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葛優和鞏俐主演了一部電影《活著》,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經典的影片。
電影中的主角名叫徐富貴,由葛優出演,是一位地主家的闊少爺。富貴愛好吃喝玩樂,為人懶散,就連出門都要人肉嬌子背。
就是這樣的一個少爺,在命運的洪流下褪去光鮮亮麗,在世俗的打磨下逐漸滄桑,最終與命運和解,看透活著的本質。
很多人在看電影的時候,哭的稀裡譁啦,覺得命運對富貴不公,但也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富貴在親人都陸續離世後,依舊選擇活著?
其實,在電影中,富貴的一生被分為了三個很明顯的階段:少年、中年和晚年。正是因為富貴少年和中年的遭遇,才造就了富貴晚年的通透,每個階段的富貴對活著的認知和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少年的富貴,也就是徐家家道中落前的富貴,自私自利、放蕩行事。這個時候的他,根本不明白活著的意義,也不知道他活著的支撐點到底是什麼。
富貴出身在富貴人家,靠著祖上的庇佑,家裡有著豐厚的家業,所以少年的他從未操心過生計。日常的生活,不過是聽聽咿咿呀呀的皮影戲,或者是在賭場揮金如土。
這祖上的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終於,徐家的家產在富貴的手上敗的一乾二淨,他還把家裡的祖宅也給抵押出去了。徐老爺子一大把年紀,被不成器的兒子這麼一鬧,一口氣沒緩過來,就這樣被富貴氣死了。
嗜賭成性,不顧懷孕妻子的勸阻,輸光祖上留下的家業,氣死年邁的父親,這是少年的富貴幹的事。這時,富貴眼中的活著就是為自己活著,自己活的開心就行,他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艱苦,覺得活著還挺容易。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的現狀跟少年的富貴一模一樣。因為出生在優渥的家庭,所以不認真學習和工作,總覺得自己活著很容易,不用考慮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切全憑自己的心行事。
如果非要說,現實中的人和富貴有什麼區別的話,那應該就是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扔在人海中如滄海之一粟,而富貴畢竟是電影中人物,雖取材於生活,但也高於生活,屬於藝術成品。
中年的富貴,從地主家的闊少爺變成一窮二白的小人物,身份徹頭徹尾的改變,讓他不得不去體會自己到底為誰而活,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活下去。
街頭叫賣,是富貴為了活著向生活做的第一次妥協,如果他不出去賺錢,一家老小就只能等著餓死。
被抓壯丁的那幾年,富貴一次次從死人堆裡爬起來,他告訴自己要活下去,因為家珍和孩子還在等他回去。
鳳霞在一場高燒後,再也不能開口說話的時候,富貴知道這是他虧欠孩子的,他只有好好活著才能保護鳳霞和有慶,所以他得努力的活著。
搶走徐家老宅的龍二被槍斃了,富貴嚇的尿了褲子,此時的他開始明白生命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所以他要珍惜當下活著的歲月。
有慶被當了區長的春生開車撞倒院牆砸死了,喪子之痛讓他一度崩潰,但他後來還是選擇原諒的春生,不為別的,只為勸春生活下去,因為他知道活著有多難。鳳霞生孩子的時候大出血,留下年幼的孩子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富貴得忍著,因為鳳霞流了那麼多血都沒能活下來,他要替她活下去。
中年的富貴,不再似少年那般隨心所欲,生活的一次次打磨,讓他明白活著到底有多難,也讓他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在不堪的命運下,他選擇抗住,為了親人而抗住。
電影中,富貴的晚年還算好,有家珍、有二喜、有饅頭。但書中餘華給出的結局並不是這樣的,親人們相繼離世,富貴一個個親手埋葬後,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緩緩消失在夕陽下。
其實,只有老了的富貴才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親人未曾離世前,富貴的活著是有希望的,是有支撐點的,只有在他們都相繼離世後,孑然一身的富貴才能與命運和解。不是苦難給他的傷痛不夠,而是經歷了世間諸多苦難後,富貴開始看透,開始超脫,他終於回歸到了生命最初的樣子,世間所有的人和物皆是過客,自己能做的不過只有活著而已。
這是一部沉重的電影,橫跨了富貴的大半輩子,但在葛優精湛的演技下,富貴的人物形象被刻畫的非常真實,真實到明明不是這個年代的故事,卻深深為他感到悲哀和難受。電影中的家珍是由鞏俐出演的,不得不說,戲還是老戲骨演的有魅力。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但畢竟藝術高於生活。
現實中,如少年富貴一般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知道活下去的理由。如果非要說他們與富貴的不同,大概就是:一個是現實,扔在人海中如滄海之一粟;一個是電影,人們在創造藝術的時候,總會下意識的放大,盡顯人性的悲哀與醜陋。
中年的富貴開始懂事,為了家人努力活著,但為了家庭扛起生活的重擔,不是每一個當代年輕人都在做的事嗎?時代不同,人物遭受的壓力也是不同的,深夜加班、為了生存低三下四求人,誰的人生又曾容易過?
只有老年的富貴是值得敬佩的,千帆過後,一切回歸本質,這是世俗之人做不到的。
人不同,看完電影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以上是我的看法,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