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覺得歷史晦澀,那是因為你還未懂得其命脈,若覺得歷史簡易,那是因為你還未懂得其真諦。
如何研究中國政治史和社會史,錢穆先生已留下伏筆。
如何研究政治史
西方論政重權,中國論政重職。中國政府僅有權力之分,沒有權力之爭。中國人稱權,乃是權度、權量、權衡之意,此乃各官職在自己心上斟酌,非屬外力之爭。故中國傳統觀念,只說君職、相職。凡職皆當各有權衡。設官所以分職,職有分,則權有別。非在職位之外別有權。
中國古代固有的兩對矛盾,即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在西漢時期的郡國並行制度、宋朝的「收精兵、削實權、制錢穀」、元朝的行省制度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了緩解;西漢時期實行中外朝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參知政事,明朝廢棄丞相制度設置內閣,解決了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清朝設置軍機處,專職主義達到了頂峰,可見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於不斷地收地方之權歸於中央,不斷地收丞相之權還於帝王,最終孕育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以中國古代的官職「僅有權力之分,沒有權力之爭」。
研究中國制度史必須要注意兩點,第一是研究制度不該專從制度本身看,而該會通著與此制度相關之一切史實來研究;第二是研究制度必須要明白在此制度背後實有一套思想與一套理論的存在。
錢穆先生十分推崇孫中山先生,因為孫中山懂得把「中國傳統政治來和西方現代政治參酌配合」,將中國古代原有的考試制度和監察制度與西方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相結合成五院制,這在只知道盲目抄搬西方政治的時代看來是一種巨大的進步。聯繫錢穆先生演講的背景,此章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中國自信」四字,以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制度諸如宰相制度、選舉制度、考試制度和賦稅制度為引線,引爆出「國家之存在,民族之綿延,歷史之持續,自當有隨時革新改進之處,但從沒有半身腰斬,把以往一刀切斷,而可獲得新生的。」豪言壯語,號召有志之士在比較參考西方的政治制度時,不要數典忘祖,而要在尊重國情這個大前提下走中國特色的道路。
如何研究社會史
中國社會堅韌性最大,持續力最強,故能延續迄今有四千年以上之悠久傳統。而且又是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強。故即就目前世界論,中國社會依然最廣大,能伸展到世界每一角落去。
中國社會有五個時期:遊士時期,此為春秋末貴族階級崩潰,士人新興之一轉型期;郎吏時期(察舉社會);九品中正時期(門第社會);科舉時期(門第過渡時期);進士時期。
西方的封建社會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便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而中國歷史從秦至清一直有統一政府的存在;西方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是世襲的貴族,而中國歷史上的土地兼併,是一種民間的自由買賣;西方封建社會的崩潰是由於自由工商業在城市興起,自由資本主義從而代替了封建社會,城市不在封建社會系統中,而中國的城市不僅僅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
由此可見雖然「社會」一詞是外來的,但是西方的封建社會和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不一樣的。中國歷史不僅關註上層社會史,也非常關注下層社會史,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一國盡服紫」中,也體現在中國的姓氏之學和譜牒之學。錢穆先生認為研究歷史和社會史最大節目與綱領在於「人類相互接觸間,有關其思想、情感、信念等等,如何能趨向於和諧合作,發展與進步」。
往期精彩:
滄海未成桑田,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值得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