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2021-01-09 李家萬事興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

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什麼是「克己」

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言行。當然,有一個標準規範,那就是「禮」,可以理解為用「禮」來自覺約束自己。就是下面這句名言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克己」對於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對金錢和物質利益的佔有,必須要遵守周禮的森嚴制度,克制無限膨脹的私慾。

前面說了,「仁」是一個人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克己」就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怎樣的一項內容。那麼,人對於金錢和物質的貪慾就成了關鍵之所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裡仁》)

這是孔子對於「義」和「利」的看法,同時也是對一個人道德評價的基本原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

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君子,有理想、有抱負,知道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從不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有一種說法叫「仁人君子」;小人,從不克制物質欲望的膨脹,從而在道德上無休止地墮落,有一種說法叫「貪婪小人」。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這句話就是孔子稱讚弟子顏回「賢哉回也」的原因,他說:「顏回賢德啊!一小筐飯、一瓢水就是他的一頓飯,還住在那麼簡陋的屋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但顏回卻能繼續享受這種積極向道的樂趣。

孔子認為:人能夠在吃粗糧、喝冷水、盤起胳膊當枕頭的清苦生活中,體悟到精神上的愉悅。

孔子還認為:從「利己」的角度出發,必然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社會上的一切矛盾衝突都是由此而來。

為了解決這個社會難題,把矛盾衝突扼殺在搖籃裡。於是,孔子在自己的學說裡全盤否定了「利」。

什麼是「愛人」

這裡的「愛人」不是今天老公與老婆之間的稱呼。

「仁」裡面的「愛人」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包含兩個含義:一、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我,我也不能這樣對待別人;二、自己希望做到的,也儘量幫助別人去做到。

孔子講的「愛人」有個特點,就是以孝悌為本。

這是出於鞏固氏族血緣關係的需要。「孝」是為人子女對長輩的愛;「悌」是兄弟之間的愛。宗法制度的維繫靠的就是孝悌。

事實上,所謂的親親、尊尊、長長等,就是孝悌意義的延伸。

相關焦點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仁」的概念並不是孔子首倡的,而是春秋時期流行的觀念,它是人所具有的德性,是跟智、勇、惠等其他德性並列的概念。孔子對這個舊有的概念加以改進,賦予了它新的意義,將它視作最高的道德標準。孔門弟子曾多次向孔子問「仁」。
  • 孔子的學說為什麼得不到當時國君的認可?真的有問題?
    其實孔子也是非常嚮往做官的,他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他覺得,做了官也不能忘記學習,學習東西達到一定的水平一定要通過做官來展示自己,孔子也做過官,但是他的抱負,卻一直沒能得到實現。孔子的學派以及核心思想有問題嗎?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因此也就有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學說。孔子認為,樊遲能夠理解到「仁」是道德,便已經非常不錯了。  大儒們所追求的「克己復禮」,便是禮本乎心的外在表現形式了。而「禮本乎心」中所說的心,實際上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一顆「仁心」。  當有了「仁心」,便有了道德,這是儒家「仁」學說的第一層。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如果我們承認並不比孔子更加有智慧,那麼參悟透老子這兩句話,對我們的人生意義重大,說至少避免走10年彎路並不為過。我們不妨分析老子這兩句話:一個人很聰明,看問題能看得很深透,那麼他就能究其根本一針見血地找到問題的要害,看人當然也是如此,所以,一個人的問題毛病在一個聰明人那裡也就暴露無疑了。聰明的人會怎麼辦呢?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孔子弟子三千卻獨寵愛他,還甘願為他做管家,他憑什麼能夠做到?
    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他家境貧寒,就連自己死去後,家裡都沒能給他一個像樣的棺槨。據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髮就全白了,四十不到就離開了人世。魯哀公和季康子等人問及孔子:弟子誰最好學?顏回都是孔子首肯。孔子對顏回的喜愛和讚許可謂一往而深。顏回這個人,非常勤奮好學。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日前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
  • 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資格追求仁,都有能力實現仁|《儒家思想改革新...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官員如何做到仁、實現愛。冉雍問如何做到仁時,孔子的回答與顏回不同。孔子只談了三條大的原則,讓人們按照這三條原則規定來自己把握。仲弓是位官員,大概孔子認為,官員學仁、做仁,不需要講那麼具體吧。這裡就體現了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只論其當如是,而無術以使之必如是」。這一做法影響深遠。後世的「政策」大約來源於此。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孔子弟子三千,誰是他最喜歡的學生?
    ,他們與孔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孔子教會他們哲理,他們也將孔子的學說發揚光大但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應該非"顏回"莫屬,孔子對於顏回的喜愛甚至達到了偏愛的地步前面說到,顏回不幸英年早逝,這讓孔子幾乎痛不欲生,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麼悲痛嗎?」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斥責老朋友失禮,若是我們可能更刺耳
    孔子說:「年幼的時候不友愛兄弟姐妹,長大後又沒有幹出點值得人們稱道的事情,現在老了而不得好死,實在是一個害人的賊啊」。並用手杖敲打元壤的小腿。元壤舉止失禮,與孔子「禮」思想學說相悖,故而遭到訓斥。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動蕩不安,孔子把社會的文明與道德規範的思想學說,寓於禮中。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孔子《論語》,為何成為世代君王的必修之書?朱熹8個字說出真相
    孔子猶如一個流浪漢,為何能吸引那麼多粉絲?朱熹8個字說出真相孔子猶如一個流浪漢,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粉絲?一部《論語》何以成為萬代君王的必修之書?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廣袤的東方兩千多年的「聖經」?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
  • 孔子很少直接說出的「利、命、仁」這三條道理,原因很少人知道
    「利、命、仁」三者,孔子皆是很少說,但是三者比較之下,「仁」說得稍多,其次是「命」,最少是「利」,所以本章經文敘述子罕言,先說「利」,再說「命」,再說「仁」。這樣好的文章,只有像子遊、子夏文學科大哲,才有能力寫出來,後世難以超越。「利」是「義之和也」,將人和物,調和到非常適宜。
  • 「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而在眾多欲使近代中國強大起來的運動中,戊戌維新運動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全面開啟近代化的開端。戊戌維新雖然短短百餘天就以失敗而告終了,但維新志士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卻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華夏復興而奮鬥。在整個維新運動前後,雖然有諸多有識之士參與其中,但真正稱得上是領袖人物的只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人,他們三人可謂是中國的"維新三傑"了。
  • 「孔子入周問禮碑」報導後續:完成整改,擬規劃建設「禮源文化廣場」
    向記者投訴的這位讀者說,當地對於孔子入周問禮碑的保護流於形式,而且這麼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沒有任何講解性的文字或展示。 12月7日,記者在洛陽市瀍河區華林路和東關大街交叉口附近,見到了這座立於清朝雍正五年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如上述讀者所說,該碑正面設有鐵欄杆保護,欄杆上還懸掛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銘牌與保護責任人的姓名,欄杆上還搭有附近居民的被褥正在晾曬。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孔子一生所提倡的東西總結起來兩個字,一個是禮,另一個是仁。禮是禮法是規則是社會運轉的制度。仁是仁義是人情是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顏回字子淵又稱為顏淵,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史記·孔子世家》面臨困難絕境,信仰危機,從三人的不同表現,也就可以理解為啥孔子這麼看重顏回了。面對這樣一個對自己提出的理想、學說如此堅定的信仰者,孔子如何不喜愛不看重呢?怪不得孔夫子在顏回死後傷心地哭道: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 孔子一生被一卦給說中,時也,命也
    易傳是孔子體察文王之意,搜羅前代資料後,彙編而成,多為明易之作,甚少有孔子個人之語。可以說,孔子是《周易》成書以來,最為懂易的人。孔子傳易於兩個弟子,一個是商瞿,一個是子夏。其中漢代易的很多學說,都是商瞿所傳的。比如六日七分法,八宮卦,京房六爻納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