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梧桐
潛艇水下失事怎麼辦?不用慌,解放軍用魚雷發射管逃生,操作場面堪比大片。央視頻道近日報導,解放軍某潛艇基地的官兵組織了一場失事潛艇模擬逃生的訓練,解釋了如何在深水下潛艇失事後如何進行自救。
眾所周知,潛艇一般工作的水深都在200-600m,其水壓可想而知。一旦潛艇出事,其逃生的可能性將會比水上的艦艇小的多,而且難度上也會大得多。所以對於解放軍的潛艇兵訓練來說,逃生就是一門必修課。此次官兵的訓練就是針對魚雷發射管逃生的訓練,當然這也是緊急且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現代潛艇的設計中,都會在指揮控制臺的外殼裡裝有可以逃生的漂浮救生艙,一艘救生艙最多可容納20人。不過,救生艙是在受損不是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才使用的,如果潛艇受損嚴重,那麼只能使用魚雷發射管這種特殊方式逃生。
雖然利用魚雷發射管逃生的風險相對比較大,但是此方式頗為有效。根據央視紀錄的畫面可以得知,在使用魚雷發射管逃生時,需要官兵先穿好潛水裝具,然後爬入魚雷發射管,再打開魚雷發射口離開潛艇。在記錄畫面中,官兵穿著的是國產的新型潛水裝備,該裝備可以根據潛水員所處的水深程度而調節供給氧氣。水深如果在50-120m,那將供給官兵氦氧,如果水深不超過50m,那就給官兵供給氮氧。
國產潛水裝備可以保逃生水員不受呼吸困難
當然,這種自救方式也有一定的風險。當官兵在爬進發射管之後,要離開潛艇就必須從發射管另外一頭出去。不過由於發射管外部的水壓特別大,所以一打開發射口的蓋子水壓就會瞬間壓在官兵的身上,一般人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失敗就是因為水壓造成的行動困難很麻煩。那麼碰到這種情況,就要敲擊發射管管壁的方式來向戰友求助。還在艦內的戰友聽到之後就會將受困人員來回,在經過調整之後重新嘗試逃生。所以,這種逃生方式利用協作的方式就更容易一點,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
爬出潛艇之後還不算完,在進入到海水中後一定緩慢的向水面上遊。為什麼一定不能遊得太快?其原因就是如果上浮太快,那麼深體內的氣體不能排出體外就會造成內臟受壓而受傷。其實對於現代潛艇來說,官兵還可以藉助深潛救生艇和救生鍾來逃生,不過這兩種都需要水面的幫助才能實現。其中深潛救生艇的原理是,讓救生艇下潛到失事潛艇的逃生艙口,然後利用自帶的電磁線圈將救生艇吸在潛艇上,隨後排乾對接艙室的海水,讓官兵進入到潛水艇中得到救援。
其二就是救生鍾,其實救生鐘的原理和潛水艇一樣,當人員進入到救生鍾後,海面上的起吊機將其拉上去就可以。不過這兩種方式相對比較被動,適合的情況就是潛艇受損不是特別嚴重。例如像被魚雷擊中打出個窟窿的情況,這兩種方式就不是那麼好使了,所以魚雷管救生就是在特殊情況下準備的。潛艇作為戰略作戰平臺,一般都在大洋中隱蔽前行,一旦出現事故,逃生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不管是工程師還是潛艇部隊都為了能夠更好的保存戰鬥力而費盡心思。
隨著科技的發展,潛艇的性能越來越強大,當然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不僅要保證不被先進的偵測手段監測到,還要保證能給敵人帶來致命打擊,所以潛艇部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希望國家能早點開發出更便捷且安全的逃生方式,即便是在戰時,保存有生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