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說到潛艇,大家想到的都是在水下靜默潛航的恐怖殺手,而對於潛艇的造型,經過百年的發展基本已經固化,那就是在圓柱形艇體上有一個小指揮塔,魚雷和飛彈從艇前的發射管中發射,而彈道飛彈一般在艇體背部的垂直發射管中發射。
但是,在潛艇剛發明的上世紀初,對於未來潛艇到底是什麼樣子,大家還是爭論不休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超級潛艇就是當年的夢想!不過,美國還真的曾經設計過一種超級潛艇,其外形與現代潛艇截然不同,更像一條大蝌蚪,擁有36個魚雷發射管,可以向四周進行無死角發射!
太逆天了!
1913年,天才的英國工程師愛德華·拉西烏斯·皮考克(Edward Lasius Peacock)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一個奇特的潛艇設計方案專利,他將這艘水下戰艦稱為潛水魚雷艦。
這是那個時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潛艇設計之一。
皮考克是一名英國工程師,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布裡奇波特的魚雷艇公司工作。他設計的這種蝌蚪形潛艇的設計帶有指向各個方向的魚雷發射管,看起來很瘋狂。
但皮考克並不是一個瘋狂的民科發明家,他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經驗的魚雷艇工程師之一。而且,這個設計在當時也許並不像我們現在看起來那麼瘋狂。
按照皮考克的設計,這艘潛艇特別適於海岸和港口防禦。
它的主要特徵是一個特殊的球形船體結構,以便更多的「魚雷發射管」可以方便布置在球形船體前部。
這些裝置被全方位地布置,這樣魚雷就可以從各個方向發射,而不需要船隻進行轉向操縱。這艘船將停泊在港口作為點防禦支撐。
美國專利局的檔案中顯示了兩種設計。
第一艘有一個球形的前部船體,安裝了不少於36個魚雷發射管,而當時美軍潛艇往往只有四個魚雷發射管和四個再裝填的備份魚雷。
這個型號的潛艇由兩臺柴油發動機驅動兩個軸。
在球體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的指揮艙,一個蘑菇錨直接從球體底部脫落,在錨定的時候,靠近尾部的一個水平推進器用來確定它的方向。而更加有趣的是,為了能夠讓潛艇在淺水海床上移動,甚至為其安裝了伸縮型的輪胎起落架,感覺上像是一艘太空船。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它正在應用那些具有現實經驗的發明家所熟知的技術,這並不是一個過度自信的瘋狂發明家提出的概念,因為從工程學範疇來看,它是能夠實現的,而且正在試圖解決1913年的現實問題。
全方位魚雷發射管的安排是獨一無二的。
今天我們認為魚雷發射管都是面向前方的,潛艇用船頭對準目標射擊。但早在1912年,人們就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讓魚雷發射管指向目標。當時的魚雷艇就普遍裝備有旋轉發射管,而到上世紀50年代前,潛艇在尾部布置魚雷發射管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皮考克的第二個設計其實就是上述創新思維的產物。
除了艇體排水量更大,擁有四臺柴油發動機驅動外。與第一套方案更大的區別是,圓形艇體上部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可以像炮塔一樣旋轉。它有兩個像槍管一樣突出的魚雷發射管,在球體艇身中還布置了16個全方位射界的魚雷發射管。
雖然這個設計比第一個設計魚雷發射管總量要少,但是至少有8個具有再裝填裝置,所以總魚雷數至少26枚。
1913年,距離制導魚雷的發明還有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魚雷別說自動追蹤目標,就算是直航攻擊的可靠性也非常差。
而更多的魚雷發射管和更加便捷的射界對於一艘潛艇來說非常重要。皮考克的潛艇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些要求。作為一艘布置在海岸或基地港口附近的防禦潛艇,並不要求有多高的航行能力,而潛伏在港口中作為水下魚雷發射臺,可以讓那些窺視軍港的敵軍戰艦望而生畏,同時配合海岸炮臺進行防禦作戰。
這其實是符合當時海戰規律的,畢竟甲午海戰時的北洋水師、日俄戰爭中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膠東半島的德國艦隊,都是被困死在軍港中被摧毀的。軍港保衛戰對於當年的海軍來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