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溫州第一座公園!90年前為建它,拆除了華蓋山至積穀山城牆

2020-12-24 溫州古道

說起中山公園,很多溫州人都不會陌生:

這裡是溫州第一座公園,到2020年,它整整90歲了;

這裡曾經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溫州人的美好回憶,這座公園,近代傳奇人物弘一大師駐錫過,考古大家夏鼐與同鄉好友逛過,一代才女張愛玲在公園飯店窗邊凝望過……

而公園裡的兒童樂園,則是70後到90後溫州人兒時流連忘返的地方。

溫州古城最熱鬧的道路之一公園路,就是因中山公園而得名。

今年,這座耄耋之年的「溫州第一公園」,將迎來它的一次重新亮相——歷史文化街區公園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中,中山公園也納入其中。

拆城牆 築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溫州市區公園路,面積4.8公頃,前接華蓋山,後靠積穀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全國各地紛紛建造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山公園也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同名公園之一。

1927年,溫州各界人士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籌款建造公園。

公園應該選址在哪裡呢?有人提出拆毀華蓋山至積穀山一段城牆。儘管拆城牆的建議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數月之內一段古城牆就被拆毀了。

1928年秋,黃聘珍繪製的第二版《永嘉縣城區全圖》首次出現「中山公園」新地名,這一段的城垣圖例符號從此消失。

1929年7月,溫州中山公園籌備委員會和永嘉縣拆城築路籌備委員會同時成立,合署辦公。

1930年10月,溫州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建成,是當時的浙南地區規模較大的公園。

◎1931年,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將溫州九山之一積穀山包含在內。積穀山被譽為「山之勝甲一郡」,文化底蘊深厚,歷代摩崖題刻眾多,春草池、池上樓、東山書院、大觀亭名聲在外。清代曾儒璋在《東山八景》組詩中稱這裡有「飛霞春曉、池塘春草、山樓夜雨、赤壁夕照、碧波秋月、蓼岸歸鴻、帶橋殘雪、雪亭松濤」等八景。

在建設過程中,中山公園裡還集聚了當時溫州著名建築的精華。如湖心亭,以及假山上的太湖石,都是近代溫州「十大私家花園」之一、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怡園」(曾宅花園)拆遷時移來的。當年呂渭英於園的假山,也有一部分被移到了中山公園。

溫州最早的文學團體慎社會員、民國溫州《民智日報》創辦人鄭姜門,曾寫過《公園題詠詩》組詩十首,題詠當時的中山公園美景,分別是:古洞飛霞、留雲晚眺、好灣步月、謝村紅葉、靈池拾夢、枕流坐釣、濠河泛月、容成清磐、龍頭勺水和大觀歸帆。

溫州人健身休閒的重要去處

中山公園曾經是早年溫州市民健身休閒的重要去處。

1934年至193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當時的五馬街曾改稱「中山中路」,縣城隍殿巷(今公園路)稱中山東路,禪街則稱中山西路。公園路東口則至今留有中山橋的地名。

中山公園曾是溫州群眾集會、體育運動的重要場所。

1935年10月,溫州區運動會在中山公園公共體育場舉行。

後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中山公園幾乎荒廢。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公園被重新修建。1950年,挖河池,建假山,種植名花佳木,中山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解放初,園中有中山紀念堂、白鹿雕像、中日友好櫻花林、文化走廊、音樂臺、九曲橋、玉帶橋、登雲橋、冽泉井、摩巖刻石、小石門洞、飛霞洞、謝客巖、池上樓、如意亭、湖心亭、駐鶴亭、雲輝亭、留雲亭、赤壁亭、四宜亭、兒童樂園及其塑像等景點。

上世紀五十年代,溫州中山公園是市內唯一的公園。有市民回憶「雖然它規模小,設施簡陋……可是當時它卻是全市人民嚮往的樂園和孩童們的天堂」。

◎在中山公園洌泉畔歡送友人

那時候,中山紀念堂前方的噴水池旁邊,是市民拍個人照和全家福的「打卡聖地」;而溫州人同學聚會、職工集體活動,則喜歡依次站立在禮堂前的臺階上拍集體照。與公園毗鄰的兩家照相館「露天照相館」和「南洋照相館」的攝影師們為此前後奔跑,忙得不亦樂乎。無論是初到公園遊玩的遊人,還是在公園舉行集體活動的人們都希望能在中山公園的中山紀念堂旁留下一份永久的紀念。

◎1937年,中共浙江省委在溫州的交通員張達生一家在中山公園留影。

那個年代,熱烈中的情侶最喜歡到中山公園「坐坐『番人椅』,談談戀愛」。當時公園裡供遊人休息的座椅不多,有限的幾張歐式靠背椅,被市民稱為「番人椅」,情侶們卿卿我我,如膠似漆,構成公園一景。

1985年,中山公園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與中山公園

作為溫州第一家公園,眾多名人也與中山公園結下緣分。

弘一大師

「城垣拆毀,改建公園,是間將益喧擾。不久移居鄉村,遠避囂塵。」

中山公園興建伊始,在拆除積穀山的一段城牆時,近代傳奇人物弘一大師正駐錫慶福寺。弘一大師在溫駐錫12年,稱溫州為「第二故鄉」、慶福寺為「第二常住」。

◎鄭家清所畫的慶福寺。

慶福寺在積穀山下,緊挨城牆,俗名城下寮。當年弘一慕溫州山水清華、氣候怡和、人文鼎盛,經南洋公學同學林同莊(時任浙江省水利廳廳長、杭州溫州同鄉會會長)引薦,由吳璧華、周孟由居士陪同,於1921年舊曆三月來溫。慶福寺初建於清嘉道年間,弘一來後,周孟由、楊雨農等居士出錢出力,寺貌有所改觀。

◎從府學巷這頭看中山公園內的積穀山,弘一法師曾在山邊這排房子居住了十二年。

1930年前後,積穀山下開建中山公園,面對「拆城喧擾」,弘一大師只好轉到茶山的寶嚴寺去清修。他在給學生孫選青的信件中提到了上面這一段話。

後來,弘一在寺主寂山和尚支持下,將慶福寺「易其方位,以協形相」予以改造,並親撰《題永嘉慶福寺緣冊》,為改建後的慶福寺題寫寺額、匾額和長聯。

1987年1月,因舊城改造,慶福寺拆毀。據溫州學者戈悟覺先生走訪多位到過慶福寺的老人回憶,慶福寺寺址在中山公園南大門稍偏西,坐北朝南,背負積穀山,面對護城河,面積約三四畝。

夏鼐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夏鼐,對故鄉溫州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日記中,從1932年6月23日到1956年9月3日,提到中山公園竟有14次之多。

《夏鼐日記·溫州篇》中,記錄了夏鼐赴北平讀大學、去英國留學前後、脫離中研院回溫州家居時期,以及在外工作期間多次回鄉探親、處理家事和參加活動的情況。書中有眾多溫州風土歷史資料,如年節禮俗、婚喪嫁娶等內容,以及一些溫州地名、人名和語詞。

◎1942年,夏鼐探親期間,與同窗好友在溫州中山公園。

夏鼐回溫州時,經常與好友到中山公園散步遊玩,或者是參加一些重要活動。

如1942年,夏鼐探親期間,與同窗好友在溫州中山公園合影。1943年4月26日,夏鼐邀王小同、徐賢修、王祥第等十位大學同鄉好友聚餐,餐後分享舊日照片,使得眾人皆有不勝今昔之嘆,遂約定次日至中山公園合影留念。

夏鼐一生與故鄉的感情綿長而深厚,曾撰文提到:「我對於故鄉的思慕之情,反而常常因為離鄉越長久、越遼遠而越發強烈。」1984年他在《憶故鄉溫州》詩中自述:「故園自有好河山,羈旅他鄉兩鬢斑。昨夜夢中遊雁蕩,醒來尤覺水潺潺。」

張愛玲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女作家張愛玲,也與中山公園有緣。

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與張之洞並稱的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曾在汪偽政權任職的胡蘭成遭國民政府通緝,隱名埋姓來到溫州躲避追捕。

1946年農曆正月十五左右,張愛玲輾轉從上海來到溫州尋夫,住在溫州城中公園路一家「推開窗能見到公園的」旅館。二十多天後,張愛玲帶著悲傷離開溫州。

據胡蘭成在溫州中學教書時的同事徐朔方回憶,胡蘭成「同我常在溫州街上散步,但是一走到中山公園附近,他就提議回頭。公園門口的公園飯店正是張愛玲趕到溫州找他時的下榻之所。」

▲1950年由葉錦華拍攝的吾友美術攝影院門面,依稀可以看到飯店廣告(沙開勝提供)

公園飯店大致上位於昔日華蓋山腳的露天照相館邊,想必當年,張愛玲在公園飯店窗邊凝望過中山公園吧。

張愛玲曾說,「我從諸暨麗水來,路上想著這裡是你走過的。及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你就在那裡,這溫州城就像含有寶珠在放光。」

相關焦點

  • 越變越美 溫州「九山鬥魁」華蓋山將迎「變臉」
    公園路越變越美,與之相連的溫州古城九山之一的華蓋山是否也要「變臉」升級呢? 記者日前從鹿城區公園管理處了解到,為實現與改造後的公園路和中山公園的和諧統一,提升街區整體環境,華蓋山公園將於近期進行部分基礎設施工程公開招投標,並進入施工維修階段,計劃於今年7月前初步完成改造。
  • 積穀山在中山公園中,因山呈圓錐狀,似谷囤,而得名
    積穀山在中山公園中,因山呈圓錐狀,似谷囤,而得名。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剛來溫州,那時公園還賣門票,因此也不常去,中山公園不大,積穀山更小,海撥僅38.7米,然小則小矣,卻素有「山之勝甲一郡」之譽,是溫州城中九山之首,北宋時永嘉學派先聲周行己於此建東山堂,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巡道芮復傳移東山書院於積穀山麓。
  • 溫州九座山,今何在?
    約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朝廷準建永嘉郡(溫州)。京城下來一位官員叫郭璞,還是位風水大師,他發覺甌北土質軟,遂選址甌江南岸建城。 二、華蓋山 華蓋,帝王車頂那柄大傘。此山形如華蓋,故名華蓋山,高56.8米。南對中山公園;北接康樂坊。
  • 潮漲吃鮮、沙漲出相,溫州古城東門外還有一條江西棧
    隨著溫州城區公園路街區的提升改建,華蓋山下新建成的一堵城牆引人注目。這堵城牆延伸自華蓋山古城牆遺址。歷史上的東城牆跨海壇山、華蓋山、積穀山建築,1927年至1939年被陸續拆毀,僅保留華蓋山兩段城牆。溫州古城城牆外均有護城河,踏上這段新建城牆,可遙想東城門外護城河(現環城東路)的河水,曾繞積穀、華蓋、海壇諸山,從東陡門注入甌江。
  • 公園路改造提升工程讓消失近百年的東山書院重現積穀山麓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次公園路改造提升工程中,已經消失近百年的東山書院和臥樹樓,將重現於積穀山麓,回到溫州人的視線。  曾幾何時,我們所在的這座古城,曾經書院林立。它們成為官學之外,士子們苦讀的最佳場所。而溫州最早的書院,當屬創辦於北宋的東山書院。  溫州最早的書院  書院的建立,始於唐,盛於宋。
  • 永嘉網丨中山公園發掘一對民國青石門聯 竟是弘一法師駐留的慶福寺...
    溫州網訊16年前它還只是中山公園的鋪路石,如今它的價值終於被正名。近日,市區中山公園發掘出一對1932年瑞安書法家許苞書寫的青石門聯「三溪活水,滾滾東來,環繞寺門前,可尋取西來大意;十畝公園,明明真鏡,憩休羅石上,試然參假觀徵言」。
  • 溫州冷知識——今天,我們都是溫州人1
    3溫州的老城區,北至甌江,南至人民路(大南門、小南門即由此而來),西至九山湖,東至環城東路。老城區的四個角上都有山坐鎮:西北郭公山(原名西郭山),西南松臺山,東北海坦山,正東華蓋山,東南積穀山(中山公園)。這個格局據傳是晉代風水大師郭璞確定的。
  • 鹿城以它應有的形態,裂變出活力四射的「鬥城繁華圖」
    有著1700年建城史的白鹿城,獨特的 山水鬥城 格局至今仍在擘畫著她的歷史與靈魂,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磚一瓦都在釋放古城文化獨有的魅力。故事從郭璞建城開始東晉太寧元年(323),相傳郭璞為選城址,登西郭山望周圍諸山錯立似北鬥星座,於是依北鬥天象而築郡城。
  • 江山一覽華蓋峰 探訪溫州九山鬥魁之首
    溫州的城區雖然不大,但卻有不少小山,而在這之中,華蓋山的海拔最高,被稱為「九山鬥魁之首」。有一天,我心血來潮,便獨自去爬華蓋山。華蓋山,因其遙望如華蓋而得名,山上樹木蔥蘢,生態極佳。由於海拔並不高,所以慢慢爬也只需花十幾分鐘就可走到山頂。
  • 1941年遼寧海城舊影,城牆東南角的魁星樓與還沒拆的古城牆
    這是海城的柞蠶,柞蠶以柞樹葉為食。魁星樓位於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園內,原為「臨溟八景」之一,始建於1778年,重修於1923年,毀於文革之初,重建於1999年。老魁星樓為二層六角,後改為八角三層。青轉碧瓦,非簷鬥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翹起的簷頭上掛驚鳥鈴。風過,叮咚作響,別具丰韻。樓內為木質的「魁星」神像。圖為城牆東南角上的魁星樓。
  • 吳思雷與溫州少年宮
    1971年元旦,溫州市少年宮在松臺山正式對外開放,同年6月底遷至景色優美的華蓋山原天文臺址(今華蓋山3號),這裡便成了全市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活動的主陣地。少年宮不但有展覽室、閱覽室、電影放映室,而且還有美術、書法、聲樂、器樂、舞蹈、航模、棋類等培訓班。吳思雷老師便是美術書法培訓班的負責人。
  • 開弦弓村有城牆?費老的這張照片究竟是哪裡拍的?
    舊時松陵吳江城牆是在1356年由吳王張士誠攻佔蘇州、吳江之後,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松陵鎮上修築了城牆,並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築了城門。由於是水鄉,船隻進出城裡需有關卡,所以又建了5座水關(門),3座建在北門、西門、大東門城門旁邊,另2座水關門分別是東門水關(玉帶河東,今松陵公園東北角)、小東門水關(寶帶河東,今傅家橋東)。
  • 從蘇州園林到相門古城牆,走進溫婉的蘇州小城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小城蘇州,自古以來便有著極好的聲譽,為世人稱道。對於蘇州,記憶中是古典的,印象中是溫婉的。城市的每個細節都很有「蘇州」獨有的韻味。最著名就是蘇州園林。原城牆於1958年拆除。2012年相門城牆重建,從幹將路上的相門橋一直往北連接到耦園,將自已擁入滔滔護城河懷抱中,一起守護著蘇州城。青磚厚牆,敦厚如山。
  • 日本三大水城之一,第一座建在海邊的城——高松城
    整個玉藻城就是以高松城為中心成立的一個公園。高松城由豐臣秀吉在1587年和當時的大名生駒親正一同創建,作為藩主生駒家四代加上松平家十一代的居住地將近三百年。高松城在形式上屬於輪郭式平城,三面被引進了瀨戶內海海水的護城河圍繞,400年前這座城堡受海洋保護。
  • 成都「兩拆一增」覆蓋錦江公園、天府錦城等六大重要片區
    「兩拆一增」已成為成都打造開放公園街區、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要抓手。按照《錦江公園總體規劃》,將打造「一帶、一核、十二景區」,通過釋放開敞空間,以微更新、微改造、生態修復為原則,激發濱水活力。記者了解到,今年的「兩拆一增」確定了在「5+2」中心城區突出打造六大重要片區,包括天府錦城片區、交子公園社區、金牛國賓片區、錦江公園片區、雙流體育中心片區及龍泉驛十陵片區。
  • 大建大美·同心同享 溫州古城文旅新地標「繡」出來
    溫州網訊 老街換新顏,猶如美人復紅妝。昨天,改造提升後的公園路在萬眾期待中掀起「紅蓋頭」,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建築景觀,再現濃濃的老溫州風情。至此,五馬街與公園路、禪街形成延伸串聯,呈現出溫州古城區完整的商業軸、文化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有著1700年建城史的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保留著山水鬥城格局和一批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
  • 溫州古道行:桐嶺古道
    桐嶺東西兩側高山聳立,地勢十分險要,為溫州軍事重要關隘,兵家必爭之地。它與岷崗的金堡、雄溪的分水城、澤雅的天長嶺、牛山的南堡、楊府山的老楊堡、龍灣炮臺,構成了溫州府外圍的軍事防禦屏障。根據《瑞安縣誌》《永嘉縣誌》等古籍記載,歷代兵事與此緊密相聯。宋宣和年間(1121~ 1122),方臘起義軍攻入溫州,經桐嶺入瑞安,在此受到阻擊。
  • 廣州市中心這座山,承載著2千多年歷史,陪伴著一代代廣州人成長
    廣州市中心的越秀山是越秀公園的主體,因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臺」而得名,這裡自元代以來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園,解放後這裡就成了越秀公園了,如今越秀公園自然風景優美,而且還保存了各種歷史文物和遺蹟。
  • 初冬,我徒步在南京小桃園段城牆,感受歷史的韻味
    因為一路可以串聯小桃園,八字山、繡球公園、閱江樓(獅子山)等不同景區,所以我經常來這段明城牆上徒步。這就是定淮門大橋東側一座鋼架的平臺,掛著「定淮門城門登城口」牌子,12月4日我們就是從這裡徒步登上平臺,開始用腳步丈量南京城牆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