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天才也有近乎無限大的未知領域,而且,他並不知道這個領域的存在,這便是「未知的未知」。
一旦對手在這裡與你競爭,你將立於必敗之地。
分享人 | 沈拓 混沌大學創新領教
無論你是從事怎樣的職業,你的職場價值本質上講,都是由你的作品決定的。比如產品經理,是否打造過爆款;營銷工作者,能否做出好的營銷文案;老師,則要看是否有精彩的課程。
那麼,偉大的作品具有怎樣的共性?
偉大來自於「未知的未知」
「偉大的作品都是在未知的未知當中被開創的」。
這個概念來自於一個叫「未知三環」的模型。這個模型告訴我們,在你的知識體系內,存在這樣三個圈:
1. 已知的已知
一些知識是你知道的,而且你也很清楚自己知道。比如我作為講課人的人,我很清楚哪些是我擅長的。
2. 已知的未知
這部分就是那些你不懂,但是你知道自己不懂的部分。還是拿我講課當例子,我很清楚哪些知識是我沒掌握的,我不擅長的。
3. 未知的未知
除了以上兩個部分,還有一個巨大的空間,是我不知道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一部分有多大呢?可能有無限大。
為什麼要講這個模型,因為在商業中,很有優秀的乃至偉大的作品都是瞄準了以上的領域2和領域3。叔本華說過一句話「優秀的人能射中別人射不中的靶子,而天才能射中別人看不到的靶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高手對事情的理解遠遠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疇,他們進入了未知的未知這裡領域裡了。
有哪些偉大的作品可以認為是處在未知的未知當中?
2016年3月發生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阿法狗戰勝了李世石。在對戰的第二局,阿法狗走出了人類不可能走出的一手棋,號稱「天外飛仙」,阿法狗下到第37手棋,壓制了白旗,圍棋術語也叫肩衝。而人類棋手對肩衝的運用對多是四路壓三路,而阿法狗走出了五路壓四路,這一步棋,在人類看來,黑棋(阿法狗)反而大虧,但後來的局勢表明,這一步走的非常精妙。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阿法狗走進了人類的「未知的未知」。
對戰三局過後,李世石全敗,但是按照約定,還要繼續下完第四、五兩局。第四局中,黑棋的阿法狗又是遙遙領先,而此時,李世石走出了一步「神之一手」,這一步,用阿法狗研發者的話說,「超出了阿法狗的搜索範圍」,換句話講,進入了電腦的「未知的未知」,反而讓阿法狗崩潰了,直接認輸。
我們熟悉的SpaceX也是一個「未知的未知」案例。它顛覆了我們人類對航空業的認知:發射的火箭還能收回來。馬斯克認為,要實現100萬地球居民移民火星的目標,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是必需的,但是這個大膽的想法確實走入了普通人「未知的未知」當中。
突破未知之牆
什麼叫「未知之牆」?回想我們的未知三環模型,在第二環已知的未知和第三環未知的未知之間,那一道厚重的、難以突破的牆就是未知之牆。不僅我們普通人面臨未知之牆的困境,歷史上的科學家、哲學家一樣有這樣的困境。愛迪生,雖然是偉大的科技、商業天才,但是當特斯拉把作品交給他的時候,兩分鐘內就撕得粉碎。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去世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到,對於無知的管理,如果能夠寫一本著作,大概會成為他的傑作。就連蘇格拉底也說,我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我知道自己有多麼無知。
所以,每個人都存在自己的「未知之牆」。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突破它?
答案在於四個字:本質思考。
究竟什麼是本質思考?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根據未知三環模型,我們可以把需求分類,第一種是我們自己知道需求是什麼,而且已經被很好的滿足了;第二種是我們知道有需求存在,但是沒有被很好的滿足;第三種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需求,叫未知的需求。
對於第一種,那些已經被滿足的很好的需求,如果你要做,只能通過一般的創新來做的更好,也就是錦上添花。比如買菜,無非是更多的種類,更健康的蔬菜,更快的送達,都是要「better and better」。
對於第二種,已經但是沒有被很好滿足的需求,我們要尋找替代品和新的替代方式。舉例來說,大家認為當前的教育水平不夠,所以催生出了很多的創新教育產品,從新東方到好未來,從51talk到英語流利說,英語教育這個賽道,不斷湧現出更好的替代品來滿足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出行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滴滴、Uber成為了打車難的替代方案。
對於第三種,面向消費者未知的需求,這樣的創新往往是開創式甚至革命性的。
以上這三種需求的滿足,放在一起看,面向第一種的創新往往是連續性創新,難度小,收益小,這是絕大多數商業的常態: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我會做一些小的改良。而面向第二類的往往是非連續性創新,這類創新難度大,收益大,近幾年的網際網路行業湧現出了很多這樣的創新,比如滴滴打車、抖音和快手、自媒體等等。面向第三種的創新是革命性的創新,它需要突破「未知之牆」。
如何才能做到?
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思考的維度。當直線式思考無法走通的時候,嘗試別的路徑。我們經常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今天的種種需求,古人沒有嗎?換句話說,需求是不變的,變得只是表達形式。混沌大學有一門課,馬東講述奇葩說為什麼能火。他說到,觀眾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需求,你通過一種文化載體表達出來,這個東西就會火。
著名喜劇表演家陳佩斯,打造過很多的爆款作品,他曾經回答過一個精彩的提問,「人為什麼會笑」?陳佩斯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洞見的觀點:笑源自優越感。以下是陳佩斯戲劇理論中的一段原文:
「
笑聲起源於人類開始進行大範圍的社交和合作的時候,弱勢的一方就會把優越感給予對方,以表達合作、服從的意圖,強使一方為了合作必須要將優越感表達出來,表示自己接受合作這個表達就是笑。
」
這是一種深刻的洞察,一種本質的思考。要讓人笑,就要給他優越感,所以「笑」這件事,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一定是一方受損的,它具有「悲」的內核。回想春晚的小品,你為什麼笑?因為你看到了「笨」、「傻」,演員營造了和觀眾之間的「優越感差」,所以觀眾就笑了。
為什麼要說這樣一個和商業看似無關的例子?因為本質是相通的,只有你對用戶需求的本質研究到了這樣的深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你就可以充分運用它,突破自己的「未知之牆」。
另一個例子,人為什麼要看影視劇?這是一種怎樣的需求?如果深入研究一下,你會發現人有一種天性,從原始人開始就存在了,叫做「深度沉浸」,比如祭祀、看戲曲、看畫,這個過程中,人類獲得的是安全感與庇護。到了現代,我們沉浸的事舞臺劇、電影,甚至VR,看到了這一點,我們來做一個大膽的推演。舞臺表演和眼睛的距離大概一百米,電影屏幕可能二十米,電視屏幕不過三米,手機屏幕只有幾十釐米,VR可以做到零距離接觸處,那下一步呢?很有可能是腦機接口,如果人類追求極致的沉浸式體驗,這種猜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總結一下這幾個例子,我們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必須要刨根問底,一層層的挖掘事情的本質。通過本質的理解,就可以看到未來的需求,甚至這個需求用戶自己都沒意識到。「本質思考」和混沌大學的另一個知識點——第一性原理是密切相連的。道德經有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第一性原理告訴我們,做一件事情你要懂得它根本的道理,當參透之後,有了那個「一」,就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要想學會本質思考和第一性原理的能力,我們要經歷熔爐。
熔爐就是認知自己,認知自己的錯誤。自己有怎樣的偏好?怎樣的厭惡?比如我自己,我一度認為自己是一個勤奮的人,現在感覺貌似沒有那麼勤奮,這就是一個模糊的自我。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說過,有些東西是看不到的,只有你撞到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撞上的是什麼呢?可能是失敗、挫折、競爭對手、高水平的老師,甚至這次疫情的考驗。有的企業直接被打回原形,有的企業還能過得很好,為什麼?這需要反思。
寫在最後
2020年剛剛開始,而且以這樣的方式開場。我認為未來的十年可能都是黑天鵝的時代,不確定性非常多。
最後再次用藤澤秀行老人的話和大家共勉:運用本質思考,以「強烈的努力」,穿越「未知之牆」。(完)
特別提示
在經歷2014~2016年的蓬勃發展、捱過2017~2018年的強監管和泡沫,有評論家認為文娛行業從2019年已經回歸理性、未來可期,比如《流浪地球》異軍突起,以網紅李子柒為代表的線上直播引爆MCN產業等;也有人認為經歷了重新洗牌的文娛行業仍面臨嚴冬,有數據顯示,2019年文娛行業有1884家影視公司倒閉,而此次疫情更是給春節假期的整體影視帶來災難性打擊。現象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規律在作用?這些給職場人士的成長又有著怎樣的啟示?
今晚8:00,文娛行業面臨嚴酷冬天?海泉帶你一起破界思考
主講老師:胡海泉 海泉基金董事長,混沌大學創投營四期學員
快來掃碼預約吧!
*本文根據相關直播課程內容整理而成,僅為完整課程內容1/5。轉載請聯繫授權。撰稿:Michael Liu 版式:JY.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