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昭和時代的結束,群眾不再對天皇唯命是從,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2020-12-14 無名狂客

以1990年作為日本與全球歷史一個斷限時間,同時又是昭和時代的終結,其所包含的意義十分深遠。無論從全球性語境還是從日本國內精神狀況觀察,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最初10年這段時間,與20世紀80年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柏林圍牆在1989年被拆毀,次年東西德統一。蘇維埃帝國在1989年崩潰,而蘇聯本身亦在1991年煙消雲散。

在日本,裕仁天皇於1989年1月去世,正是歐洲革命的前夕。同年7月,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受到重創,這是該黨自創立以來首次在國會中失去多數議席。20世紀80年代的投機泡沫亦在1990年爆破,舉世矚目,經濟停滯從此展開,一晃便超過10年。一方面是見怪不怪的政治混亂,另一方面是經濟問題,所以國內外的評論家在1999年前後便為日本創造了一個廣受注意的名詞「失去的十年」,用以描述日本1990年以來的情況。

它的英文名詞首見於1998年《新聞周刊》一篇報導的標題;至於日文名詞,碰巧在同一周見諸日本報紙的某專欄,它說這名詞來源於「一位外國投資者的體驗,日本的20世紀90年代就是一個失去的年代」。該名詞的準確源起並不重要,就好像1962年在英語世界出現「經濟奇蹟」這一名詞一樣。「失去的十年」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因為這名詞點出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在日本近代史上的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時代。「失去的十年」不久便被廣泛使用。當同樣的困難延續至21世紀的頭十年,評論者便開始在談兩個「失去的十年」。該名詞的確能點出日本人民所面臨的新困難,而且十分嚴峻,但在使用時應加上引號,因為縱然它廣泛流傳,在很多方面它具有誤導性,所謂失去或衰落,事實上扭曲及誇大了經濟的衰敗程度。

1987年9月,裕仁天皇的胰臟腫大,要接受手術治療。1988年9月,他因內臟出血而一病不起。在天皇病發後4個月內,日本人民要旁觀一場死亡的歷程,直到1989年1月7日政府宣布天皇去世,昭和時代正式結束。它是日本君主制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朝代。裕仁去世前謠傳他染上癌症,但一直到事後才確認。日本政府馬上定立新年號為「平成」,皇太子明仁在1990年11月12日正式接任天皇之職。

裕仁的去世反映出日本天皇制度在戰後仍有某些重要的連續性,在他病危的那段日子,主要報紙每日都刊出關於其生命跡象及身體狀況的報告,包括體溫、脈搏、吐血、肛門出血、輸血。有關天皇死亡的報導頗為異常,可以說它逾越了界限;終裕仁一生,其個人活動、思想、健康狀況,幾乎都被隱藏起來,不對外透露。戰後的民主改革,亦從來不會觸犯皇室隱私權。把天皇的健康狀況向大眾陳示這種做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傳統,它起源於1912年大正天皇去世的時候。政府官員提供這些新聞,是趁天皇生命結束之際,用這種異乎尋常的手段把他陳示在人民之前,希望為人民與現代君主間建立密切聯繫,作為團結之用。

當天皇病入膏肓時,政府呼籲人民「節哀」是明治時期創造的另一個傳統,到1988年再度重現。天皇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時,官員敦促人民「自行」節制日常的慶祝活動。文學學者諾爾瑪·菲爾德(Norma Field)便非常生動地道出當時的氣氛是「壓力下的共識」,地方節日活動及學校的課外活動均要取消,電視廣告的歡樂性語詞亦被刪除。1988年12月,長崎市市長本島等(1922—2014)曾表明,他相信「天皇負有戰爭責任」。

這個看法並不新穎,亦無特別之處,但擁護天皇者則用強烈語言指責本島。好像又回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鎮壓政治,本島在1990年遭到刺客槍擊,幸而大難不死。如果比較裕仁與其父親及祖父去世時的情況,除了延續性,亦有很大分別。首先是人民有不收看各種報導的自由,當時電視節目全天候播放天皇喪禮的情況,但錄像帶出租店架上的影帶則被一掃而光,他們希望在喪禮以外找點別的來看。其次有人批評政府推動「節哀」有些過分,也有人抗議政府資助喪禮,因為喪禮中有宗教成分。「長崎市民追求言論自由委員會」強力支持其市長,該委員會準備了一份請願書,要求不再以政治上談論天皇為禁忌,幾個月內有40萬人籤名支持,這些對天皇無動於衷或公開批評的行為在戰前是無法想像的。

相關焦點

  • 日本昭和時代
    孩童依舊嬉戲,主婦依舊為全家準備晚飯,時代往往就在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裡更迭著。 1926年12月25日,飽受病痛折磨的大正天皇去世,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昭和」,取自於《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當時的日本人或許絕不會預料到,日本就此步入波雲詭譎的昭和時代。
  • 平成物語①|是結束也是開始:日本平成時代倒計時之際的回望
    早在2018年《日本經濟新聞》評論員芹川洋一就對平成時代做過一個總結。他在《平成政權史》中指出平成元年這一年開啟了日本新時代,他將這個新時代歸納為「六個物語」(編註:物語意為意即故事、傳說,日本的一種文學體裁,由口頭說唱發展為文學作品):天皇物語:1989年昭和時代結束時也就意味著神聖天皇制的結束,象徵性天皇制的開始。
  • 日本昭和時代縮影,雜貨店裡的「古き良き時代」
    貓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年號中所用時間最長的。其來源出自中國古籍《尚書·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跨越平成,時至令和,對很多日本人來說,最懷念的「古き良き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時代),就是昭和時代。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大正時代和昭和時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國力強盛,民主自由。明治天皇天生生有疾病,可能是因為千百年來近親結婚的結果。日本天皇曆代基因都不太好,明治天皇也是尿毒症發作1912年病逝。由其子大正天皇即位,大正天皇從小也身有疾病。
  • 日本天皇退位,平成時代的3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今天上午10時,日本天皇在皇居宮中三殿舉行退位前最後的報告儀式。德仁皇子將於5月1日正式即位為新天皇。屆時,日本將正式啟用新年號「令和」。再見了,平成!在迎接新時代的倒計時中,我們再最後聊一聊這個時代。
  • 天皇是怎麼失去權力的?日本戰國為何天下布武
    四世紀日本天皇制度確定,可是日本由於之前一直是氏族部落的狀態,及時大和國打下了大片領土天皇出現但日本的實際掌權者還是以蘇我氏為首的幾大氏族。氏族的統治導致大量土地兼併,人民生活困苦成了天皇政變的根基。645年天皇組織刺殺氏族權臣蘇我入鹿,皇室奪權成功後根據中國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實行大化改新。
  • 告別平成,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最後講話寄望下一個時代
    日本明仁天皇4月30日正式退位,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明仁天皇在位30多年間,日本多次經歷天災,沒有戰爭。平成最後一天講話,明仁寄望下一個時代依然和平。退位儀式4月30日清晨,日本多地降雨。上午10時許,明仁身穿「黃櫨染御袍」,依次前往皇宮「賢所」「皇靈殿」「神殿」,向三座宮殿供奉的天神和歷代天皇報告即將退位,結束在位期間最後一次宮內祭祀。皇太子德仁身穿黃丹袍一同行禮,明仁的次子文仁夫婦和其他皇室成員列席。這是日本時隔202年,天皇退位。退位相關儀式共計11項,始於3月12日「期日奉告之儀」,終於4月30日傍晚「退位禮正殿之儀」。
  • 從「小丸子」到《小偷家族》,細說日本「昭和」與「平成」
    這部風靡世界的動畫,以日本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為時代背景,也被稱為日本的「昭和年代」。昭和與平成年代是日本近現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又與中國關係錯綜複雜、影響深刻。沙青青提到,之所以將新書命名為「昭和風,平成雨」,是因為由風及雨,平成時代日本社會種種變化正是對此前昭和時代種種現象的映射與反饋。「本書並非通史,而是著眼於從昭和到平成的歷史細節,希望透過這些歷史細節的描寫,去折射出更生動的大的時代變化。」
  • 盤點日本昭和時代公認的四個傾國傾城的神顏
    熟悉日本明星文化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的昭和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眾星崛起,璀璨生輝。一個又一個的美女橫空出世,點亮了那個時代的娛樂星空。那個時代可沒有開刀整容一說,都是純天然的小姐姐,那是個頂個兒的漂亮。接下來,大糖塊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日本昭和時代,四位傾國傾城擁有曠世神顏的小姐姐!(主要是大糖塊心目中的四個位置是這四位,呦呵呵呵呵呵呵)
  • 「平成」之後:歷史上日本天皇年號由誰制定
    「年號」之說,相信國人並不陌生,但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緣何而來,依何而定,卻多難以對此說清道明。本文擬從天皇年號的由來、制定與出處三個方面加以詳述,以期對理解日本天皇制度有所裨益。年號的由來在日本,「年號」亦被稱為「元號」,是紀年法的一種。更改年號即為「改元」。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那場四分之三世紀之前的戰爭硝煙,在以中國為主戰場、中華民族為主力的浴血抗擊中、在昭和天皇首次公開的娘娘腔般的「玉音放送」和不肯承認戰敗的「終戰詔書」下,在1945年8月15日那個盛夏酷暑的日子裡,嘎然彌散,血色深痛留心間。
  • 《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20)》:平成時代落下帷幕 日本開啟令...
    藍皮書指出,2019年是日本改元之年,「平成」落下帷幕,「令和」隨之開啟。年號(日本稱「元號」)是日本模仿中國而使用的紀年方法,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定年號為「大化」,開日本年號之始。迄今為止,日本共使用了248個年號,持續1300多年。在近代以前的日本歷史中,重大事件、祥瑞吉兆、災異戰亂等都可以成為更改年號的契機。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美貌驚豔了整個昭和時光!那些絕美的日本昭和女演員
    昭和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昭和時代,日本出現了大批美人,那時候的女演員們獨具特色,每張臉都很有辨識度。比起整容和批量生產的美,她們的美各有千秋,令人驚豔。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在向「昭和」年代致敬嗎?
    根據現場解讀,「令」是美好的意思,「和」則象徵著和平和寧靜,單看字面的意思也即美好的和平,聽上去似乎並無不妥,但為何會有日本人對「令和」這一年號第一反應不甚滿意呢?說起來原因無非有二。疑問一:是在懷念「昭和」嗎?原來,在日本就有年號體系的潛規則中,年號用字雖然不能避免重複使用,但至少應當在短期內不再重複。
  • 日本歷史上有這麼多位女天皇,她們都掌握實權了嗎?
    在書中,會澤正志齋明確地指出,日本國體的形成源自於天照大神創建立國之基礎的「記紀」神話時代。這一觀點,不僅對日本史影響深遠,也對日本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稱為日本敕撰正史之首的《日本書紀》在開篇便寫道:「古天地未剖,陰陽不分,混沌如雞子,溟涬而含牙。
  • 和「平成時代」告別
    1989年1月7日的早晨,昭和時代結束,平成時代來臨,眾多日本國民伴著不習慣改年號的反應下,進入了新的時代。「平成」兩個字,取自中國古代《史記》中的「內平外成」和《書經》中的「地平天成」。可見,當日本人需要正統這回事,能依靠的就只有中國古典。日本的平成時代(1989-2019)被稱為「失去的30年」。
  • 日本民眾如何告別平成時代?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新書《再見,平成時代》。   2019年日本改年號為「令和」,結束了「平成」時代。  從維新富強的明治,到「浪漫」與「民主」的大正,再到先後經歷過戰爭癲狂、戰後重建與飛速繁榮的昭和,及至波瀾不驚的平成,在年號紀年法的習慣下,一個年號的終結多少讓人產生一種與時代脈搏同步的奇妙感,無論其年齡閱歷如何,在新年號揭曉之後,身上多少都帶著歷史的氣息,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了。這種心境和時代的變遷,在日本人獨特細膩的剖析式回顧或解讀中,又再一次增強了平成最後的惆悵與時代鄉愁。
  • 日本的天皇制度為何能延續至今?
    日本皇室傳承了2600多年雖然多次失去執政權力,但是始終都沒有丟失自己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在歷史上,日本經歷過幕府專權的黑暗時代;經歷了現在的君主立憲制時代,日本天皇都很神奇地保留著國家名譽首腦的身份。這與天皇這一稱呼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
  • 日本天皇家族為什麼持續了2000多年?
    日本天皇現存的最古老的皇室,也是現代唯一一個使用年號的國家,比如令和、平成、昭和、大正等。現在的日本天皇是第126代,也就是持續了2600多年。就好像秦始皇的子子孫孫到現在還是皇帝,令人驚訝。奇怪的是,日本天皇幾千年裡都是同一個家族,那麼為什麼沒有其他家族篡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