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曾經和秦國並稱雙強的齊國為何會衰落?

2020-12-22 豫章大都督

文/魚尾

戰國後期,當秦國秦昭襄王嬴稷和齊國齊湣王田地並立之時,齊國最為強大。但因為秦國的高超軍事和外交操作已經齊國的不斷作死,導致秦國不斷強大並最終一統天下,齊國從此被逐出戰國強國之列直到滅亡。

當時,秦國徹底滅亡義渠國,並在伊闕之戰東破韓魏,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斬首數十萬,取楚國舊都郢都,迫使楚國東遷壽春;長平之戰斬首趙軍四十萬,重創趙國。還有修成都江堰,鞏固蜀地後勤基地地位,讓蜀地從此成為天府之土。

秦昭襄王嬴稷

而同時期,齊國齊湣王北面迫使燕國臣服,南面強取楚國淮北之地,西面迫使魏國割地,西南吞滅一時雄起的宋國。

齊湣王田地

但秦國繼續奉行遠交近攻,拉一個打一個的戰術,各個擊破。幾次在反秦聯軍逼近首都鹹陽和函谷關的情況下利用各國矛盾成功化解危機。同時,在必要時刻,也能退還所佔之地給韓魏,換取六國退兵以及韓魏的臣服。說白了就是軍事之外,外交搞得好。而且秦國地形,守住了黃河函谷,憑藉關中巴蜀之地足以自守。

而齊國呢,齊湣王則是四面出擊,把周邊各國全部得罪了。而且其獨吞肥地宋國的行為引起了周邊各大國的不滿。宋國地處商丘,是交通要地。其國土上還有富甲天下商旅雲集的陶丘。因此,齊獨吞宋,讓齊國自身實力暴漲的同時,很快出現了消化不良。

齊滅宋後列國局勢圖

本來攻宋行動事前,齊國得到了楚魏的配合。畢竟肥肉大家一起分嘛。但事後,以齊國為主導的這次行動並未分給楚魏半點土地,讓他們很不滿。看到齊國一下吞了這麼肥地,周邊的楚魏燕趙十分警覺,一起站到反齊陣營上來。

而素來與齊國有矛盾(齊湣王父親齊宣王時曾借燕國內亂之際短暫佔領過燕國全境)的燕國,這時逮到了報仇機會。燕昭王派外交家蘇秦出使聯絡各國商議伐齊大業,並任用樂毅改革整軍。同時派蘇秦到齊國,宣誓效忠齊湣王,迷惑齊國,讓齊國派更多軍隊消耗在攻宋戰爭裡。

燕昭王求賢

此時,一旁看戲的秦國秦昭襄王也積極禍水東引,轉移各國對秦國的怒火,主動說要參加五國伐齊行動,並進一步退還部分侵佔的韓魏土地,換取五國信任。

燕國名將樂毅

就這樣,在齊國齊湣王作死騷操作、楚魏趙燕四國驚恐不滿下、燕國處心積慮報仇情緒下、秦國積極禍水東引看熱鬧的綜合作用下,五國伐齊行動終於促成。燕趙聯軍南下攻破毫無防備的齊國北方,長驅直入。秦國和自己的小弟韓魏從西進攻,楚國從南進攻淮北,齊國全線崩盤。

拯救齊國的田單

混亂中,齊湣王被楚國將領殺死,其子齊襄王田闢疆繼位,靠著田單火牛陣擊敗諸侯聯軍,保住了齊國。沒有田單,齊國可能此刻就被各國瓜分了。但齊國所佔宋國、楚國等地均被楚魏各國搶佔或奪回。齊滅宋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從此齊國衰弱,基本上再也不參與國際事務,直到被秦始皇滅國時都默默無聞。

相關焦點

  • 此國是戰國經濟最強國,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他擔心引起齊國的不滿,於是推崇齊湣王東帝,繼而自立為西帝,這一段時期齊、秦兩國並稱東西二帝。客觀的說,齊湣王在位的十幾年,是秦國和齊國爭霸中原的時代,儘管齊湣王是個昏庸的主。根據太史公及後世呈現的史料來看,齊國在經濟實力上絕對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那麼,齊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 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一首先,五國伐齊和五國伐秦,之所以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齊國的實力不如秦國。一定程度上,巔峰時期的齊國,是完全不輸秦國的。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
  • 齊國實力不輸秦國,在財力上領先秦國,為何不是齊國一統天下?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魏國之所以會走向衰敗,也無非有「兩大功臣」。首先就是秦國,這個國家在魏國的手裡奪回了江西,另外一個就是齊國,齊國在孫臏的指揮之下,通過兩場戰鬥將魏國的大軍已經全部消滅。魏國走向了衰敗,其實這兩個國家也是並立崛起,成為戰國時期的兩大霸主。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對此,趣評分析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越到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大,而秦國與趙國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名將都是便隨著戰爭出現;其次,秦國是戰國後期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最後,趙國不僅僅面對秦國的進攻,還要抵禦北方匈奴人。首先,戰國後期戰爭規模更大,秦國與趙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 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實力跟秦國不相上下,為何最終不戰而降?
    文|格瓦拉同志 秦國在兼併山東六國的進程中,曾與其中的5個國家發生過一系列慘烈的戰役,殺傷的士卒、平民難以計數,唯有齊國是個例外,幾乎沒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事。其實,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力並不弱,甚至一度可與秦國相抗衡。
  • 戰國時期,齊國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為秦國名將!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後招至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因此,自五國伐齊後,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換而言之,對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雖然在前中期非常強盛,但是,在戰國中後期,齊國走向了衰落。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齊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擊敗秦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從而建立了秦朝。雖然在戰國七雄中,是秦國笑到了最後,但是,在此之前,齊國完全有機會,也有實力和秦國爭奪天下。比如在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互相鄰近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在齊地,正式建立齊國。自姜子牙建立齊國以來,這個諸侯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山海魚鹽之利,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便在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排在戰國七雄之首,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被齊國擊敗,國力衰弱,走向衰落。實際上,戰國中後期,齊愍王和秦昭襄王時期,齊國和秦國曾約定互稱定名,這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次稱帝,雖然後來取消,但是齊愍王和秦昭襄王兩國曾約定互稱定名,這無疑暴露了齊國想要與秦國爭霸天下的雄心,同時,雄心壯志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沒有實力的雄心壯志是空洞的,而齊國無疑是有實力的。
  • 戰國中期的齊國,打的秦國哇哇叫!為什麼後期這麼「弱雞」啊?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但是在戰國中期,齊國的實力絕對在秦國之上,當時經過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國君兢兢業業的奮鬥、努力,齊國的實力十分強大,但是為何在後期齊國卻成為如此「弱雞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公元前320年左右,秦惠王、楚懷王時,剛剛興起的縱橫家們,為我們估算了戰國各國的軍事實力如下:秦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楚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齊國軍隊總數數十萬,戰車千乘,擁魚鹽之利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一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軍消滅魯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地。因此,對於魯頃公來說,自然成為魯國最後一位君主了。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但實際上秦朝也是在戰國末期才變強的,在戰國初期與中期都是被其他國家壓制的一方,如果不是有著函谷關,可能秦國也不會迎來崛起的機會,即便是戰國後期,秦國也不是最強的國家。擁有了最強的軍隊,野心當然也會出現,魏國就想到重現晉國的輝煌,於是就想要攻擊趙國與魏國,而晉國的可怕,其他幾個國家深有體會,更何況三家分晉就是其他國家在背後支持的,怎麼可能會讓魏國的目的達成呢?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
  • 魏國乃戰國初期霸主,在「桂陵之戰」敗於齊國後,為何不反攻齊國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遂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霸主,力壓同為三晉的趙韓兩國。為擺脫不利局面,趙國與齊、宋、燕等國會盟,魏國本就處於四戰之地,為避免陷入圍攻,遂於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兵攻趙,齊國出兵救援,以「圍魏救趙」之計在桂陵大敗魏軍。
  • 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等到春秋之時,在齊桓公的帶領之下,齊國更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國,可謂東方大國,非齊國莫屬。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齊國卻對於秦國的做大,絲毫不管,對於魏國邀請一同伐秦也是毫無動容,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結果,當吳國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在攻下齊國都城臨淄之後,樂毅又攻佔齊國70多座城池,也即五國伐齊,達到了基本上佔領齊國疆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