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EHESS)政治學博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韓偉華副教授應邀為浙師大外語學院師生開展了題為「圖像證史——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組畫》中的政治寓言」的講座。講座由法語系主任汪琳博士主持。外語學院院黨委書記俞明祥,法語系、英語系、翻譯系、大外部的部分教師,法語系及其它院系的本科生與研究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韓老師向聽眾們展示了陳列於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瑪麗·德·美第奇組畫》。魯本斯所繪的這套組畫曾以其巨大的尺幅及其濃墨重彩的筆觸,深深觸動了當初在異國求學的他,也為其今後的研究埋下了種子。藉助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韓老師從「歷史敘事畫」「政治寓言畫」「深意圖像志」三個不同的層次,逐步深入分析組畫所體現的法國近代初期文化象徵。
在分析畫作前,韓老師以美第奇家族贊助藝術之傳統開篇:文藝復興以降,貴族委託著名畫家繪畫,以期歌功頌德、美化個人形象的現象十分普遍,美第奇家族便是一例。韓老師指出,魯本斯作為一名罕見的受過極好古典教育的畫家,其才名遠揚歐洲各國,貝洛尼、皮爾等諸多學者都曾給予其極高評價,加之其具備許多創作大幅作品的經驗,於安特衛普執掌一巨大畫室的魯本斯,最終被彼時的法國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選中,繪製此意義非凡的組畫。
作為「歷史敘事畫」,此組畫以21幅敘事畫與3幅肖像畫的體量生動講述了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從神化的出身,到亨利四世被刺殺後攝政,再到與兒子路易十三的政治博弈,儼然是對波旁王朝初期並未穩固的王權的最好寫照。
作為「政治寓言畫」,這幅畫創作於法國波旁王朝初期,王太后美第奇與其子路易十三彼此不睦的時代。故此魯本斯通過大量神話典故及一些較為陌生的人物形象的運用,於畫幅中緩和了當時後黨與王黨的派系鬥爭。
作為「深意圖像志」,這幅組畫是呈現哈斯克爾所謂「藝術的偽證」的絕好樣例。「贊助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博弈。」藉助貢布裡希的「觀像謬誤」(Physiognomic fallacy)概念,韓老師指出:這組油畫是否反映了17世紀初的法國政治現實,亦需要透過迷霧,從史料中尋求答案。
通過對傳世的魯本斯筆記、組畫的大量草圖、修改稿以及更為直接的魯本斯與委託方間的溝通信函的研究,委託方(即王太后方勢力)具有指使畫家調整、修改畫作的權力。韓老師分析出雙方為完成此畫作,至少經歷了「確定畫作主題」「審核敏感畫作」「覆核畫作」「解釋畫幅內人物」「溝通餘作草圖修改」「最終完成組圖」這六個環節。雖然諸多原構想被委託方否決了,魯本斯仍以其超凡的創造力,通過寓言詩式的創作方法、將當權帝後與神話人物融為一爐,既滿足了委託方歌功頌德的訴求,又能使觀者從不同角度得出豐富的歷史信息。
講座結束後,韓老師就師生們的提問做了詳細的解答。大外部教師賴麗華直言哈斯克爾《歷史及其圖像》一書能給予語言文化學習者極大啟發,韓老師亦認為多語種學習者能夠獲取到足夠多的一手資料,對文化研究具有極大幫助。韓老師簡明扼要的點評了黎塞留這一法國近代重要政界人物,就法語系李婷博士的關於組畫中黎塞留之形象這一提問做出了回應。
法語系教師楚歌博士有感於畫中精熟的透視技法,分享了她所認識到的中西畫家對於畫面的不同理解。韓老師肯定其分享之餘,還指出法國因長久以來在藝術文化方面的巨大投入,集近代西方藝術之大成,學習法語無疑是跨文化研究極好的一塊敲門磚。就「藝術的偽證」一語,法語系教師鄔晗來博士請韓老師給予關於藝術社會史的更多分享。韓老師認為,藝術社會史方面一個理論的誕生需要足夠完整的支撐體系及深厚的文化土壤,其引用同樣必須立足於此。
法語系學生張媛媛就油畫原作、復刻版畫的受眾是否相異做出提問,韓老師首先肯定其細緻的思考,而後說明相比陳列於殿堂的油畫原作,復刻的版畫作為歐洲近代極流行的藝術形式,是大眾接觸藝術的一大途徑。此外,韓老師還指出此題材版畫為何在18世紀才逐漸湧現,是否是政治操控的結果,亦是值得研究的話題。就法語系學生鄭璐關於外語系學生出路的發問,韓老師鼓勵年輕的學生們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廣博知識,在跨文化的研究領域上將大有可為。
韓偉華老師藉助潘諾夫斯基的圖像闡述方法,呈現大量圖片、手稿、文書等一手資料,並博引波旁王朝以降各國重要學者的觀點。密集交錯的信息流裹挾著大量新穎而深刻的學術觀點,為在座師生提供了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跨時代研究的絕好範例。
最後,學院黨委書記俞明祥老師為韓偉華博士頒發了「北山問道」講座證書併合影留念。
【來源:浙師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