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由美國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海戰電影《灰獵犬號》爆紅網絡。影片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二戰初期,由歐內斯特·克勞斯艦長率領的護航艦隊保護盟軍的商船的故事。
影片中初次出發的護航艦隊,不但要挑戰環境險惡的北大西洋。更要與海底的德國U型潛艇組成的「狼群」進行殊死搏鬥。影片的最大看點,莫過於美國軍艦和德國潛艇之前的對戰,獵潛與反獵潛。那麼什麼是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在二戰初期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到底有多厲害?一起來看一下。
一:狼群戰術的誕生。所謂狼群戰術就是用多艘潛艇組成小分隊,像狼群一樣的輪番對敵方軍艦和運輸船發起水下攻擊。具體說來就是每次用幾艘潛艇力量,集中攻擊一個海上目標,依靠用幾艘潛艇的輪番火力和攻擊力來摧毀大型重型艦船。
狼群戰術的發明者為二戰時德國的海軍司令鄧尼茨元帥。在經歷了屢次用體積較小潛艇在白天公開與大型艦隊作戰失敗以後。鄧尼茨潛心研究潛艇作戰,逐步完善創新自己的戰術理論,最終發明了以夜間發動突然襲擊為主的潛艇新戰法――狼群戰術。
首先在夜間行動中派出潛艇遊獵並偵查。一旦發現目標,馬上通過無線電召集附近潛艇全部秘密集中。白天,各潛艇隱蔽佔領有利攻擊陣位,夜間突然升出水面,同時向目標發射魚雷。狼群戰術的實質就在於:秘密集中弱小艦艇的合力,靈活機動,出其不意來摧毀大型艦隊。它的發明者德國海軍司令鄧尼茨也由此被稱作「狼頭」。
二:狼群戰術的輝煌時期。鄧尼茨的狼群戰術發明伊始就取得了顯著的戰果。狼群戰術也得以與古德裡安的閃電戰 並稱為納粹德國軍隊的海陸兩大法寶,猖獗一時。德國佔領法國後,德國海軍有了更多的潛艇基地,並且大批量生產了許多新型潛艇。狼群戰術也得以在二戰初期步入了它最輝煌的時期。
據統計,德國潛艇僅在1942年一年就擊沉了盟軍471艘船隻,總噸位接近220萬噸。擊沉商船1160艘,總噸位達630萬噸,而自己的損失率卻不到7%。面對著如此慘烈巨大的損失,就連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不得不承認: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國的U型潛艇。電影《灰獵犬號》選取的歷史背景恰恰就在這一盟軍最困難的時刻,由此可知灰獵犬號和其所護航的商船,面臨的生存環境是多麼惡劣可怕。
三:狼群戰術的失敗。毫無疑問,面對「狼群」的橫行肆虐和巨大的戰爭利益損失,盟軍不可能坐以待斃,很快便做出了反制措施。具體說來就是見招拆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狼群戰術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機動隱蔽性,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針對這一特點,盟軍部隊也針鋒相對的提出了三條反制戰術:首先打鐵還得自身硬,盟軍部隊首先要做的便是改進探測雷達,防止德軍潛艇截聽信號;其次不惜一切代價用航母來護航,利用艦載飛機來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三是運用新技術和新戰術,運用最新型的雷達來搜索德國潛艇。
相反德軍方面,曾經極力於改革和創新新戰術的海軍元帥鄧尼茨,被眼前的勝利禁錮了頭腦,醉心於自己的戰術而忽視了再創新。如此此消彼長,盟軍部隊不斷提高新的戰術水平和偵察力量;而德軍則毫無創新,依舊沿用開戰初期的戰術。更為難得的是盟軍部隊主動出擊,變被動為主動。不斷的派出規模龐大的反潛飛機和潛艇,靈活採用 「狙擊」、「圍殲」、「誘殺」等手段來肢解「狼群」。如此一來狼群戰術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很快從1943年起,德國的狼群戰術非但無法創造輝煌的戰果,反而自身遭遇了巨大的損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僅在1943年5月,鄧尼茨的王牌潛艇就在一個月內被擊沉了30 多艘。此後隨著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德國海軍幾乎失去了戰爭價值,狼群戰術也隨之徹底失敗。
儘管狼群戰術最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但其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現代海洋潛艇作戰的一些先進理論,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狼群戰術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