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
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什麼是「克己」
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言行。當然,有一個標準規範,那就是「禮」,可以理解為用「禮」來自覺約束自己。就是下面這句名言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克己」對於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對金錢和物質利益的佔有,必須要遵守周禮的森嚴制度,克制無限膨脹的私慾。
前面說了,「仁」是一個人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克己」就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怎樣的一項內容。那麼,人對於金錢和物質的貪慾就成了關鍵之所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裡仁》)
這是孔子對於「義」和「利」的看法,同時也是對一個人道德評價的基本原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
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君子,有理想、有抱負,知道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從不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有一種說法叫「仁人君子」;小人,從不克制物質欲望的膨脹,從而在道德上無休止地墮落,有一種說法叫「貪婪小人」。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這句話就是孔子稱讚弟子顏回「賢哉回也」的原因,他說:「顏回賢德啊!一小筐飯、一瓢水就是他的一頓飯,還住在那麼簡陋的屋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但顏回卻能繼續享受這種積極向道的樂趣。
孔子認為:人能夠在吃粗糧、喝冷水、盤起胳膊當枕頭的清苦生活中,體悟到精神上的愉悅。
孔子還認為:從「利己」的角度出發,必然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社會上的一切矛盾衝突都是由此而來。
為了解決這個社會難題,把矛盾衝突扼殺在搖籃裡。於是,孔子在自己的學說裡全盤否定了「利」。
什麼是「愛人」
這裡的「愛人」不是今天老公與老婆之間的稱呼。
「仁」裡面的「愛人」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包含兩個含義:一、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我,我也不能這樣對待別人;二、自己希望做到的,也儘量幫助別人去做到。
孔子講的「愛人」有個特點,就是以孝悌為本。
這是出於鞏固氏族血緣關係的需要。「孝」是為人子女對長輩的愛;「悌」是兄弟之間的愛。宗法制度的維繫靠的就是孝悌。
事實上,所謂的親親、尊尊、長長等,就是孝悌意義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