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李叔同》劇組來溫時參觀弘一大師紀念館
寶嚴寺的晚晴院
寶嚴寺內弘一大師紀念館外景
溫州網訊 今年是紀念弘一大師(李叔同)誕辰140周年, 甌海區政協牽頭出臺《「做大做強弘一文化,打造溫州文化高地」三年行動的計劃》, 謀劃了系列紀念活動。
我們知道:在出家以前,他是名揚四海的風流才子李叔同。他兼擅書法、篆刻、繪畫、音樂、戲劇、詩文、金石,他所創作的歌曲,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首《送別》家喻戶曉,傳唱至今不衰;他還是中國最早畫西洋畫和教授西洋畫的先驅之一……出家後,他是譽滿天下的一代高僧。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中有12年時間,弘一就在溫州度過。
弘一大師和溫州有著怎樣的一段緣分,在溫州留下了哪些「蹤跡」?
紀念堂生動講述「流金往事」
穿過三垟溼地大拆大建的工地,有一條簡易水泥路通往大羅山山麓,這也是通往溫州大學城的近道。寶嚴寺就坐落在上山的「近道」上。翻閱《永嘉縣誌》三十六卷,有「寶嚴院,在德政鄉,宋祥符間建」的記載。寶嚴院即指寶嚴寺。早年,這座千年古剎的交通並不方便,今天,竟成了北接三垟溼地景區,南臨宏偉大學城校園的銜接點。
站在山門外仰望,弘一大師題字的「寶嚴寺」牌匾赫然在目。踏入寺院,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放生池,放生池後面長廊式的建築體就是弘一法師紀念館。大師的黃楊雕像靜靜迎候在館中央,目光深邃、表情慈祥。在紀念館中陳列的諸多大師生前遺物及書信字函中,大師在溫州的12年光景鮮活、生動起來……
除了長期駐錫的慶福寺之外,大師還住過江心寺、茶山寶嚴寺、仙巖伏虎庵、郭溪景德寺。除慶福寺外,大師留駐寶嚴寺的次數最多,時間最長,他在很多親筆信中稱讚寶嚴寺「風景殊勝」「山中蘭若」,表示願「久居彼處」,「彼處亦慶福寺之屬寺也」。今天,慶福寺早已無從尋訪,我們只能在寶嚴寺「追尋」大師「蹤跡」。
寶嚴寺並不似溫州其他佛教聖地香火旺盛,釋宗聖住持這樣解釋:「弘一大師就是一個低調淡泊的人,如果寶嚴寺香客不斷,也許他就不會留駐此地了吧!」駐守寶嚴寺二十多年,臨摹弘一大師的「寶嚴寺」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雖說只是簡簡單單三個字,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他與一批溫州文人深厚交情
從紀念堂櫥窗中的舊書信中,我們可以了解,大師關注溫州的人文環境, 與溫州眾多文化名人交往密切。
金柏東《弘一大師與溫州文化》一文中也詳細記載:弘一在上海南洋公學時老同學林大同,字同莊,就是溫州瑞安人,曾東渡日本留學,與弘一大師同齡,民國時曾任浙江水利廳廳長。當時弘一想找一清淨著書之處,林同莊言及永嘉山水清華,氣候溫適,又較僻靜,無多幹擾,是治律的好地方,師聞之欣然。這是弘一大師來溫與溫州人「緣」的開始。
民國溫州,有一批通曉佛學的文化人,除了在溫州創建菩提學會、蓮池學會、鹿城佛學會,創辦醫院、學校等公益事業和賑災濟貧等慈善機構等以外,更給予弘一熱情接待,全面支持。如陪同弘一從杭來溫的吳璧華、周孟由;承擔弘一駐溫期間的「飯食之資」和「一切費用」的周群錚;發起木版翻刻弘一手書《五大施》三經的劉景晨;為弘一書寫「晚晴院」匾額的「永嘉長者」陶文星;替弘一刻制「演音」「沙門月臂」等印章的金石家謝磊明等人,便都是其中佼佼者。
在溫州形成佛學和書法體系
1924年,弘一在慶福寺,完成了近代佛學經典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歷時四年。全書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後由夏丏尊居士將35部交給日本內山完造,分寄到日本東京、京都各大學圖書館收藏。
1928年6月至9月間,弘一在溫州先後10多次寫信給李圓淨、豐子愷提出編撰《護生畫集》中的相關細節問題,該畫集1929年2月由開明書店印行,頗受歡迎,不同版本竟達15種之多。1929年8月,大師開始撰寫《清涼歌集》,後由他的學生劉質平及弟子譜曲,1936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2年,慶福寺重建,弘一大師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寫「極樂莊嚴」橫匾;寶嚴寺也留下了大師真跡對聯:「常持清淨戒,應生歡喜心。」這座千年古剎因為大師停留,在之後的歲月裡,不斷地閃爍著人文的慧光。
有關專家說,弘一在溫州形成了他的佛學和書法體系。
「晚晴院」再續一段溫州佳話
寶嚴寺靠山腳的一個小院落裡,還有一幢兩層的青磚小樓俯臥——這就是「弘一法師故居」,名為:晚晴院,字是大師孫女莉娟女士題的,女性特有的柔媚撲面而來。
小樓建築風格是民國的,灰瓦,木窗。一樓門廳並不寬敞,一張磨了邊角的八仙桌上,擱置經年的文房四寶、生了鏽的刻刀。這讓人聯想到,弘一在溫州誦念學律之餘,自製刻刀,玩起了篆刻的佳話。1922年4月,弘一刻印五方,鈐為印稿寄贈夏丏尊,葉聖陶先生對這五枚印的評價:「好極,不可言說。」
今天的這幢「故居」也來之不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天津、廈門、泉州、杭州、寧波、嘉興、臺北等地都先後建有弘一大師紀念館,研究者遍布海內外,而大師心儀的「第二故鄉」溫州卻一直沒有紀念地。在一批有識之士的呼籲、奔走、努力下,1997年寺內設立「弘一大師紀念館」後,又在山腳仿建大師「故居」晚晴院,2010年正式完工。
2010年11月,溫籍藝術家董蘭興率他領導的浙江歌舞劇院大型原創舞劇《李叔同》團隊回到家鄉演出,恰逢寶嚴寺新落成晚晴院。於是,「李叔同」便首次回到了寶嚴寺「故地」,留下了一段佳話。
雖說是仿建的「故居」,但它試圖與往日發生關係;至少表達了溫州對大師虔誠的追憶和挽留,也為追憶大師在溫州12年的歲月,有了實實在在的「依託」。此後,大師家鄉天津的電視臺也特來寶嚴寺拍攝專題片;大師孫女莉娟女士、大師學生劉質平先生之子等人都先後來尋蹤問跡。
進一步做大做強「弘一文化」
根據甌海區政協牽頭出臺《「做大做強弘一文化,打造溫州文化高地」三年行動的計劃》,甌海有關方面將邀請天津、上海、杭州、嘉興、廈門、泉州等人士共議組建紀念弘一大師「七城」聯盟和謀劃弘一大師赴溫駐錫100周年紀念活動。
甌海區政協、溫州大學音樂學院還聯合舉辦弘一文化音樂專場;甌海區政協紀念弘一大師聯誼會首出會刊《溫州弘一大師文化研究》,匯集十年來研究弘一文化成果和舉辦系列活動紀事。
此外,我市有關部門在江心嶼舉辦了紀念座談會,部分專家受邀就弘一大師與溫州文化的淵源、與溫州摯友的情緣、在溫州取得的藝術成就及溫州本土對弘一大師「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等方面進行座談,緬懷這位藝術造詣深厚的集大成者的同時,也呼籲進一步發掘和保護弘一大師為溫州留下的寶貴人文遺產和精神財富。
來源:溫州晚報
江泓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