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2013年,濮陽市南樂縣近德固鄉佛善村村民張亞玲和丈夫成立了南樂縣青揚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400餘畝,以種植綠化樹為主,同時林下種植經濟油用牡丹。
種植綠化樹初期,張亞玲和丈夫以合作社為家,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管理、呵護每一棵小樹苗,遇到不懂的就請技師、查找資料、到外地學習。「困難再大,總有辦法解決。澆水、施肥、剪枝,可以說每一棵樹苗都包含著我們的心血與汗水。」張亞玲說。
濮陽市南樂縣近德固鄉佛善村村民張亞玲 供圖 濮陽市委網信辦
當時,有些人不看好綠化樹和油牡丹的種植。「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幹就幹出個樣子來,讓事實說話。」這是當時張亞玲唯一的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張亞玲和丈夫的精心管理下,樹苗茁壯成長,她也從種植綠化樹的門外漢變成了「專家」。每到春季植樹季節,合作社就熱鬧起來了,前來購買樹苗的客商絡繹不絕。看到自己辛勤付出換來的成果,張亞玲幹勁也更足了。
2016年,根據市場情況,張亞玲決定改變種植模式。她和丈夫先後幾次到山東考察,最後與山東聊城的一家外貿公司達成協議,採取「公司+基地」的模式種植毛豆、西蘭花、菠菜等蔬菜,公司上門回收後深加工出口韓國、日本等國。
說幹就幹,但萬事開頭難,種樹成了「專家」,種蔬菜卻要從零做起。第一年,她種了150畝毛豆、130畝西蘭花、50畝菠菜。遇到問題和困難,張亞玲就拿出當初種樹的勁頭和經驗,請技師、查找資料、到外地學習。「我骨子裡有一種不服輸的韌勁,別人能幹成的事情,我也能幹成,並且要幹得更好。蔬菜不同於樹苗,它的季節性非常強,長熟了就得賣出去,產量、質量、品相等都需要精心考慮。」張亞玲介紹說。2016年種植的蔬菜,由於科學管理,市場情況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張亞玲進行樹木管理 供圖 濮陽市委網信辦
「我自己富不叫富,只要我有能力,就要帶動身邊的人一起致富。」張亞玲表示。2017年張亞玲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優先吸收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並讓貧困戶以自有土地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統一種植、管理等技術和銷售,實施產業帶動,既讓貧困戶無後顧之憂,又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
目前,青揚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忙季用工量每天達1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人,有15戶貧困戶用自有土地加入合作社,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該合作社成為了帶動一方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力量,已被確定為近德固鄉「精準扶貧幫扶基地」。
「我們現在共種植有70多畝綠化樹、330畝蔬菜,下一步打算再建個集遊玩、休閒、採摘、實地勞動於一體的農家樂,以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幫助他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張亞玲說。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這更加堅定了她繼續前進的步伐。(供稿 濮陽市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