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的城區雖然不大,但卻有不少小山,而在這之中,華蓋山的海拔最高,被稱為「九山鬥魁之首」。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便獨自去爬華蓋山。華蓋山,因其遙望如華蓋而得名,山上樹木蔥蘢,生態極佳。由於海拔並不高,所以慢慢爬也只需花十幾分鐘就可走到山頂。沿途我看到許多中老年人在山上休息、散步和鍛鍊,感覺這裡頗像一處純天然健身房。
華蓋山之巔的大觀亭,是頗有名的觀景亭。大觀亭,亦稱「江山一覽亭」,據說以前站在大觀亭就能俯瞰甌江遠帆和城中山水。如今大觀亭周圍的樹木已經長得極高,再加上高樓林立,因此大觀亭的視野早就不及以前那般無遮無攔,但古意猶存。
我挺喜歡亭子上的這四個字——「小住為佳」。漢語其實很有趣,初見時,就算不求甚解,但也會產生近似直覺的理解。小住為佳,頗有良辰美景邀君多留幾日的意味,含蓄之中帶著幾分深沉,深沉之中又有幾分克制,可謂真的很「古典」了。
一抬頭,就望見蔥蘢的樹枝之間的一方湛藍天空。雖然時值盛夏,烈日炎炎,但是華蓋山的植被極為茂密,因此走在樹蔭裡倒也不覺得陽光過於炙熱。有時候我也真的佩服在華蓋山上逗留良久的人們——生態好的地方,蚊蟲也少不了,能在這裡靜心乘涼的人,想必很能抗得住蚊蟲叮咬。
位於華蓋山頂的大觀亭是溫州舊城內規模最大的古亭。亭的形式為傳統的六角攢尖頂,平面呈六邊形。
下山時經過容成洞遺址,相傳容成子就是在華蓋山飛升,因此這裡被稱為「第十八洞天」。說到容成子,傳說他是黃帝軒轅氏的臣子。關於這位神話色彩甚為濃厚的人物,有很多傳說。如今人們路過這裡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起這位傳說中的修仙人?
「鬥口在何處,正當華蓋峰。」 楊蟠筆下的華蓋峰,與今人所看到的景象自然不同。然而滄海桑田之中,仍有歷史的迴響。
從華蓋山下來,經過很有市井氣息的老街巷,就能看到坐落於華蓋山麓的東甌王廟。
這裡的房屋樸實到甚至有幾分寥落,牆面斑駁。
據說,華蓋裡一帶還有一處很古老的名為「蒙泉」的井,傳說當年蒙泉釀成的酒還是溫州當地頗有名氣的美酒之一。如今,歲月滄桑,完全看不出當年蒙泉存在過的痕跡。我後來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相關新聞,據說那口古井由於疏於維護,早已成為「臭水溝」,也是無奈。
公元前192年,漢朝廷封騶搖為東海王。自此,騶搖建都東甌,成為東甌國國君,世人稱之為「東甌王」。東甌王廟,則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東甌王而建的。東甌所轄區域除了溫州之外,還包括如今的麗水和台州等地。歷史上,東甌王廟經過數次遷移,如今我們看到的位於華蓋裡的這座東甌王廟是後期興建的,其前身最早是東嶽廟,明成化年間才被改為東甌王廟。
藍天之下,東甌王廟顯得頗為宏偉。這一日東甌王廟前的廣場竟然沒什麼人,也是清靜。有時候,也會遇上一些中小學生在廣場上跟著師父練習劍術或武術,古今結合,看著也蠻有意思。
東甌王廟內還設有一東甌歷史陳列館,有興趣的話可以進去參觀,大致了解一下東甌國的歷史淵源。
溫州人把東甌王視為偶像神明來崇拜,從明代開始,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東甌王公祭活動。某種程度上來說,東甌王可以算是東甌國的「國民愛豆」。
從東甌王廟出來,走回尋常的街巷裡。天高雲淡,時間一直在運轉流淌,歷史就好像是懸在空中的幾團雲,而地上的人間煙火,仍在一日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