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0年作為日本與全球歷史一個斷限時間,同時又是昭和時代的終結,其所包含的意義十分深遠。無論從全球性語境還是從日本國內精神狀況觀察,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最初10年這段時間,與20世紀80年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柏林圍牆在1989年被拆毀,次年東西德統一。蘇維埃帝國在1989年崩潰,而蘇聯本身亦在1991年煙消雲散。
在日本,裕仁天皇於1989年1月去世,正是歐洲革命的前夕。同年7月,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受到重創,這是該黨自創立以來首次在國會中失去多數議席。20世紀80年代的投機泡沫亦在1990年爆破,舉世矚目,經濟停滯從此展開,一晃便超過10年。一方面是見怪不怪的政治混亂,另一方面是經濟問題,所以國內外的評論家在1999年前後便為日本創造了一個廣受注意的名詞「失去的十年」,用以描述日本1990年以來的情況。
它的英文名詞首見於1998年《新聞周刊》一篇報導的標題;至於日文名詞,碰巧在同一周見諸日本報紙的某專欄,它說這名詞來源於「一位外國投資者的體驗,日本的20世紀90年代就是一個失去的年代」。該名詞的準確源起並不重要,就好像1962年在英語世界出現「經濟奇蹟」這一名詞一樣。「失去的十年」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因為這名詞點出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在日本近代史上的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時代。「失去的十年」不久便被廣泛使用。當同樣的困難延續至21世紀的頭十年,評論者便開始在談兩個「失去的十年」。該名詞的確能點出日本人民所面臨的新困難,而且十分嚴峻,但在使用時應加上引號,因為縱然它廣泛流傳,在很多方面它具有誤導性,所謂失去或衰落,事實上扭曲及誇大了經濟的衰敗程度。
1987年9月,裕仁天皇的胰臟腫大,要接受手術治療。1988年9月,他因內臟出血而一病不起。在天皇病發後4個月內,日本人民要旁觀一場死亡的歷程,直到1989年1月7日政府宣布天皇去世,昭和時代正式結束。它是日本君主制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朝代。裕仁去世前謠傳他染上癌症,但一直到事後才確認。日本政府馬上定立新年號為「平成」,皇太子明仁在1990年11月12日正式接任天皇之職。
裕仁的去世反映出日本天皇制度在戰後仍有某些重要的連續性,在他病危的那段日子,主要報紙每日都刊出關於其生命跡象及身體狀況的報告,包括體溫、脈搏、吐血、肛門出血、輸血。有關天皇死亡的報導頗為異常,可以說它逾越了界限;終裕仁一生,其個人活動、思想、健康狀況,幾乎都被隱藏起來,不對外透露。戰後的民主改革,亦從來不會觸犯皇室隱私權。把天皇的健康狀況向大眾陳示這種做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傳統,它起源於1912年大正天皇去世的時候。政府官員提供這些新聞,是趁天皇生命結束之際,用這種異乎尋常的手段把他陳示在人民之前,希望為人民與現代君主間建立密切聯繫,作為團結之用。
當天皇病入膏肓時,政府呼籲人民「節哀」是明治時期創造的另一個傳統,到1988年再度重現。天皇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時,官員敦促人民「自行」節制日常的慶祝活動。文學學者諾爾瑪·菲爾德(Norma Field)便非常生動地道出當時的氣氛是「壓力下的共識」,地方節日活動及學校的課外活動均要取消,電視廣告的歡樂性語詞亦被刪除。1988年12月,長崎市市長本島等(1922—2014)曾表明,他相信「天皇負有戰爭責任」。
這個看法並不新穎,亦無特別之處,但擁護天皇者則用強烈語言指責本島。好像又回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鎮壓政治,本島在1990年遭到刺客槍擊,幸而大難不死。如果比較裕仁與其父親及祖父去世時的情況,除了延續性,亦有很大分別。首先是人民有不收看各種報導的自由,當時電視節目全天候播放天皇喪禮的情況,但錄像帶出租店架上的影帶則被一掃而光,他們希望在喪禮以外找點別的來看。其次有人批評政府推動「節哀」有些過分,也有人抗議政府資助喪禮,因為喪禮中有宗教成分。「長崎市民追求言論自由委員會」強力支持其市長,該委員會準備了一份請願書,要求不再以政治上談論天皇為禁忌,幾個月內有40萬人籤名支持,這些對天皇無動於衷或公開批評的行為在戰前是無法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