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16年前它還只是中山公園的鋪路石,如今它的價值終於被正名。近日,市區中山公園發掘出一對1932年瑞安書法家許苞書寫的青石門聯「三溪活水,滾滾東來,環繞寺門前,可尋取西來大意;十畝公園,明明真鏡,憩休羅石上,試然參假觀徵言」。經市文物局專家初步認定,這對門聯正是歷史上弘一法師居所慶福寺的門牌構件,屬現存極少的慶福寺老物件。
十幾年前曾被當作公園「鋪路石」
今年11月,曾為中山公園管理所負責人的王加權,向鹿城區公園管理處匯報了這樣一件往事:「我覺得我16年前藏在中山公園積穀山山洞裡的一對楹聯石板,可能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弘一法師有些淵源。」
2004年的一天,王加權正在中山公園內的兒童樂園巡邏,發現園路上的一處石板有一些字跡。他仔細端詳發現了「中華民國二十有一年二月」等文字,後來又在園路的另一處看到了同樣有字跡的石板,有「瑞安許苞」等文字。
「我當時就想這肯定是老物件,應該有一定歷史價值。我比較喜歡老物件,不忍心它成了鋪路石,被人踩踏,就找人把它們挖了起來,然後存放在積穀山的山洞倉庫裡。」王加權說,當時大家對歷史文化沒有現在這樣重視,所以也沒想到匯報,後來時間久了就淡忘了此事。直到今年,公園路改造為歷史文化街區,再加上他看到近日報紙上一篇關於弘一法師的文章,他才想起這對石板,感覺可能與弘一法師有關聯,並向上級匯報。
鹿城區公園管理處得知後,當即向區歷史街區文化小組以及區文保單位反映情況,並迅速將這對門聯找了出來,邀請我市文物專家們予以鑑定。
專家:罕見的慶福寺門牌構件
「我們初步認定,這是1932年慶福寺的青石門聯,由許苞撰文,應該是慶福寺的門牌構件,屬於非常罕見的慶福寺老物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市文物局副局長李震介紹,目前經考證的慶福寺老物件非常稀少。
據悉,1921年早春,應南洋公學同學林同莊的邀請,42歲的弘一來溫駐錫在市區積穀山飛霞洞前慶福寺(又名城下寮),長達12年。1930年,慶福寺所依的城牆漸趨傾圮,只得易位重建。對此,弘一法師不但親自參與設計了新的慶福寺規劃圖,還參與募集資金,撰文書寫了《慶福寺緣冊》的前言。1932年,慶福寺易位重建成功,寺分二進,坐北朝南,並在大殿東首建晚晴院作大師潛修處。弘一法師還親為新的慶福寺山門和大雄寶殿題寫了匾額「慶福寺」和「極樂莊嚴」以及多副楹聯。可見,弘一與慶福寺有不解之緣,正如他的那句感言「吾以永嘉為第二故鄉,慶福寺作第二常住」。
而此門聯的作者瑞安書法家許苞(1863~1937),為許啟疇的四子,亦繼承父業成為名醫。同時,他也鑽研書法、金石。其中書法造詣尤深,與當時同邑書法家孫詒澤、池志澂、項廷珍合稱為「浙南四支筆」。
將在溫州博物館展出
2020年12月27日至2021年3月27日,溫州博物館將舉行《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大展。在展覽期間,這對青石門聯也將作為重要展品首度公開展出。李震透露:「在展覽結束後,我們計劃將這對門聯交由現中山公園晚晴閣珍藏並展陳。」
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服務中心透露,考慮到慶福寺原址位於現在中山公園南面的積穀山下,慶福寺晚晴院又是弘一法師潛修之處,所以他們在積穀山進行了意向性還原,設置了晚晴閣,計劃以「弘一與溫州情緣」為主題進行閣內布展,將於近期開館迎客。這對門聯將成為其中的重要展品。
另據溫州博物館透露,此次展覽將展出溫州歷史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及相關主題石雕、木雕、彩石鑲嵌等展品共計205件。其中有他在天津時期的縣學答卷、日本留學時創作的水彩畫、在杭州執教時使用的常用印,以及大量與溫州相關信札、書法和在溫創作的著作等。該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展覽是目前國內外規模最大的李叔同主題展,也是他的溫州相關作品及資料搜集最全的展覽。」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張新彤/文鄭鵬/攝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