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三國時代最年輕的領袖,就不得不說一下佔據東南政權的東吳二代領袖孫權。孫權這個人眼光挺長遠,而且非常懂得收攏人心和招攬人才,不過孫權在政治經驗和各方面綜合素質上還是比曹操、劉備差的太遠。
孫策去世後,整個東吳政權就靠著張昭、周瑜、魯肅給撐起來的,可以說沒有這三人,孫權的江東基業將根本守不住;政治經驗在亂世東漢末年是各方首領能夠立足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如果領導人不具備這種政治經驗和素質,那麼是無法在亂世中生存。
孫權是典型的上進型君主,雖說年輕氣盛,但很有自知之明,曉得張昭和周瑜都惹不起,在赤壁之戰之前,直接把矛盾丟給張昭和周瑜,很多人不知道,因為赤壁之戰,張昭和周瑜的關係急劇下滑,而作為君主的孫權卻秉承,「誰強我就忍誰」,就靠著這種「」,孫權在周瑜去世後就很快掌握了東吳所有大權。那麼歷史上的孫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孫策跟隨父親,孫權受母親教導,命運不同
孫權是孫堅的二兒子,他哥孫策比孫權大了十幾歲,因為弟弟小,所有孫家各種政治軍事活動都是孫堅帶著大兒子孫策完成,而孫權就老老實實地念書;孫權的老媽是個典型的虎媽,從小就對孫權很嚴格,這也為孫權的博聞多識奠定了基礎。
可以這樣講,孫策從小跟著老爹南徵北戰,所以身上受到老爹的感染更多,孫策和孫堅一樣是屬於英雄式人物,但在軍旅中造就的粗狂和豪邁的性格,也讓孫策缺少了細膩。而孫權從小跟著老媽,老媽是典型的世家大族的女子,對文化和念書更加傾入培養,孫權跟著老媽就學會了隱忍和細膩。
在吳夫人的悉心培養下,孫權從小就有很深的城府和謀略,這一點偏偏是他哥哥不具備的,孫策以使用陰謀詭計而作為恥辱,而弟弟卻覺得只要結果好,管他陰謀詭計怎麼的,兄弟倆的性格特徵也註定了兩人的命運是不同的。
孫權換回父親屍首,贏得哥哥信賴
當兩兄弟的老爹孫堅被劉表伏殺了,孫策直接氣的要帶殘兵去和劉表拼命,並且誓死奪回父親的屍首;但是孫權卻冷靜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他知道如果哥哥去拼命八成九死一生,而哥哥要是去談判,同樣的也是九死一生。
並且這時候,孫堅去世了,孫家的軍隊和家產毫無疑問是哥哥統領,那麼同樣為了保全自己,孫權必須要得到哥哥的信任,這也是諸侯家的無奈,父輩在世還可以保全自己,謀劃未來,但是父輩一旦突然去世,長兄就成為了最大的家主,在孫家也同樣是這樣。
孫權必須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謀取哥哥的信任,而最好的辦法就利用父親來讓哥哥產生兄弟情深;這時候的孫權也才是一個孩童,孫權主動請纓去交換父親的屍首,孫策智商雖然不是出類拔萃的,但是他也明白了弟弟的一番苦心,於是就忍痛讓他去交換孫堅的屍首。
孫權的第一次出使就表現出極為冷靜沉著的性格特徵,他小小年紀卻不懼怕任何人的威脅,劉表大將們都瞪著眼睛企圖把他嚇哭,但孫權就認定劉表這個人優柔寡斷,並且還是個慈悲心腸,就靠著這一點的猜測,孫權不理會其他劉表將領的威脅,禮節到位的一口一個劉伯父。
最後,劉表感覺十分不好意思,就答應了還孫堅屍首給孫權;孫權拿到屍首後,直接帶人火速的返回孫家大營,孫權的一片孝心和勇氣得到了孫家諸將領的認可,也無形中讓孫策獲得了舊將領們的忠誠。
孫權出計,既保全舅舅又挽救了家人
孫策為了謀出一片基業,就跑到袁術那裡效忠,但孫策把吳夫人和孫權弄到他們舅舅家暫住,孫權得以再跟著母親學習文化,並且在此期間拜訪了許多名師和名人;後來孫策為了建立戰功就去攻打廬江,但是廬江是江東的門戶,而揚州的刺史就感覺孫策這個人心懷不軌,遲早打到自己頭上,於是就準備派人到曲阿,先把孫策的老媽和弟弟給抓過來。
而孫權的舅舅吳景雖然是當地的望族,但是也無法和這裡的軍閥對抗,孫權就主動的帶著父母弟弟們躲到曲阿的其他地方,既能夠讓舅舅豁免,又能夠保存自己。
孫權和家人們躲了追兵很久,後來孫策派的人終於趕到曲阿,孫權才得以鬆了口氣,雖說孫權天天跟著母親生活,但是長兄在外面拼搏,自己這個二弟自然就肩負起保護家庭的重任,現在總算自己一家人團聚了。
孫策有意栽培,孫權始終保持低調
孫權始終是以低調和別人相處,很多人總算把他和哥哥孫策比較,但孫權是什麼人?他曉得這時候必須要把哥哥名聲給抬起來,每當人談論,他總會多方的誇讚哥哥,並且慚愧和哥哥齊名,也因此,漸漸的人們知道孫家有孫郎孫策,卻對二郎孫權了解甚少。
而孫權年紀大一點的時候,孫策有意培養孫權的領兵作戰的本事,不過這方面孫權好像沒開竅一樣,他根本不知道帶一支軍隊如何才是最佳作戰方式,其實這不是孫權沒開竅,而是孫權一直在藏著自己,他不能表現太過鋒芒畢露。
對外,如果別人知道孫家兄弟都是一代人才,那麼刺殺一下子就殺倆,那麼等於把孫家的脈都給掐斷了,對內,哥哥還是哥哥,雖說建立了基業,但是自己畢竟是他老弟,不是他兒子,那麼這片家業究竟傳給兒子還是老弟,這種比較一目了然。
不過孫策卻每次帶著孫權去出席手下宴會時候,總是有意無意的對孫權說:「這以後都是你的手下。」但是孫權每次聽到這話,都會苦笑掩飾。
孫策臨終託付,讓孫權上位
後來張昭和周瑜成為了孫策隊伍的核心人物,對於這倆二號人物,孫權是禮節極為到位,表情十分的中肯;張昭挺喜歡孫權,他覺得孫權少了孫策身上那股英雄氣概,但是多了一股細膩的政治素養,張昭就經常給孫權講課,兩人的關係也是較為不錯。
但是周瑜呢?周瑜和孫策那是患難之交,周瑜一門心思把孫策當作自己的兄弟,他對待孫權也是把他看作弟弟對待,但在心底裡,周瑜只認孫策;周瑜的驕傲和自負都讓孫權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周瑜這個人的確很有軍事才能,江東一半的江山都是周瑜打來的,張昭和周瑜一直都不怎麼對付,張昭覺得周瑜這個人太張揚,做事太過自我。
而周瑜覺得張昭這個老孺天天酸的要死,也沒打過仗建立過戰功,兩方人代表著江東軍方和臣方勢力,當然這種勢力在孫策的居中調節下,都是十分的均衡。不過好景不常,孫策被許貢給弄殘了,到了生命垂危之際,孫策竟然不知道該讓誰繼承自己的基業和意願,孫策心目中是希望讓自己和大喬生的兒子繼承基業,但兒子太小了,根本搞不定手下。
孫策無奈之下只能召回孫權,他明白目前為止如果要保住孫家基業必須讓二弟上位,要是自己還能活十年,那麼自己的兒子毫無疑問可以繼承自己意願,可惜自己英年早逝,於是孫權得到了孫策的託付正式接過孫家大印成為了江東主君。
孫權成功收攏周瑜
孫權上位其他的兄弟和一些士族當然不願意,特別是各地反叛此起彼伏,好在這種反叛是局面性的,但是平叛交給誰去平叛,當然是周瑜,可以說當時的江東政權中,孫策去世,周瑜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軍方第一號大佬,如果他出面,很快就平定叛亂。
但孫權卻不知道如何與周瑜說,但是周瑜這個人腦子有點怪,他太相信兄弟的話,他認為孫策把權力給了孫權,那麼自己就要貫徹這個拜把子兄弟的意願,好好輔佐孫權,孫權還沒說,周瑜直接帶兵把反叛勢力給滅掉了。
當周瑜帶著這些叛軍首領的腦袋趕回來的時候,孫權整個人都傻了,人們都知道周瑜雷厲風行,但是周瑜這麼快卻是讓人很意外,孫權還明白對付周瑜不能靠利益交換,而要靠交心和信任,孫權直接任命周瑜繼續擔任大都督,並且所有軍隊周瑜指揮,孫權的這一步成功的收攏了周瑜,也為赤壁的勝利贏得了先機。
結尾
赤壁之戰,周瑜建立了不世之功,江東很多大臣都憂慮周瑜功高蓋主,但孫權卻一點不在乎,其實也不是他不在乎,而是在乎也沒用,畢竟軍權在他手裡;周瑜在世的時候,孫權一直忍著,他很少忤逆周瑜的建議,可以說周瑜是真的把他當成自己弟弟一樣對待,而並沒有當成主公對待。
後來周瑜年紀輕輕去世了,孫權這才鬆了口氣,轉眼間就把軍權交到魯肅手裡,魯肅是誰?孫權身邊第一號的親信,魯肅掌權後也意味著孫權正式接管了東吳所有的權力和軍力。孫權就是靠著「忍」才得到這一切,當劉備曹操稱帝時,孫權也正是靠「忍」活到了最後。
孫權與孫策,一奶同胞,一個跟隨父親,一個跟隨母親,一個軍旅生涯造就的粗狂性格,一個母親教導的細膩與隱忍的品質,正是這兩種性格差異,造就不同的命運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