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 科技唆麻,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7 月 10 日,網易雲音樂上線了心遇App,主打陌生人社交。據悉,心遇是網易雲音樂陌生人社交創新項目,其定位是錨定了新興細分市場的社交需求,推出的陌生人交友產品。
心遇的圖標是兩顆心心相印的大心,跟心遇的宣傳語一樣直擊靈魂:心遇,找對象很簡單!在心遇,你可以搭訕附近的人、和在線的人聊天、收送虛擬禮物。
看到這一幕,估計很多人第一感受都是:你個濃眉大眼的網易雲音樂,也出搞對象軟體了?
的確,網易不是第一次搞社交了。在此之前,網易曾推出網易星球、網易圈圈等社交產品,但像心遇這樣,直接標註為由「杭州網易雲音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還是讓人有種違和感。
作為一個資深網易雲用戶,我太知道網易雲調性了:網易雲音樂可是被稱為「網抑雲陰樂」,是抑鬱症患者重鎮,太宰治「抱歉學」真傳弟子聚集地,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愛好者交流中心,只為理想和好姑娘活著。
而這心遇APP,可以說一舉衝散了網抑雲陰樂的陰氣:好比傲寒不僅沒嫁給馬頔,還下了伊對APP找起了對象。
但是,好歹也整點文藝的東西啊,就算是搞社交,跟網易雲音樂總得沾點邊吧?搞個歌曲匹配、歌詞接龍、靈魂對線啥的不香嗎?調性跳躍太快,好比從「今夜月色真美」直接跳到「老妹,約嗎」。
不過,這也說明了,網易雲音樂上的文青或偽文青是典型的「無價值用戶」——很難為平臺創造營收。
什麼是「無價值用戶」?要從新浪CEO王高飛的一條微博說起。
「中文網站圈裡面最沒價值的兩群用戶莫過於豆瓣和AcFun的用戶群:一邊拿愛綁架網站運營者,一邊固步自封瘋狂噴新人。」新浪CEO王高飛曾在轉發一篇文章時,引用了文章中的這段話,表示了對這一觀點的認可。
而善於自嘲、戲謔的豆瓣用戶也迅速開啟了自黑模式,自製了惡搞圖:豆瓣,匯集一億無價值用戶的喪氣。
而網易雲音樂的很多用戶也是無價值用戶,從評論區就可見一斑:不是考研失敗,就是失戀負債,輕則心灰意冷,重則輕生厭世——有生之年指望我這種的用戶開個黑膠,就已經花光了網易雲的所有運氣。
所以,網易開發個更大眾的陌生人交友APP,背後是網易雲的突圍和對無價值用戶的「換血」:上面那些生而為人不怎麼抱歉的老哥們,遊艇火箭或許能刷得飛起。
面對一群無價值用戶、尋求突圍之道的不止是網易。事實上,A站、豆瓣、即刻、網易的早期用戶基本上都是無價值用戶。拿我來說,作為一個摳得一批的流氓無產者、無價值用戶,就被我體面、文明、凡求知必付費的同事怒目而視。作為尊貴的黑膠用戶,他罵我曰:
熱衷白嫖,指手畫腳。廟小妖風大,錢少批話多。花錢不可能,搞事第一名。
而針對這種爺一樣的無價值用戶,A站、豆瓣、即刻、網易雲音樂,俗稱倒黴四大天王,也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轟轟烈烈的清洗運動——找到願意花錢的新受眾。
01
四大平臺的無價值用戶
為什麼這四大平臺的用戶「無價值」?
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用戶沒有經濟實力。據《百度指數》的數據,網易雲音樂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90 後年輕群體,其中男性用戶佔67%,女性用戶佔32.9% ,其中收入 10000 元以上的用戶高達25%,分布在各行各業。
而豆瓣的主力軍是白領階層:據相關數據,在豆瓣,19- 45 歲的用戶佔比92.4%,26- 35 歲的用戶佔比48.44%。用戶基本分布在北上廣深杭等網際網路行業強勢的城市。
事實上,仔細看這四個平臺,你會發現一個共性:情懷。
網易雲音樂用戶的情懷在「愛情、夢想、音樂、詩歌」這些文藝的關鍵詞,A站的情懷在對二次元的愛,而豆瓣的情懷更明顯:「隱秘的精神角落」。
而情懷,很多時候和商業這件事攪在一起,但本質上,二者是背離的。
某種意義上,消費主義就是把商品和成功、優雅、魅力這些價值符號聯繫在一起,暗示你,買了這些東西就會擁有相應的價值屬性。
但你很難誘惑一個豆瓣用戶:他會拿著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告訴你,這都是消費主義的陷阱,廣告裡宣傳的價值屬性,買了不代表我會擁有,不買也不意味著我沒有。
再拿網易雲來說,你可以看到民謠中的文藝青年形象:清癯、貧窮、憂鬱,沉浸在文藝世界,厭惡「物慾橫流的世界」:比如陳鴻宇的這句歌詞:「你要愛荒野裡的風聲,勝過愛貧窮和思考」,再比如說網易雲的精神教父海子,也深陷貧窮:「你家中破舊的門/遮住的貧窮很美」。
這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標榜的,誠信致富即合乎上帝旨意的道德,本質上是背離的。他們可能願意把生活費拿出來給自己喜歡的獨立音樂人眾籌,但不會像其他平臺的土豪那樣,為某個漂亮的女主播一擲千金。
可以說,有了精神和情懷的韭菜,好比一條油光水滑的泥鰍,消費主義根本抓不住。
況且,小眾、文藝音樂起家的網易雲,變現的渠道天然就比TME少。比如近期TME瞄上了粉絲經濟,設置了獨立出來、佔比一半的「明星小組」、給明星應援打榜的功能、明星空降飯圈的活動。而這些,網易雲只能看著眼饞:一沒資源,二沒受眾基礎。
那麼,早期的即刻用戶為什麼無價值?
除了情懷和「精英主義」,更多是平臺自身功能、定位下,盈利模式的局限性。
即刻早期的定位是什麼?早在 2015 ,圖標尚為黑色的即刻便已經誕生。彼時,內容算法分發開始大行其道,不僅加速了 RSS 類應用的沒落,傳統的編輯推薦式新聞客戶端也統統淪陷。
這的確降低了「草根用戶」獲取信息的門檻,但也從某種意義上抬高了在意「信噪比」的「精英用戶」的信息獲取成本。即刻則藉助更細的信息粒度:用多維度將信息框定到足夠精準,形成「主題」加以推送。諸如「有豆瓣8. 0 分以上的新電影」「煎蛋 24 小時熱文」……
配合調教好的推送,的確會給人一種完美解決信息過載的「高效」體驗。自然吸引了眾多網際網路從業者、媒體人在社交平臺的一致推薦,使早期的即刻被賦予了極為濃重的 GEEK 色彩。
但作為喊著「每天十分鐘,看點好東西」的效率工具,即刻的盈利模式堪憂——插廣告還是做電商?插廣告,與「提高效率」的平臺目的相悖,做電商更是沒有用戶基礎。
用愛發電的A站更不必說了:A站早期,連網站運行都靠 「用愛發電」,變現更是難上加難。
02
四大平臺的突圍和換血
但事實上,一個公司如果想保持在一個不大不小的規模太難了。正如B站CEO陳睿所說,如果B站不是向前發展,那麼它就一定會越來越衰落,直至滅亡,永遠不可能停留在那個大家認為的不大不小剛剛好的那個階段。
拿A站來說,用愛發電的結果就是,內容質量得不到保障,老用戶接二連三流失。 2010 年初,A站創始人之一Xilin以 400 萬的價格出售了A站。在此之後,A站不斷易主,的管理層十年內變動了六次,大量老牌管理者受不了資本侵蝕離開。
直到 18 年 6 月,A站被快手收購:二次元萌妹嫁給了土財主,配合快手打法,強化二次元屬性。
在快手用戶畫像中,遊戲和二次元用戶佔了很大比例,所以這兩個領域也自然成為快手重點發展的垂類領域。所以,對於快手來說,A站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其二次元的圈層:A站可以幫助快手了解二次元群體的圈層畫像。
而對A站來說,也是一個商業化的「善終」,在快手的扶持下,A站變現更進一步:A站總經理兼快手二次元垂類負責人文旻表示,快手的優勢在於可以幫助二次元創作者實現內容生產公域流量曝光、私域流量沉澱、建立品牌、獲得收益的價值閉環,解決二次元內容變現難的問題。
對於其他平臺來說,轉型、突圍也在所難免。一方面,平臺要盈利,另一方面,隨著網站的破圈,更大眾化的新血液不斷注入。
拿網易雲來說, 2013 年 4 月,網易雲音樂上線, 2017 年 11 月,用戶量突破 4 億,成為用戶增速最快的應用之一。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網易雲的評論越來越油膩,複製的內容和無病呻吟的內容越來越多。
丁磊為網易雲音樂定下了四大盈利模式:「一是會員,會員數量一直在持續發展,第二個是廣告,第三是我們的音頻直播,是一個新的UGC的平臺模式,第四個,我們會挖掘雲音樂更深層次的社交功能,社區會有社交。」
可以看出,音頻直播和社交是網易雲音樂的新增長點。
不約而同向社交發力的,也有即刻。
即刻的社交化始於 17 年的「黑即變黃即」:黃色,意味著更年輕、娛樂、樂天。
而前段時間,即刻回歸,在今天一眾歡迎回歸的聲音中,就夾雜著不少被「勸退」的表態,這其中的火力幾乎完全集中於對於即刻 all in 社交的失望。這源於在今天回歸的 7.0 版本中,即刻加入的諸如心情日記、足跡地圖、頭像彈一彈等功能,全線旨在提升社交的娛樂性於粘性。
然而,社交其實是即刻唯一的方向。
即刻聯合創始人林航曾在 2018 年時談起關於即刻的未來:「我們不太好判斷未來的 2019 年的社區產品會是哪種形態,但可以確定的是,最終中國 2 億年輕人的孤獨感是需要有很好的社區產品和服務來承接的。」
顯然,對於即刻而言,從 2017 年便開始的「社交化」進程,本質上就是對用戶群體的一個逐步「換血」的過程:將追求極致效率、希望高度定製化的早期用戶疏離,以圈子等形式順應當下不斷圈層化的青年文化趨勢,將一個工具產品轉型為故事更性感的社交產品。
從小眾、情懷始,以社交終,成了小眾軟體的一種宿命。
與此同時,豆瓣也開始做更加面向大眾、有點小資的盈利內容:
如今打開豆瓣的「市集」,你會看到「豆瓣豆品」和「豆瓣時間」。「豆瓣豆品」主要賣一些文創用品,而「豆瓣時間」售賣文學、攝影、電影、心理學等人文通識領域的普及課程。
比如正在賣的復旦沈奕斐的「社會學愛情思維課」——愛情思維這個命題,在精英的眼裡未免過於功利和俗氣。說到底,這種通識課程始終被早期的「精英」用戶不屑:情懷和資本永遠矛盾。
也許,這些網站從一開始就是在用「情懷」打動消費者,好比一個窮小子用真心打動了喜歡的姑娘,日後,他只要有一點對她不好,她都會傷心地說:你變了,當時你不是這樣的。
歸根結底,商業的本質不是慈善,如果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生於情懷的,也可能死於情懷。
03
未來:得屌絲者得天下
可以想像到,幾個抱有情懷、理想的平臺也很委屈:我想站著把錢掙了,不行嗎?
如今,這些平臺騎虎難下:有情懷的無價值用戶是網站的底色與靈魂,但如果平臺只有無價值用戶,則自身難保。所以,平臺需要大規模輸血:引入的那些願意付費、更為大眾的用戶,才能維持網站正常運作,從而產出更穩定、優質的內容。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好比之前一個讓人心酸的段子:搬起磚沒辦法擁抱你,放下磚沒辦法養你。
況且,這些平臺也最大限度保留了屬於情懷和精神的部分:據傳聞,豆瓣評分高一分一家電影院,就能多賺 35 萬的票房,但在有人找到阿北想修改評分時,阿北的回應是,後臺沒有權限修改評分。阿北說:「只要我在豆瓣,商業合作和分數就不會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把夢想、情懷和商業捆綁在一起,本來就是矛盾的。在中國的大環境下,得屌絲者得天下是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拼多多和快手的崛起證實了這一點。
小眾文化有沒有存在的空間?有。但當選擇小眾、情懷時,不是說不能盈利,但最好不要奢望盈利。紅花會彈殼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說唱不能養我,那我就來養說唱。」有這種底氣,才不至於把情懷和賺錢混為一談。
而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時,也並未考慮賺錢——正如有人評價姜文:「他是見過錢的人,才能真正做一點東西,不會為五鬥米折腰。」
事實上,《太陽照常升起》到現在依然是一部接受度較低的小眾影片:如果《太陽照常升起》為了賺錢而迎合受眾,那麼就沒有我們看到的《太陽》了。
更何況,大環境也在改變。十幾年過去了,如今,微博的氛圍,已經不同於早期各路意見領袖生龍活虎的時代:如今,粉紅色一統天下。當年diss遍全網:「千萬別把我當人,我成為現象」的一代憤青領袖韓寒,也進入了平和的中年,拍起了《飛馳人生》這種勵志賀歲片。
也許,很像五年前,豆瓣中賈樟柯《山河故人》下,一個用戶名為「奧特曼」的影評:
到 2025 年,山河不在了,故人也不在了,只有廣場舞活到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