而現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正是美第奇家族留給世人們的偉大藝術遺產,裡面陳列著以收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其他各畫派代表人物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丁託列託、倫勃朗、魯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馳名,並藏有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烏菲齊宮原是美第奇家族辦公的地方,「烏菲齊(Uffizi)」一詞即義大利文「辦公廳」之意,現已成為烏菲齊美術館。)
  • 七號少年: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其實,他們徽章的來源,很像中世紀的錢幣兌換商掛在商店外面的標誌,因為錢幣兌換,是美第奇家族最初的生意。後來隨著財富增加,家族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權貴。因為在文藝復興的推動過程中地位突出,美第奇家族被稱為「文藝復興教父」。家族有一句著名的宣言顯示其影響力「沒有支點,我也能撬動整個歐洲」
  • 美第奇家族哺育了文藝復興,受資助的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
    在經濟史上,美第奇家族是現代金融業的開山鼻祖。13世紀以來,經過十字軍東徵的洗禮,歐洲通向地中海、紅海和印度洋的傳統海洋貿易路線被阿拉伯人切斷,義大利成為歐洲最主要的貿易大國,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控制了來自東方的絲綢和香料進口。義大利人在跨國貿易擴張中積累了大量的周轉資金和財富。專門從事貨幣匯兌、貨物抵押、結算、保險和有息貸款的商業銀行在這個國家紛紛誕生。
  • 魯本斯故居-4:魯本斯與高徒凡·戴克,以及這裡的鎮館之寶
    大家都知道魯本斯工作室出品的畫作會由魯本斯本人做最終潤色,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對以前一些老畫家的舊作進行重新修飾。這幅《聖馬丁節》原創於16世紀,魯本斯拿來進行了再加工,他的潤飾使畫面中的人物色彩變得更加鮮活起來。這幅《魯本斯自畫像》堪稱鎮館之寶,此畫與聖母主教座堂和布拉博噴泉並稱安特衛普的三大標誌物。
  • 李公明︱一周書記:歷史圖像中的……商業帝國與跨文化交流
    作者在該書中的確大量運用了收藏於大英圖書館等機構的檔案資料,但其論述主旨並非「印度檔案」——而是如作者所說的,「本書所論皆為圖像」,由此來看中譯似乎有某種在書名上維護其正統史學研究性質的考慮。產生這種感覺或許是因為思考歷史圖像學的學科建構及其方法論問題所產生的敏感,深感「圖像即史料」以及「圖史互證」的史學觀念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共識。
  • 智慧力量和勇氣:油畫中的女神雅典娜三大經典形象
    自此,他也成為智慧、勇敢和力量的象徵,在西方油畫中,雅典娜常常和戰爭聯繫在一起,賜給人們力量和信念。畫面中赫拉身穿紅藍衣裙,挺身而立,似乎勝券在握、勢在必得的樣子;而維納斯則拉著丘比特旁靜靜的等待。此時在他們身後,女神雅典娜安靜的退居巖石一角,離開事件中心獨自坐在那裡。當她俯身的時刻,陽光灑在雅典娜身上,這時候他無疑成為畫面的中心和焦點。
  • 彼得·伯克:從圖像中觀看歷史有哪些危險?
    近來,關於圖像的闡釋著作異常豐富,繼弗朗西斯·哈斯克爾(Francis Haskell)的藝術史巨著《歷史及其圖像》中文版面世之後,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圖像證史》也迎來了多年後的再版。彼得·伯克(Peter Burke, 1937-),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博士。
  • 美第奇之家
    美第奇府邸成為佛羅倫斯大量府邸建築的原型,包括15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間設計的魯切萊府邸、皮蒂府邸、貢蒂府邸和斯特羅齊府邸等。王南  在美第奇府邸建成之前,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住宅建築外觀往往較為平庸。
  • 英國史上最悲情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被表親伊莉莎白送上斷頭臺!
    我們所熟知的斯圖亞特王朝的君主有蘇格蘭的瑪麗一世和她的孫子查理一世,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瑪麗·斯圖亞特,她出生六天後即位為蘇格蘭女王。為了躲避與愛德華六世的婚姻,在5歲時被送往法蘭西,由她的母親瑪麗·德·吉斯代為攝政。
  • 因瘟疫得病的動物|瑪麗安·摩爾譯《拉封丹寓言》
    [ 這首譯詩的背景: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為法國詩人;瑪麗安·摩爾(Marianne Moore, 1887-1972)所譯的《拉封丹寓言》(The Fables of La Fontaine, 1954年)中有5首,包括這首,被收入了《瑪麗安·摩爾詩全集
  • 藝術家柔情的一面:拉斐爾、魯本斯等筆下的母親和孩子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拉斐爾、魯本斯、畢卡索等名家筆下的的母親們。14世紀早期的《聖母像》《聖母像》是最早的成體系的描繪母親形象的一類作品,在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靡一時,但是文藝復興前的藝術作品大多服務於宗教,所以聖母像的程式化痕跡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