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是以一支盟國的護航船隊穿越大西洋深處沒有空中掩護的「黑窟」地帶,與德軍潛艇展開殊死搏殺的經過為背景,在這部影片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圖1: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海報
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是以一支盟國的護航船隊穿越大西洋深處沒有空中掩護的「黑窟」地帶,與德軍潛艇展開殊死搏殺的經過為背景,在這部影片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影片是以為護航船隊護航的「灰獵犬」號驅逐艦的視角來展開的,應該說將驅逐艦進行反潛作戰時,各種操作流程,各種舵令,都表現得非常到位,非常真實反映了水面艦艇反潛作戰的具體場景,包括在實戰中水兵們在極其緊張的戰鬥中出現的各種失誤和延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在以往的海戰影片中是不多見的,值得點讚。
不過,對德軍潛艇的描述就沒有多少了,除了偶爾在海面上以及水下出現,而且是一閃而過的那種,再有炮戰時看到一些「尊容」外,基本上就沒了。如果是從德國潛艇的視角,自然首推德國在80年代拍攝的《從海底出擊》(Das Boot),將這兩部對照來看,那麼對當年大西洋反潛護航戰就可以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
今天老周就重點結合影片來聊聊二戰時期的德軍潛艇。
德國潛艇也叫U艇,這是因為在德語中潛艇被稱為「Untersee Boot」,意為「水下舟艇」,縮寫就是U-boat,而且德國海軍潛艇的舷號也都以字母U加上數字組成。U艇這個稱謂不是二戰時候才有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出現了。德軍潛艇在一戰中的無限制潛艇戰給協約國造成了很大損失,因此戰爭結束後籤署的《凡爾賽和約》中就明確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得再擁有潛艇。直到希特勒上臺,徹底撕毀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全面重整軍備,潛艇當然也就從1935年開始恢復建造和發展。到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拉開帷幕,這時德國海軍潛艇才剛剛發展了短短四年,總共才只有57艘潛艇,其中適合遠洋作戰的潛艇才區區22艘,可以說,在潛艇方面,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這麼點潛艇,只夠刺一下英國人!」
圖2:戰爭中的德軍潛艇
正是在戰爭中,德國潛艇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對同盟國的海上運輸造成了巨大損失,幾乎就要掐斷了大英帝國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對此深有體會的邱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大西洋戰役自始至終一直是整個戰爭的主導因素。我們一刻都不能忘記,不論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或其他任何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最終與大西洋戰役的結果息息相關。那個可怕的、從不間斷的苦難歷程——我們經常處於極度的困境和挫折中,而且總是面臨著無形的危險。最終偶然和戲劇般地走上了光明的大道。」他還認為「戰爭中唯一真正讓我害怕的是德國海軍的潛艇!」,「潛艇」這個名詞甚至讓邱吉爾都有些神經過敏了,他特別強調將德軍潛艇叫做U艇,而將「潛艇」這一名稱來稱呼同盟國的水下艦艇,因為他認為「U艇是那些擊沉我們船隻的卑鄙的惡魔,潛艇則是那些擊沉敵人船隻的勇敢而高貴的戰艦!」
德國在戰爭爆發時擁有57艘潛艇,戰爭中建成1131艘,總共有1188艘潛艇投入戰爭。其中水面排水量250噸的小型潛艇有三個級別六個型號,共117艘;水面排水量600噸的中型潛艇有兩個級別四個型號,共711艘;水面排水量850噸的大型潛艇有兩個級別五個型號,共169艘;水面排水量1500噸的遠洋潛艇有兩個級別三個型號,共163艘;還有兩個級別的布雷潛艇14艘和兩個級別的補給潛艇14艘。
圖3:二戰中德軍總共有1188艘潛艇投入戰爭
其中水面排水量769噸的Ⅶ型屬於中型潛艇,造價僅200多萬馬克,通用性好,性價比高,所以Ⅶ型各個改進子型號,總共製造了744艘,成為至今為止世界產量最大的潛艇型號。
在Ⅶ型各子型號中,最經典的自然就是VIIC型:水上排水量769噸,水下排水量871噸,水面最高航速17.7節,水下最高航速7.6節,水面續航力8500海裡(10節),水下續航力80海裡(4節),最大下潛深度220米,武備為5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1具),1門88毫米甲板炮和1挺20毫米機槍,艇員52人。
圖4:VIIC型結構示意圖
VIIC型的產量高達626艘,佔二戰德軍潛艇總數的52.69%,是所有潛艇型號中數量最多的,簡直就是德軍潛艇的象徵。甚至可以說,你在二戰歷史照片、視頻中看到的德國潛艇,十有八九都是VIIC型。
電影《從海底出擊》中的主角U-96號就是VIIC型。唯一保留至今的二戰德國潛艇,如今在德國基爾港拉布鎮,作為博物館保留的U-995號潛艇,也是VIIC型。
圖5:如今在德國基爾港拉布鎮作為博物館保留的U-995號潛艇
而在《灰獵犬號》片中,德國潛艇始終沒有出現過全貌,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只露出「半個臉」,不過片中出現了三個U艇的艇徽:一個紅色鐵十字中間一個戴著山地軍帽的骷髏,一個是帝國鷹中間一個納粹的萬字標誌,還有一個像是狼頭圖案。這下又把老周看傻了,萬字是納粹黨的標誌,納粹德國國徽是展翅的老鷹和花環中的納粹萬字圖案,所以這種鷹被稱為帝國鷹,算是國家圖騰,鐵十字則是德意志民族勇氣和勝利的象徵。艇徽是每艘潛艇,一個小單位的標誌,所以原則上艇徽裡是不會出現代表國家或者民族的圖案。事實上德國海軍一千多艘潛艇各種艇徽中,還真沒有出現過鐵十字、萬字、帝國鷹這些圖案。
圖6:片中出現的德軍潛艇帝國鷹中間一個納粹萬字標誌的艇徽
就是從片中偶爾露崢嶸的潛艇場景中,從潛艇的外形、指揮塔樣式等不是很清晰的細節,依然可以基本斷定還是——VIIC型。影片設定的時間是1942年2月,正是VIIC型最興盛的時候,這點倒是和歷史相契合。
片中潛艇全貌沒有出現,但有關的黑科技倒出現不少。首先便是德軍潛艇無線電廣播裡對「灰獵犬」號進行心理戰的情節,這就明顯不對了,這是收音機廣播?高頻通話?還是甚高頻通話?無論是哪一種,當時任何一艘德國潛艇都沒有相關設備,也沒有這樣的技術。通常德國潛艇的通信設備就只有無線電臺,就是只能滴滴答答發電報,根本不可能像「東京玫瑰」那樣在無線電廣播中進行恐嚇的心理戰。
第二個就是欺騙「灰獵犬」號聲納的音響誘餌「藥片投擲器」,這個倒還真的有。德軍潛艇當時確實裝備有類似的音響誘餌,一種就是這種代號「藥片投擲器」(Pillenwerfer)的無動力誘餌,還有一種是代號「齊格琳德」(Sieglinde)的自航式誘餌。無動力誘餌由於不會移動,固定在一個位置發出聲音,所以比較容易被識破。
片中「灰獵犬」號的聲納兵就很快意識到上當了。相比之下,自航式誘餌能夠以6節的速度移動,還能周期性地上升或下潛,欺騙偽裝的效果更顯著。音響誘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可以作為潛艇的替身,讓被發現的潛艇來個金禪脫殼,擺脫追蹤和攻擊。另一個目的則是消耗反潛艦艇的深水炸彈,一艘反潛艦攜帶的深水炸彈終究是有限的,以弗萊徹級驅逐艦為例,標準配備是56枚深水炸彈,最多也就60枚上下。
圖7:護航艦攜帶的深水炸彈也是有限的
說起德國潛艇的欺騙,除了音響誘餌,還有「詐死」的小伎倆。影片一開始,「灰獵犬」號擊沉了德軍一艘潛艇,就是通過海面上出現油跡和殘骸碎片來判定潛艇被擊沉的——護航艦無法到水下去察看潛艇是否沉迷,而潛艇被擊沉前艇殼肯定破裂,燃料以及衣物、木塊等質量比較輕的殘骸碎片就會浮出水面,這就成了潛艇被擊沉的鐵證。所以,當潛艇遭到圍攻,估計常規手段難以脫困,有的潛艇就會故意放出一些燃料,再通過魚雷發射管「打」出一些衣服雜物木頭碎片等,偽裝成被擊沉的跡象,藉此讓護航艦停止攻擊,從而逃過這一劫。不過這一招也不是輕易可以使用的,畢竟偽裝出來的證據和真正被擊沉的證據多少總有點不同,老練的護航艦也會識破,而且燃料和魚雷一樣,都是潛艇遠航徵途中最寶貴的資源,也不敢隨意浪費。
而「灰獵犬」號擊沉第一艘德軍潛艇,明顯就是神劇節奏了。在戰爭中,一艘驅逐艦單獨PK一艘潛艇,從搜索、定位到攻擊,都絕非易事,而「灰獵犬」號卻能夠在第一次執行大西洋護航任務時,第一次和德軍潛艇交手,就一舉奏功,不是神劇還能是什麼?
要知道,護航艦要擊沉德軍潛艇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整個搜索、定位、攻擊,直到確認戰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這就意味著要耗費大量的燃料和彈藥,這也是護航艦寶貴的資源,何況護航艦的首要任務並不是要擊沉潛艇,而是保護船隊中的運輸船安全。所以,通常情況下,護航艦更多的是將潛艇驅離或者迫使潛艇下潛——潛艇的水下航速只有4-6節,一旦潛入水下,不但會因為速度慢被船隊甩掉,而且船隊改變航向潛艇在水下也難以發現,因此迫使潛艇下潛是護航艦保障船隊安全非常有效的手段。
圖8:片中難得出現的德軍潛艇
保障船隊安全是第一要務,說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出現是保證船隊安全還是攻擊潛艇的兩難選擇,例如有時候已經確定了潛艇準確位置,展開了攻擊,甚至還擊傷了潛艇,再努一把力就可以擊沉潛艇,但和船隊的距離越來越大,眼看船隊失去保護,只好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返回船隊。
於是從1943年,盟軍開始組建反潛戰鬥群,又稱反潛支援大隊或反潛特混艦隊,反潛戰鬥群由護航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軍艦組成,這些軍艦上均配備最先進的探測設備和威力最強勁的武器裝備,武器、雷達、聲納等部門的骨幹均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手,這樣的戰鬥群不擔負護航任務,其使命只有一條,那就是消滅德軍潛艇!這就徹底改變了以往護航軍艦發現潛艇後,如果不能一舉將其擊沉,那就不能與之周旋到底的兩難境地,因為一旦追蹤時間過長,船隊的警戒圈就會出現缺口,容易讓其他潛艇乘虛而入。而反潛戰鬥群則沒有保護船隊的後顧之憂,只要發現潛艇就可以窮追不捨,直到將其擊沉為止。這種攻擊性的反潛手段徹底改變了過去同盟國防禦性反潛手段,易守為攻,滿盤皆活!
圖9: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戰鬥群就是以消滅潛艇為使命
速度毫無疑問是反潛護航的關鍵因素,潛艇的速度只有達到運輸船速度的1.5倍以上,才有可能追上運輸船展開攻擊。而要是運輸船的速度是潛艇速度的1.5倍以上,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憑藉速度優勢高枕無憂了。這裡就順便說下《灰獵犬號》裡徳一個BIG,影片結尾,當「灰獵犬」號完成護航任務,準備脫離護航船隊前往倫敦德裡時,船隊裡一艘運兵船上的士兵都湧上甲板,向「灰獵犬」號揮手表示感謝。
但在真實的二戰中,美國橫跨大西洋向英國運送部隊,絕大部分都是使用兩艘王后級豪華郵輪改裝的運兵船,這兩艘「瑪麗王后」號和「伊莉莎白王后」號郵輪,都是1930年代末剛剛建成的,排水量分別是8萬噸和8.4萬噸,比起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郵輪,排水量才4.6萬噸,幾乎要翻倍了!和平時期載客約1200人,戰時拆除全部娛樂和豪華設施改裝成運兵船,可以運載士兵1.5萬人。
圖10:「瑪麗王后」號豪華郵輪
更牛的是,速度快!最高航速34節,巡航速度都高達29節!橫渡大西洋只需要五天!王后級郵輪創造的橫渡大西洋最快記錄的藍飄帶獎,直到1952年才被打破。相比之下,二戰時期的運輸船一般航速都是10節左右,型號老舊性能差一點,連10節都達不到。而德軍潛艇的最快航速才只有18節,所以王后級郵輪——1940年被英國政府正式徵用,就應該叫運兵船了,從來不編入護航船隊(因為船隊平均10節的航速根本跟不上),都是單獨航行,也不需要護航艦艇保護,採取Z字反潛航線,每次橫渡大西洋都變換不同航線,加上快得出奇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簡直是神出鬼沒,因此被稱為「灰色幽靈」。德國海軍為此專門出了高額懸賞,只要擊沉一艘王后級郵輪,潛艇艇長就可以獲得100萬金馬克(約合25萬美元)外加騎士十字勳章,但最終沒有一個艇長得到這份豐厚的花紅。這兩艘王后級運兵船,在整個戰爭期間累計運送兵員超過160萬人,總航程超過110萬海裡(差不多往返大西洋270次),其中曾經一次運送一個整師,美國第1步兵師15125名士兵;還曾創下一次運送15988名士兵的最高記錄,這個記錄至今都沒有被打破。
所以,像這樣滿載士兵的運兵船是不可能編入護航船隊的,尤其是在德軍潛艇最猖獗的1942年,只有1944年德軍潛艇基本被逐出大西洋航線之後,才有可能會出現。
圖11:滿載士兵的「瑪麗王后」號
在影片中,德軍潛艇對抗護航艦主要是魚雷攻擊,「灰獵犬」號就曾多次遭到德軍潛艇的魚雷攻擊,全靠艦長喬治·克勞斯中校指揮果斷得當,才避開了來襲的魚雷。而且在片中,基本上都是單枚魚雷,只有一次是兩枚魚雷同時攻擊,但卻來自兩艘潛艇,而不是一艘潛艇進行的雙雷齊射,更沒有多枚魚雷齊射——VIIC型艇首有4具魚雷發射管,也就是說可以進行四枚魚雷齊射。但是,潛艇搭載的魚雷數量非常有限,以VIIC型為例,魚雷攜帶量只有14枚,雖然在海上也可能得到綽號「奶牛」的補給潛艇進行海上補給,但這都不是確定的。所以通常不是重要目標都不太捨得使用魚雷,而儘可能使用甲板炮進行炮擊。因此,單雷攻擊也是和歷史真實相吻合的。
圖12:潛艇最常用的還是單雷攻擊
當然,片中也出現了潛艇和驅逐艦炮戰的場景,有些朋友覺得這似乎不大可能,潛艇怎麼敢和驅逐艦堂堂正正對決?不過在戰爭中,德軍潛艇和護航艦進行炮戰的實例,確實有過,而且不止一次。當潛艇被迫浮出水面,面對護航艦,就只能用甲板炮進行最後魚死網破的抵抗了。片中德軍潛艇和驅逐艦進行炮戰也是在受傷無法下潛的情況下,這點還是比較真實的。好歹潛艇也有一門甲板炮,VIIC型是88毫米炮,後期型號還有102毫米炮的,單就口徑來說,也是有與驅逐艦的127毫米主炮一戰的能力。只是潛艇通常只有一門甲板炮,而護航艦的火炮可遠遠不止一門,弗萊徹級光127毫米主炮就有五門,還沒算那些40毫米、20毫米炮,這些小口徑炮對戰列艦、巡洋艦這些裝甲防護厚實的大艦沒什麼用,但對於薄皮大餡沒有裝甲防護的潛艇來說,卻是極有威脅的。而且潛艇最大水面航速不過18節,護航艦的最大航速都在30節以上,機動力也是處在明顯下風。決定艦艇炮戰的三大要素:火力、機動和防護,潛艇全部都是劣勢,唯一還能算是優勢的就是潛艇尺寸相對較小,目標不明顯,但是如果護航艦的雷達和火控比較先進,那麼這點優勢也蕩然無存,完全就是被吊打的節奏。所以,只要潛艇在護航艦面前浮出了水面,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在劫難逃了,炮戰不過是臨死前的困獸猶鬥罷了。
圖13:潛艇的甲板炮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二戰時潛艇主要是在水面,因為水下航速太慢,續航力也很小,除非遇到反潛艦艇和飛機的攻擊,才會潛入水下躲避攻擊,而且還不能長時間在水下潛航,因為潛艇在水下航行的動力是電力,電力只有在水面狀態柴油機工作時才能充電,在水下就只有消耗而沒有補充,一旦電力耗盡,那就完全喪失了機動性。時間再長,氧氣也會消耗殆盡,那就真的死翹翹了。
所以,德軍潛艇最著名的「狼群戰術」,也是以水面攻擊為核心。具體來說,就是以數艘或十數艘,甚至數十艘潛艇組成艇群,以20至30海裡間隔,一字排開,橫亙在運輸船隊可能經過的航線上,只要有一艘潛艇發現船隊,就立即報告設在岸上的指揮部,指揮部再迅速通知其他潛艇,白天以水面航行狀態高速航行搶佔有利攻擊陣位——有時是在船隊前方迎頭攻擊,有時則是在船隊後方尾追攻擊,天黑後還是以水面狀態實施近距離魚雷攻擊或者甲板炮攻擊,天亮前停止攻擊,再全速搶佔下一個有利陣位,等待第二天天黑後再次實施攻擊,就這樣一個晚上連一個晚上,直至將運輸船隊全部消滅。這一戰術因為酷似自然界裡狼群捕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狼群戰術」。可見,就是「狼群戰術」,也是水面狀態航行搶佔攻擊陣位,水面狀態進行攻擊。恐怕和很多人想的完全不同,二戰時的潛艇,說到底其實還只是「會下潛的水面戰艦」,主要活動都是在水面狀態進行,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潛入水下。
圖14:二戰時潛艇只是「會下潛的水面戰艦」
在整個戰爭中,德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和中立國的運輸船2828艘(也有資料為2603艘),總噸位1468.7萬噸,潛艇所取得的戰績佔德國海軍擊沉運輸船總數5150艘的54.9%,總噸位2158.1萬噸的68.1%。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茲,也因為指揮潛艇部隊所取得的赫赫戰績,後來升任海軍總司令,最後還接替希特勒成為第三帝國元首。而德軍潛艇也付出了慘重代價,總共損失潛艇778艘,其中719艘是被同盟國海空軍擊沉,其餘59艘則是由於碰撞或事故等其他原因損失的。在被擊沉的潛艇中,被英軍擊沉的約500艘,佔到了將近百分之七十。
德軍潛艇部隊官兵陣亡和失蹤的2.8萬人,被俘約5000人,傷亡總共約3.3萬人,而潛艇部隊總兵力才只有4萬人,傷亡率高達80%,這也是德國陸海空三軍諸軍兵種中傷亡率最高的部隊。
只是很遺憾,《灰獵犬號》裡對德軍潛艇描述太少,要想了解德軍潛艇如何在大西洋護航戰中施展身手,建議還是去看看《從海底出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