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潛艇是德國在兩次大戰裡的海上作戰利器,一戰期間雖然潛艇性能還不太滿意,仍然取得了優秀的戰果,到了二戰時,德軍發起的潛艇戰甚至一度讓英國物資供給維持在危險水平上。當時歐洲幾個大國都有各自的潛艇部隊,為什麼德軍的U艇能取得如此成績,讓盟軍感到害怕呢?
U艇性能好,但還沒有代差
作為潛艇中的佼佼者,就算是現在新型號的U艇在世界上也是公認的優質產品,在兩次大戰期間仍然如此,不過U艇再好,與同時代其他潛艇相比也沒有取得代差的優勢。
以德軍裝備比較多的VIIC型潛艇為例,該艇水上排水量769噸,水下排水量871噸,水面最大航速17.7節,水下最大航速7.6節,以4節航速潛航時最大航程80海裡,魚雷發射管前4後1布置。
與VIIC型排水量差不多的英軍S級,它的第二批海獅級水面排水量670噸,滿載水下排水量960噸,水上最大航速13.7節,水下最大航速10節,6具魚雷發射管前4後2布置。
兩者相比較,U艇的綜合指標確實要優秀一些,加上一些細節上的技術處理,以及人員素質的問題,U艇部隊在整體作戰能力上確實比同時期其他國家的潛艇部隊要高一點。但是也應該看到的是,這些潛艇性能也只是略微優秀,達不到代差的程度。之所以在戰爭中能取得如此戰績,讓對手刮目相看,主要還是戰術和技術兩個原因。
戰術是第一位
有了好的潛艇,戰術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則茫茫大海上潛艇要想找到目標取得戰果,也並不容易。
一戰時期,德國海軍通過實戰,確定了單艇在面對目標時應該如何發射魚雷進行攻擊,在面對獨立的商船時又該如何攻擊,這些經驗直接傳承到了二戰。
除了潛艇臨戰戰術,還有潛艇的海上部署戰術。這就離不開著名的狼群戰術,當對手將海上運輸船隊都集中起來之後,德軍的潛艇部署也相應地發生變化,雙方變成了潛艇部隊對戰商船隊伍,而不是早前的單艇對單船。
這種集中起來攻擊集中的敵人策略非常成功,提高了攻擊效率,單位時間內的巨大損失也更容易震懾敵人。
其次是技術原因
技術方面的原因要從潛艇天然的隱蔽性說起,作為在水下發起突襲的武器裝備,潛艇能夠做到隱蔽接敵,突然攻擊,而且魚雷破壞力巨大,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真正讓潛艇肆無忌憚的是當時反潛技術的落後,這其中又可以分為搜索與攻擊兩個部分。
一戰時期,聲吶技術並不成熟,要發現潛艇主要依靠目視觀察,爭取在潛艇下潛之前發現它,或者發現它露在水面觀察的潛望鏡。這種探測方式效率低下,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即便是二戰初期,因為聲吶技術的一些缺陷,要想準確探測潛艇仍然有缺陷,曾有不少U艇在商船護航驅逐艦的攻擊下逃生。二戰中後期,聲吶技術在戰艦上的運用越來越成熟,U艇的好日子才算到頭。
雷達和巡邏飛機的成熟也成為潛艇的另一大麻煩,遺憾的是在大西洋海戰初期,雷達這種高科技裝備並沒能全面裝備在所有戰艦上,那些護航驅逐艦就更少了,而且在複雜海況下發現反射面小的潛艇也不容易,距離遠了容易受到海面雜波的影響。
巡邏飛機本身來說很多機型都可以擔任,真正的進步是巡邏飛機的部署方式。在二戰中後期,以英軍為主的巡邏機開始以數學的方式對海面進行巡邏,尤其是針對U艇進入大西洋的海面,這樣一來將反潛效率提升了數倍,更容易發現處於水面航行的U艇。
發現U艇後還需要攻擊它,初期採用深水炸彈攻擊方法,這種方式攻擊距離有限,效率很低,需要攻擊艦艇準確探測到潛艇位置,然後行駛到潛艇航向上方發起攻擊。真正提升攻擊效率的是1942年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刺蝟彈,以及調整巡邏機戰術之後發起的空中攻擊。
不管是探測技術還是攻擊技術,他們成熟起來都是在「狼群」肆虐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在實踐中逐步完善,這種過程無疑給了U艇機會發揮,事實上在這之前也確實是U艇的第一個蜜月期,二戰U艇的大部分戰果都是這一時期拿到的。
結語
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雙方在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上的比拼,U艇和反潛作戰之間的較量,就是一個此起彼伏的過程,二戰初期是潛艇技術佔據優勢,這才有了輝煌的戰績,這種優勢在反潛技術進步之後就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雙方在不斷的對抗中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