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頻出 光伏產業「拉長長板」 有產能過剩之憂?

2020-12-22 全球起重機械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4.680,0.14,3.08%)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再加上之前中國在聯合國宣布的,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一連串利好政策出臺,對於光伏產業來說,是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性機遇。正值「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替的時間節點,光伏行業產能擴張勢頭迅猛,未來會否面臨新的過剩之憂?

 

    「每年15-20個政策」

 

    「『十三五』這五年真是不容易,應該說是大事不斷的五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這樣說起過去的五年。

 

    對於光伏行業來說,「十三五」期間確實發生了多件可圈可點的大事情,比如引入領跑者計劃、「823」號文件、引入競爭性配置等,國際貿易領域也波折頻發,雖然有歐盟取消「雙反」的局部勝利,但又遭遇了今年的疫情。

 

    王勃華認為,即使今年遭遇疫情,產業仍然表現出了頑強的韌性。「仍然在增長,前三季度除了組件增長了6.7%以外,其他的都是兩位數增長。」

 

    他承認有去年基數比較低的影響,並不是今年高得特別多,「但起碼實現了恢復性的增長。」

 

    「包括出口方面,也是穩中有進,今年前三個季度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140億美元,這個同比是下降的,下降了接近13%。但是要指出一點,由於降價因素,出口量都在增加,電池片和組件可能是小幅增長,但矽片的出口增長了18.8%,也是相當快的。」他解釋,今年前三季度來看,光伏組件出口了53.6GW,而去年同期是52.3GW,「從量的角度來看,比去年同期是增加的。」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國內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四個主要環節的產量全部翻倍。

 

    王勃華介紹,「產量增長最多的矽片,超過2倍,電池片增長也接近2倍。」在應用方面,「十三五」累計實現了240GW的光伏裝機,相當於「十二五」的5.6倍。戶用光伏在「十三五」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單機容量增加很多,單戶裝機平均已經達到18.9KW。

 

    光伏行業的變化,在市場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價格下降。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多晶矽價格下降了24.9%,矽片、電池片、組件價格下降都超過50%,系統價格也下降了接近五成。

 

    光伏板塊在資本市場上也比以前更受青睞。王勃華介紹,現在投融資機構開始主動找光伏企業,「2015年有43家光伏上市企業,9230億元市值,到今年有80家,市值超過2萬億,今年一年就有13家有關企業上市。」「而且這種上市是全產業鏈的,光伏設備企業,專用材料企業等也紛紛上市。」

 

    從「三頭在外」做到「三個第一」,有人問這樣的行業不止一個,光伏產業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的?王勃華總結的原因,首先就是「中國擁有全球現在最好的有利於光伏發展的政策環境。」

 

    「有關部委不斷推出扶持光伏發展的各項政策,這些政策的覆蓋範圍包括了規劃制定、規模管理、規範監管、消納收購、價格財稅、土地管理等等,所有有關的都有政策。」他說:「簡單統計了一下,大概國家級的政策就有90個左右,平均每年15個到20個,這樣的政策出臺密度說實話還真是沒有碰到過,就這麼一個專門的行業。」

 

    王勃華坦言,隨著應用端的政策一年一年地推出,補貼水平在逐年下降,下降幅度相當大。「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了發電側的平價上網,應該說政策在裡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十四五」拉長長板

 

    在「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年度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表示,202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光伏發電都具備了平價上網條件,今年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將達到2.4億千瓦,成為全國第三大電源。

 

    他還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將遠高於「十三五」。在兩個五年計劃交替的時間點,來自主管部門這樣的信息無疑給了行業巨大的信心。

 

    在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倒逼下,包括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都要面臨重新調整。據悉,國家能源局也在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的規劃基礎上,重新考慮有關問題,「要大踏步的提高。」

 

    「如果2025年非化石能源要達到20%目標的話,光伏領域可能平均下來每年要新增70GW左右。「王勃華認為,在更樂觀的情況下,如果保證最後碳中和留有時間餘地,最好能在2024年,也就是提前一年就實現非化石能源20%的目標。他估計,「如果那樣,光伏大概要做到每年新增90GW。」

 

    事實上,除此之外,光伏行業還承擔著另一個重要任務,「要拉長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持續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質量,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係,形成對外方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新能源產業的主角之一被認為就是光伏。

 

    除了數字增長,光伏市場已經發生的一些結構性變化,也傳遞出正面的信號。

 

    中國的光伏組件一直是出口的。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開始到今年的三季度,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800億美元左右,王勃華斷言,「到今年年底肯定要超過800億。」

 

    進口數據也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光伏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矽料一直以來是進口的,「我們原來是100%進口,但是現在進口在快速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我們進口了7.2萬噸,去年全年是14萬噸。」王勃華認為,「十三五」期間矽料從40%左右需要進口下降到20%左右,「今年估計這個比例還要往下走。」

 

    他特別指出,一直以來,光伏出口較多依賴國際市場政策變化,「現在出口市場分散度提高了,行業在國際市場的抗衝擊能力提高了。」

 

    「過去我們的市場一大半在歐洲,歐洲的一大半在德國,所以國外市場的穩定特別差。現在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王勃華介紹,據統計現在超過GW級規模的已經有15、16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換句話說,現在市場分散度在提高,穩定度在提高,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態度也愈加積極,比如,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義烏。現在義烏已經有愛旭、天合、晶澳、東方日升(19.700,0.71,3.74%)等多家光伏企業的項目,還有背板、接線盒等配套企業。很多企業都是當年籤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浙江省義烏市市委常委、信息光電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虞秀軍認為,光伏在義烏髮展是「無中生有」的一個表現。

 

    他表示,選擇吸引光伏產業進駐,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是義烏市委市政府經過多輪篩選慎重研究的結果。「首先是義烏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其次也是內外互動的結果」。

 

    「義烏有商貿和物流基礎,經濟外向度高,」虞秀軍表示,光伏產業前景光明,也比較適合義烏的特點,是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

 

    他透露,「十四五」期間,義烏會繼續以項目為主、技術為核心進行光伏板塊招商引資,加大對頭部企業的支持力度,把產業鏈豐滿起來。還希望和義烏的小商品結合起來,開發光伏有關的日用品,他認為這個市場很大。

 

    「要打造世界最大的產業集群」,義烏的光伏產業發展目標很宏大。

 

    產能過剩疑問

 

    關於「十四五」,王勃華認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發電裝機中佔比將達到95%,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佔比將達到60%。他表示,「十四五」期間,一般預計國內年均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是70GW,樂觀預計國內年均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是90GW。

 

    有關光伏企業也都有自己的目標。中國廣核(2.810,0.04,1.44%)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路平介紹,廣核新能源初步規劃,「十四五」的光伏發電總體目標是不低於1200萬千瓦,整個新能源不低於2000萬千瓦。

 

    中核匯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志軍表示,中核匯能設定大概每年不低於500萬千瓦的規模。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陸川稱,「十四五」要更多發揮民營企業靈活性和技術優勢,計劃每年開發不少於1.5GW光伏電站。

 

    雖然有關部門和一些企業家表示過擔心產能過剩問題,「可能到明年年底、後年會有巨大產能釋放。」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認為從現在的一些跡象來看,局面還是好的。

 

    他表示,首先是擴產的單體規模在擴大,其次是擴產基本上都以頭部企業為主,「技術是先進的」,還有「擴產是密切結合技術的,包括單晶、PERC電池、矽片尺寸的調整等等。這樣下來,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

 

    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相比,電池環節排名前10的企業產量佔比從55%提升到75%,提升了20個百分點。王勃華認為,這個數據說明了問題。

 

    他還表示,除了傳統的集中式和分布式以外,光伏+工業、光伏+建築、光伏+交通,光伏+通信,都要加速進行能源轉移,都是未來的市場,以後跨界布局會越來越多。

 

    「光伏行業完全可以完成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王勃華說。

 

    對於光伏的消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認為,未來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如何參與電力市場將是「十四五」期間要共同研究的問題。對於未來五年,他表示,首先要持續推動光伏發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和成本持續下降。

 

    「從目前來看,光伏發電仍有成本下降的空間。」任育之表示,如果實現「一毛錢一度電」目標,光伏發電將與儲能、氫能等技術結合,大大降低全社會用能成本,從而深刻改變我國能源格局。「『十四五』期間,也將推動一批示範項目建設,促進光伏加儲能、光伏治沙、光伏制氫等新產業(153.240,6.24,4.24%)新業態的成熟。」

 

    來源: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光伏擴產在即 曾經瘋狂過的金剛線產業能否「撥開雲霧見青天」?
    摘要 【光伏擴產在即 曾經瘋狂過的金剛線產業能否「撥開雲霧見青天」?】近日,光伏產業龍頭通威股份一則高達200億元的投資擴產計劃,引發蝴蝶效應,利好光伏產業多項環節,各路機構紛紛喊出「光伏新周期開啟」。
  • 光伏玻璃概念又活躍起來了!供需錯配下 明年成長性如何?
    從消息面上來看,光伏玻璃板塊表現活躍主要是基於光伏價格飆漲所釋出的利好。光伏產業一直在政策面上備受支持。  2、產能置換下,光伏玻璃需求仍比較緊缺  儘管政策上利好不斷,但目前需求迅速增長的光伏下遊產業也正遭遇著產能置換帶來的
  • 光伏玻璃再添入局者 旗濱集團吹響產能置換的號角?
    市值逾300億的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旗濱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擬投資24億元建設兩條光伏玻璃生產線進軍光伏玻璃行業。旗濱集團入局光伏玻璃行業,是否會促進行業產能供需平衡?而在產能置換政策執行的當下,又是否能催生其他資本交易呢?
  • 光伏玻璃概念又活躍起來了!供需錯配下明年成長性如何?
    1、搶裝潮下,光伏組件需求「雖遲但到」眾所周知,作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朝陽性產業,我國的光伏產業一直在政策面上備受支持。2、產能置換下,光伏玻璃需求仍比較緊缺儘管政策上利好不斷,但目前需求迅速增長的光伏下遊產業也正遭遇著產能置換帶來的「短期困擾」。
  • 去產能收官之戰:各地鋼鐵集中發力 防範鋼鐵產能過剩任重道遠
    原標題:去產能收官之戰:各地鋼鐵集中發力 防範鋼鐵產能過剩任重道遠 來源: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導2020年是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的收官之年,各地繃緊了神經,即將開啟最後的去產能衝刺。
  • 2021年組件產能嚴重過剩,一線組件企業將展開白刃戰!
    光伏組件環節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組件技術及資金門檻低,投資性價比高組件生產流程簡單,技術壁壘低。組件即太陽能板,是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組 成部分,位於光伏產業鏈末端,上遊為生產材料電池片,下遊直面終端光伏電站。組件生產流程主要是將上遊電池進行聯結,再用玻璃、膠膜、背板等輔材進行封裝。
  • 從「垃圾產業」變成「財富密碼」,中國光伏產業是怎麼靠補貼幹到...
    虛胖開局  狹義地說,光伏產業其實就是太陽能發電產業,光伏產業最核心的產品就是太陽能板,而太陽能板的核心材料就是晶體矽,所以掌握了晶體矽(多晶矽、單晶矽  投資界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每個人都非常貪婪,瘋狂投資,每個人都在爭奪最大產能,場面極其混亂。  當這一幕畫面出現的時候,產能過剩然後暴雷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  果然,正當眾多中國企業瘋狂布局多晶矽生產的時候,大廈轟然崩塌了。
  • 再論光伏「跳躍間斷點」
    光伏的商業化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德國補貼政策,之後每一次的行業波動都源於財政補貼的變化,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歐債危機和2018年中國財政調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德國補貼大幅下滑,2011年歐債危機導致德國西班牙補貼大幅下滑,2018年531導致中國補貼大幅下滑。
  • 光伏驚魂:從至暗時刻到柳暗花明
    與此同時,產能過剩以及電網消納等問題逐漸隱現,尤其是越來越大的補貼缺口成為一顆定時炸彈,根據官方數據,截至到2017年年底,光伏累計補貼的缺口達455億元。最終,這些問題被一紙公文所引爆。2018年10月8日,國家發改委組織了12家光伏企業召開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座談會,確認2019年仍然會有補貼,這一消息也刺激了資本市場,光伏板塊逐漸爬出低谷。恰好這時候,海外也傳來了好消息。
  • 光伏擴產預期帶來新機遇 金剛線產業將迎「第二春」?
    來源:上海證券報展望未來,有產業分析人士表示,隨著行業龍頭先後提出擴產計劃,光伏產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景氣周期,尤其是在「降本+提效」雙重因素驅動下,「大尺寸+薄片化」已成為光伏矽片環節的主要發展方向。由此,經歷一番大浪淘沙的金剛線產業也將步入發展新階段。
  • 光伏篇五:HIT電池變革,利好低溫銀漿
    點擊上方關注或者私信獲取更多如果您有更多需要請積極私信或者留言太陽能作為可再生、綠色的寶藏能源,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新動能。2019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16.9GW,同比增長24.4%。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良好發展,預計2025年光伏新增裝機量達287GW,年複合增長率為16%。我國大力鼓勵和支持光伏發電,光伏發電已經成為我國普遍推廣的發電項目。光伏產業的良好發展利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光伏銀漿是光伏電池的核心輔料。以單晶電池和多晶電池來看,光伏銀漿的成本佔比在10%-11%。
  • 風電光伏產業迎重磅利好,概念股大幅拉升,嘉寓股份等漲停
    受利好消息刺激,光伏、風能概念14日盤中發力拉升,截至發稿,光伏概念方面,嘉寓股份、豫能控股、新天綠能、中閩能源、金晶科技等漲停;錦富技術、紅相股份漲幅超10%;風能概念方面,新強聯、泰勝風能漲幅超10%。
  • 光伏板塊勢不可擋 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及市場投資前景深度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光伏產業是基於半導體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而興起的朝陽產業,是未來全球先進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今年以來,光伏板塊利好頻現,整體漲勢不俗。不論是雙循環的提出還是光伏平價上網時代將至,都將推動光伏產業發展,加快產業鏈布局。
  • 2021年的光伏玻璃可能並不緊缺
    (來源:微信公眾號「Solarwit」作者:Solarwit治雨)與此同時我們也並不能把當前緊缺的供應問題歸罪於工信部的《平板玻璃產能置換》的一紙政策。電池、組件等產業環節在勤勞的中國企業家們手中,擴產周期已普遍介於3~9個月之間,而光伏玻璃作為大化工產能的一種,其產能前置審批長、建設周期長、點火爬產長。
  • 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降價是光伏產業發展的主邏輯
    當日,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在出席《光伏產業大講堂》時發表演講,闡述了隆基股份產能擴張原因以及光伏產業降價背後的邏輯。三大因素支撐擴產能李振國在上述演講中稱,隆基股份過去六年間保持著平均50%的成長性,公司下一步也有比較大的擴張計劃。
  • 隆基股份:披著光伏外衣的半導體公司?
    究竟能否實現我們不得而知,2020年是國家對光伏行業競價補貼的最後一年,歷經20年的中國光伏產業,是順利上岸,還是再成泡沫?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在光伏行業不到二十年的發展史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是一個傳奇,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個沒落的巨頭,尚德的興衰有太多的驚嘆和遺憾。
  • 金晶科技:深耕太陽能玻璃產業 助力綠色能源進程
    金晶科技在全國玻璃產能過剩嚴重、行業低價競爭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及時調整產業方向,依託超白玻璃的優勢,深耕太陽能玻璃細分市場,助力未來綠色能源發展進程。目前,已進入工程建設收尾、設備進廠安裝階段的金晶科技馬來西亞太陽能玻璃項目就是金晶科技邁出的重要一步。
  • 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 中國稅務網
    新能源產業是科技發展進步的產物,較之於傳統能源其需要更多的研究開發資金投入。產業前期技術投入大、項目周期長等特性讓許多企業面臨經營困境,同時也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嚴重阻礙了技術創新。缺失了技術和資金的支撐,低層次上馬的新能源項目往往會因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而帶來新的資源浪費,這顯然與政策初衷不符。     3、缺乏強有力的國家級技術研發支撐平臺和技術研髮長效機制。
  • 75GW、106億:這家央企巨資擴產光伏玻璃產能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上饒市光伏產業中有3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完成營業收入500.0億元,佔規上工業經濟比重為16.0%,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目前,上饒市形成了「矽片—電池片—組件—應用」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擁有晶科等光伏龍頭。
  • 2020年我國光伏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日前,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於近期再次就2020年光伏電價政策向業內徵求意見。據悉,其中提到I、II、III類資源區的電站指導電價分別設定為0.35、0.40、0.49元/千瓦時,工商業分布式補貼上限價格為0.05元/千瓦時,戶用光伏度電補貼明確為0.08元/千瓦時。2019年,我國光伏產業開始實現由補貼推動向平價推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