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山公園,很多溫州人都不會陌生:
這裡是溫州第一座公園,到2020年,它整整90歲了;
這裡曾經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溫州人的美好回憶,這座公園,近代傳奇人物弘一大師駐錫過,考古大家夏鼐與同鄉好友逛過,一代才女張愛玲在公園飯店窗邊凝望過……
而公園裡的兒童樂園,則是70後到90後溫州人兒時流連忘返的地方。
溫州古城最熱鬧的道路之一公園路,就是因中山公園而得名。
今年,這座耄耋之年的「溫州第一公園」,將迎來它的一次重新亮相——歷史文化街區公園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中,中山公園也納入其中。
拆城牆 築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溫州市區公園路,面積4.8公頃,前接華蓋山,後靠積穀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全國各地紛紛建造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山公園也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同名公園之一。
1927年,溫州各界人士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籌款建造公園。
公園應該選址在哪裡呢?有人提出拆毀華蓋山至積穀山一段城牆。儘管拆城牆的建議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數月之內一段古城牆就被拆毀了。
1928年秋,黃聘珍繪製的第二版《永嘉縣城區全圖》首次出現「中山公園」新地名,這一段的城垣圖例符號從此消失。
1929年7月,溫州中山公園籌備委員會和永嘉縣拆城築路籌備委員會同時成立,合署辦公。
1930年10月,溫州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建成,是當時的浙南地區規模較大的公園。
◎1931年,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將溫州九山之一積穀山包含在內。積穀山被譽為「山之勝甲一郡」,文化底蘊深厚,歷代摩崖題刻眾多,春草池、池上樓、東山書院、大觀亭名聲在外。清代曾儒璋在《東山八景》組詩中稱這裡有「飛霞春曉、池塘春草、山樓夜雨、赤壁夕照、碧波秋月、蓼岸歸鴻、帶橋殘雪、雪亭松濤」等八景。
在建設過程中,中山公園裡還集聚了當時溫州著名建築的精華。如湖心亭,以及假山上的太湖石,都是近代溫州「十大私家花園」之一、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怡園」(曾宅花園)拆遷時移來的。當年呂渭英於園的假山,也有一部分被移到了中山公園。
溫州最早的文學團體慎社會員、民國溫州《民智日報》創辦人鄭姜門,曾寫過《公園題詠詩》組詩十首,題詠當時的中山公園美景,分別是:古洞飛霞、留雲晚眺、好灣步月、謝村紅葉、靈池拾夢、枕流坐釣、濠河泛月、容成清磐、龍頭勺水和大觀歸帆。
溫州人健身休閒的重要去處
中山公園曾經是早年溫州市民健身休閒的重要去處。
1934年至193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當時的五馬街曾改稱「中山中路」,縣城隍殿巷(今公園路)稱中山東路,禪街則稱中山西路。公園路東口則至今留有中山橋的地名。
中山公園曾是溫州群眾集會、體育運動的重要場所。
1935年10月,溫州區運動會在中山公園公共體育場舉行。
後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中山公園幾乎荒廢。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公園被重新修建。1950年,挖河池,建假山,種植名花佳木,中山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解放初,園中有中山紀念堂、白鹿雕像、中日友好櫻花林、文化走廊、音樂臺、九曲橋、玉帶橋、登雲橋、冽泉井、摩巖刻石、小石門洞、飛霞洞、謝客巖、池上樓、如意亭、湖心亭、駐鶴亭、雲輝亭、留雲亭、赤壁亭、四宜亭、兒童樂園及其塑像等景點。
上世紀五十年代,溫州中山公園是市內唯一的公園。有市民回憶「雖然它規模小,設施簡陋……可是當時它卻是全市人民嚮往的樂園和孩童們的天堂」。
◎在中山公園洌泉畔歡送友人
那時候,中山紀念堂前方的噴水池旁邊,是市民拍個人照和全家福的「打卡聖地」;而溫州人同學聚會、職工集體活動,則喜歡依次站立在禮堂前的臺階上拍集體照。與公園毗鄰的兩家照相館「露天照相館」和「南洋照相館」的攝影師們為此前後奔跑,忙得不亦樂乎。無論是初到公園遊玩的遊人,還是在公園舉行集體活動的人們都希望能在中山公園的中山紀念堂旁留下一份永久的紀念。
◎1937年,中共浙江省委在溫州的交通員張達生一家在中山公園留影。
那個年代,熱烈中的情侶最喜歡到中山公園「坐坐『番人椅』,談談戀愛」。當時公園裡供遊人休息的座椅不多,有限的幾張歐式靠背椅,被市民稱為「番人椅」,情侶們卿卿我我,如膠似漆,構成公園一景。
1985年,中山公園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與中山公園
作為溫州第一家公園,眾多名人也與中山公園結下緣分。
弘一大師
「城垣拆毀,改建公園,是間將益喧擾。不久移居鄉村,遠避囂塵。」
中山公園興建伊始,在拆除積穀山的一段城牆時,近代傳奇人物弘一大師正駐錫慶福寺。弘一大師在溫駐錫12年,稱溫州為「第二故鄉」、慶福寺為「第二常住」。
◎鄭家清所畫的慶福寺。
慶福寺在積穀山下,緊挨城牆,俗名城下寮。當年弘一慕溫州山水清華、氣候怡和、人文鼎盛,經南洋公學同學林同莊(時任浙江省水利廳廳長、杭州溫州同鄉會會長)引薦,由吳璧華、周孟由居士陪同,於1921年舊曆三月來溫。慶福寺初建於清嘉道年間,弘一來後,周孟由、楊雨農等居士出錢出力,寺貌有所改觀。
◎從府學巷這頭看中山公園內的積穀山,弘一法師曾在山邊這排房子居住了十二年。
1930年前後,積穀山下開建中山公園,面對「拆城喧擾」,弘一大師只好轉到茶山的寶嚴寺去清修。他在給學生孫選青的信件中提到了上面這一段話。
後來,弘一在寺主寂山和尚支持下,將慶福寺「易其方位,以協形相」予以改造,並親撰《題永嘉慶福寺緣冊》,為改建後的慶福寺題寫寺額、匾額和長聯。
1987年1月,因舊城改造,慶福寺拆毀。據溫州學者戈悟覺先生走訪多位到過慶福寺的老人回憶,慶福寺寺址在中山公園南大門稍偏西,坐北朝南,背負積穀山,面對護城河,面積約三四畝。
夏鼐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夏鼐,對故鄉溫州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日記中,從1932年6月23日到1956年9月3日,提到中山公園竟有14次之多。
《夏鼐日記·溫州篇》中,記錄了夏鼐赴北平讀大學、去英國留學前後、脫離中研院回溫州家居時期,以及在外工作期間多次回鄉探親、處理家事和參加活動的情況。書中有眾多溫州風土歷史資料,如年節禮俗、婚喪嫁娶等內容,以及一些溫州地名、人名和語詞。
◎1942年,夏鼐探親期間,與同窗好友在溫州中山公園。
夏鼐回溫州時,經常與好友到中山公園散步遊玩,或者是參加一些重要活動。
如1942年,夏鼐探親期間,與同窗好友在溫州中山公園合影。1943年4月26日,夏鼐邀王小同、徐賢修、王祥第等十位大學同鄉好友聚餐,餐後分享舊日照片,使得眾人皆有不勝今昔之嘆,遂約定次日至中山公園合影留念。
夏鼐一生與故鄉的感情綿長而深厚,曾撰文提到:「我對於故鄉的思慕之情,反而常常因為離鄉越長久、越遼遠而越發強烈。」1984年他在《憶故鄉溫州》詩中自述:「故園自有好河山,羈旅他鄉兩鬢斑。昨夜夢中遊雁蕩,醒來尤覺水潺潺。」
張愛玲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女作家張愛玲,也與中山公園有緣。
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與張之洞並稱的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曾在汪偽政權任職的胡蘭成遭國民政府通緝,隱名埋姓來到溫州躲避追捕。
1946年農曆正月十五左右,張愛玲輾轉從上海來到溫州尋夫,住在溫州城中公園路一家「推開窗能見到公園的」旅館。二十多天後,張愛玲帶著悲傷離開溫州。
據胡蘭成在溫州中學教書時的同事徐朔方回憶,胡蘭成「同我常在溫州街上散步,但是一走到中山公園附近,他就提議回頭。公園門口的公園飯店正是張愛玲趕到溫州找他時的下榻之所。」
▲1950年由葉錦華拍攝的吾友美術攝影院門面,依稀可以看到飯店廣告(沙開勝提供)
公園飯店大致上位於昔日華蓋山腳的露天照相館邊,想必當年,張愛玲在公園飯店窗邊凝望過中山公園吧。
張愛玲曾說,「我從諸暨麗水來,路上想著這裡是你走過的。及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你就在那裡,這溫州城就像含有寶珠在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