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為人處世的準則,「為人不仁,枉為人」,就是信奉儒學治世的人的人生信條。一個「仁」字包羅萬象,眾說紛紜,從字面理解,「仁」是二人的關係,不是單獨個體的一己私事。寬泛理解,就是相對的雙方或多方相互接觸的模式,總之,這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產生需要的結果的。
如何理解「仁」呢?心學鼻祖王陽明似乎給出了明確的釋義,他給出了一個例子,說儒家的「仁」好比培育一顆作物,得先埋下種子,生根發芽再生長葉子枝幹,沒有前期的微妙轉化是不可能直接培育出茁壯的作物的。就好比做事得先有個發端,而後循序漸進,最後順理成章的得到結果,這期間我們能看得到循環往復,能看到生生不息,這就是做到了「仁」。相反,沒有發端、不能持續的做循環的做的事就是不「仁」。
如何能夠看出自己為人處世是「仁」還是不「仁」呢?我們以情侶節日送禮物這個事舉例:節日到來,只是話聊而無實質性的禮物輔助會讓對方覺得索然無味,過節就變成了過心結,讓雙方的感情出現裂痕,顯然這是不「仁」的做法;選擇送禮物,但是沒有摸清對方的喜好,對方心裡產生不被重視的感覺,送禮物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對方在此行為中沒有感到身心愉悅,對下次節日禮物的有無希冀不大,顯然,此做法沒能在對方心裡生成持續的期待和欣喜,這也不是「仁」的做法;選擇了對方意想不到的禮物送給她,對方怦然心動,由衷的感謝你的細心縝密,心心念念的期待下次節日禮物,這種持續情緒的維繫就做到了「仁」。
知行合一才能做到「仁」,有想法沒行動,有行動卻沒能達到心意都是不能實現目的的,本來,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