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2020-12-19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對仲弓來說,孔子就從一名官員的角度來談如何做到仁,讓仲弓把握仁的精神。對司馬牛,孔子就變換了角度,降低了層次。司馬牛這樣的智力層次,比仲弓低,比顏回更低,講的深了,他根本聽不懂。從本章和後章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都理解不了。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孔子沒有放棄,而是從具體行為入手,引導他上路。

仁這一終極的價值追求樹立起來,是為全社會所有人樹立的。不是僅為讀書人樹立的,也不是僅為官員們樹立的。它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努力方向。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仁的形態作為目標。你聰明,你去追求更高更大的仁;我愚鈍,我去追求適合我的仁。

至於朱熹說他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並不合適。按照朱熹的說法,孔子是因人之缺點而施教。司馬牛多言而躁,孔子如此教導。可是,顏回、仲弓呢?仲弓不懂出門、使民嗎?顏回不懂禮嗎?當然不是。所以,朱熹這樣解釋司馬牛並不合適。

本篇前三章連續問仁,孔子都有針對性地作了回答。但是,孔子只談了如何做到仁,如何追求仁,卻沒講為什麼要追求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下面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最初,人類社會處於野蠻無序的狀態,盛行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後來,人們認識到這種狀態下誰都無法獲得安全。於是,人們創建了強者統治弱者的規則和秩序,等級專制制度因而產生。這一制度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是狼的基礎之上的,秩序的維持靠的是強力。由於弱者的不滿和反抗,更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狼與狼的關係,這一制度變得岌岌可危。人們認識到,這一制度下誰也無法獲得安全與安寧。於是,人們創建了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基礎之上的規則與秩序,產生了人民主權原則,現代民主制度因而產生。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基本脈絡。

當弱者對強者的統治變得不滿、進行反抗時,強者之間也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等級專制制度變得岌岌可危。為了挽救這一制度,孔子提出了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取代人與人之間是狼的思想基礎。用仁即愛為基礎建構等級專制制度,實質上是對強者統治弱者的制度的完善與改良。與人民主權原則為基礎的現代民主制度的確立有著本質的區別。

如果不追求仁,人與人之間是狼,社會秩序就無法維持,強者對弱者進行統治的制度就要崩潰。不僅弱者的利益無法保護,強者的利益也維持不下去,強者與強者之間也會爭鬥不休。所以,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建在仁(即愛)基礎之上是必需的。雖然後來產生了以人民主權原則為基礎的現代民主制度,但那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情。當時及其以後一千多年並沒有合適的辦法。因此,把仁樹立為全社會的道德標準,以此來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創新。這或許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為什麼要追求仁」的問題,也明確了「不追求仁不行」。

當現代民主制度建立起來後,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在剝離強者對弱者的統治的內容後,仍可適用。無論什麼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愛這一基礎都是需要的。人與人之間是自由平等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要以愛為基礎的。

就本章來說,司馬牛問仁,還是應該譯為司馬牛問孔子應該如何做到仁。因為,縱觀論語全文,學生們問問題,孔子回答問題,圍繞的一直都是「怎麼做」、「如何做」,而沒有問「是什麼」,孔子也沒有回答「是什麼」。孔子始終沒有解釋概念,始終沒有運用抽象思維,始終沒有回答事物的本質等形而上的東西。這與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不同。

這裡,孔子只是告訴了司馬牛一個能做到仁的人有什麼特點,卻沒有告訴他如何去做到仁。大概孔子認為,司馬牛比較愚鈍,一開始只能讓他從外表上模仿仁者,然後一步一步地引導他。至於怎麼引導他,沒有詳細記載。司馬牛愚鈍到什麼程度,由本章及下章可見一斑。孔子說的這麼淺顯的話,他理解不了。舉個例子,孔子說,一頭牛身上有毛。司馬牛就認為,有毛的就是牛。仞,譯文多譯為緩慢遲鈍。筆者認為,說話緩慢,可以理解;說話遲鈍,不合仁者的實際。一個愛他人的仁者,就得說話遲鈍嗎?遲鈍,是頭腦反應慢或者智力差一些所致,仁者可不是頭腦反應慢或者智力差一些。所以,仞還是譯為比較含蓄為宜。

【筆者譯】司馬牛問如何做到愛?孔子說:「一個愛他人的仁者,他說的話往往比較含蓄。」司馬牛接著問:「說的話含蓄,就可以稱得上做到仁(愛)了嗎?」孔子說:「是因為做到仁(愛)有一定難度,說的話怎能不含蓄一些?(不是說的話含蓄就是做到仁了。)」

相關焦點

  • 何謂「仁」,如何做到「仁」
    「仁」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為人處世的準則,「為人不仁,枉為人」,就是信奉儒學治世的人的人生信條。一個「仁」字包羅萬象,眾說紛紜,從字面理解,「仁」是二人的關係,不是單獨個體的一己私事。寬泛理解,就是相對的雙方或多方相互接觸的模式,總之,這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產生需要的結果的。
  • 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資格追求仁,都有能力實現仁|《儒家思想改革新...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官員如何做到仁、實現愛。冉雍問如何做到仁時,孔子的回答與顏回不同。孔子只談了三條大的原則,讓人們按照這三條原則規定來自己把握。仲弓是位官員,大概孔子認為,官員學仁、做仁,不需要講那麼具體吧。這裡就體現了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只論其當如是,而無術以使之必如是」。這一做法影響深遠。後世的「政策」大約來源於此。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仁」是《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有人統計過,全書共出現109次。它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後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顏淵問「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來踐行禮就是「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平常出門像見貴客一樣地恭敬,居上位對待老百姓如祭祀一樣地謹慎,自己不想要的,莫要施加給別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能做到無所怨,這就是「仁」。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廢話不多說,進入主題。「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無奈禮崩難收,樂壞音亂,天命不佑也。但他「仁」的思想卻生在了一個合適的年代。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  儒家關於」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仁不是什麼】「仁」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千百年來圍著這個「仁」討論的如恆河沙數。大文豪韓愈在《原道》中開篇就指出:「博愛謂之仁」,後人就像瞎子摸到了整個大象一般,認為儒家思想的「仁」就是要博愛。我把這段引出來就是想說明,一個人能行仁道達到至誠至精,無論在什麼樣的地位它的「成色」都是等同的,區別只在於它的分量的輕重。修行仁道功用天下,那是千萬斤重;用仁道來修己安人,那是百來斤重。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公冶長》)也不許其「仁」。原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孔子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所不知也。」(《憲問》)難能可貴,不知其「仁」。只有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那樣施惠於民,澤被後世,方可稱「仁」。故如管仲有「三歸」「反坫」,孔子責其不知禮,卻說「如其仁,如其仁!」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還有,黑格爾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淺析《論語·裡仁篇》:「仁」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品德,不能忽視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指的是孔子自己;「未見」,即沒有見過,此處指孔子講自己的經歷、眼界;「好仁」,喜好仁德;「惡不仁」,與前面的「好仁」相對,指的是厭惡不尊崇仁德。這一句話,孔子是通過自己的經歷,來判斷世人對於「仁」的做法。
  • 歷史文化源流丨愛人利物之謂仁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報導 「愛人利物之謂仁。」疫情無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
    博學要篤志,有一個中心,意志堅定,建立人品,那麼知識淵博,有如一顆好的種子,意志的堅定是肥料,培養出花和果來.內在沒有一個中心,知識越淵博,思想越危險,覺得樣樣都有道理,容易動搖,應該是真理只有一個,要把它找出來,所以要篤志。
  • 遊戲《仁王2》不是「魂」類遊戲,仁王就是仁王!
    仁王就是仁王,非要扯魂like的大旗,即侮辱魂系列,又侮辱仁王系列。如果你對仁王1不感興趣,或者仁王1棄坑玩家,也就沒必要再購買仁王2了。為啥?因為1代的毛病,2代一點都沒有改……除了宣傳成本比仁王1畫得多了(手動狗頭)。吹的可以看官方號,我先說缺點。
  •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翻譯: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呢,可以做到長期的不違背仁德,其他的一些人只能做到幾天、幾個月不違背仁德。關於」仁「,之前已經有介紹過,是儒家對修身養性的要求。在要求自己做到「仁」的過程中,也是和自己私心、欲望等雜念作鬥爭的過程,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方能不違背仁德。顏回能始終不違背仁德,代表著顏回的堅持和意志力。
  • 「忍、韌、仁」的三重境界
    孫少平有「仁」,我讀出了寬廣與偉大。不論是對侯少英、曹書記還是後來的師傅一家,他與人為善、以德報怨、屈己達人。「忍」乃刀刃對於心敢於行與止的能耐。「忍」之一重,忍受不適的感覺。「忍」之三重,忍受不完美的狀態。完美並不存在。「完美主義者」經常和「脆弱」一塊出現,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完美的,即使完成的事也不可能完美,我們要接受完美並不存在這個客觀的現實。未知永遠存在。因為總有新的東西是未知的。我們應該接受未知的存在,放棄馬上就要解決的想法,帶著疑惑繼續前進、學習,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 仁: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
    中華法系作為獨立於世界之林且數千年傳承不息的國家治理體系,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法律的制度、思想和文化,歷經夏商西周的「禮刑」體系、春秋戰國秦朝的「法律」體系、漢唐明清的「禮法」體系,至清末西法東漸方始解體。《道德經》云:「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愛人利物之謂仁」提供的文化鏡鑑
    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仁愛」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之一,在孔子的思想系統中,「仁」處於核心地位,其將「仁」與「德」實現了有機結合,認為愛好「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好仁者,無以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