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晚晴老人弘一高僧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在晚晴時期,天津河東區陸家胡同2號,是光緒年間津門有名的「李善人」家。「李善人」名李世珍,字筱樓,原籍浙江平湖,中過清朝進士,還做過幾天的吏部主事。以後做生意,壟斷天津鹽業。晚年更致力於興辦錢莊銀號,是天津早期的銀行家。

光緒六年,李筱樓已68歲。九月,他那位芳齡僅18的三房姨太太,又給他生了個兒子。李筱樓長子早逝,次子文熙這年也才12歲。如今,晚年得子,雖是庶出,亦是喜不自勝。懷著一片虔誠之心,老人給老兒子取名文濤,字叔同。

文濤4歲,父親去世,兄長文熙繼承家業。文熙當時也只16歲,做了一家之長,除了管理偌大一份家業之外,還對弟弟嚴加督責。文濤一切行坐住臥,應時進退,都須按規矩。

他又自任文濤的啟蒙老師,教文濤讀千字文、朱子家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等文濤漸大,10餘歲後已感到家庭之中的壓力。底出的地位使他受到歧視,他的意識深處,培植起與強烈的自卑感俱生的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欲望。

李文濤漸漸長大,諸般學問,無論經史子集、金石書畫、詩詞歌賦、吹拉彈唱,都有了一定功底。尤其是書法,師百家而又以北魏張猛龍為專精。

張猛龍書法,點畫靈變,借讓巧妙,結構精緻而氣魄甚大,在方樸古拙之中,蘊勁健雄俊之氣,豪放又嚴整敦厚。李文濤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成為一種藏神無骨,柔軟中見稜角的特色,深為人們喜愛。

上海是當時中國新文化的中心。文濤來到上海,如魚得水。他才華既富,金錢實力又足,一擲千金也不需皺眉。

他很快加入上海文人圈子,成為「城南文社」、「滬學會」、「上海書畫家公會」等成員,在藝苑嶄露頭角,同上海灘文人騷客打得火熱,一同花天酒地,狎妓風流。在此期間,他的妻子為他生了兩個兒子。

這種醉生夢死、寄情聲色的生活,轉眼就是8年。人生的空虛,陣陣襲來。這年,他母親病逝,年方40餘歲。相依為命的母親的去世,對文濤是當頭痛擊。

他痛苦萬狀,心如風筍斷線,飄飄蕩蕩,仿佛失去了落腳之處。從此,他不再用文濤這個名字,改稱李叔同。這年,他26歲。

到日本後,叔同進入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攻西洋油畫,兼習音樂。還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但留日期間他最重要的活動是戲劇。當時,日本戲劇界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借鑑歐洲浪漫派戲劇,改良歌舞伎,創造了新派戲—話劇。

留日中國學生因認為多看新派戲有助於學習日語和了解日本社會,常去看戲,李叔同也不例外,並由此而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趣。

叔同於1910年回國,回國後,他把春柳社也遷到上海,並在上海南京祿口辦起一個春柳劇場,建立起一個話劇演出的基地,當時春柳劇場的演出,大受上海觀眾歡迎。於是,上海各種表演文明戲的團體紛紛效仿組織,風起雲湧。

從此,話劇在中國正式成為—大劇種。對此,李叔同確實具有開山拓荒的首功。李叔同天津老家開有「義善源」和「源豐潤」兩處票號,這時相繼倒閉。天津的鹽商全部破產,李家是大鹽商,當然首當其衝。頃刻之間百萬家財,化為烏有。

叔同名下的幾十萬錢財自然也付諸東流。從此,生存的一切,要靠他自己謀取了。他別無所長,唯有一些藝術才賦。這種才賦,以往對於他是脫俗的,但以後要用來換取吃穿之資了。這個落差,對於他來說是巨大的。他以後出家,箇中原因種種,但人們大都認為,破產的刺激是最主要的。

1912年,叔同從天津到上海,任教於城東女學。3月,南社文友聚會,經人介紹,叔同受聘在《太平洋報》工作了一段時間。該報由辛亥志士陳英士創辦,葉楚愴任主筆,蘇曼殊、柳亞子皆是同仁,叔同當時任文藝副刊編輯。

到了7月,《太平洋報》很快倒閉。叔同又受聘於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來到杭州,在學校中教授音樂和西畫兩科。

在兩級師範學堂時,他和當時任學校舍監的夏丐尊是同事,並結為至交。並與幾位資質上佳的學生如劉質平、豐子愷等交厚,以後終生都與他們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漸漸地,叔同開始素食淡飯。37歲這年暑假,他學一種日本修煉法,到西湖大慈山虎跑寺試驗斷食。斷食期間,謝絕一切外界交往,每日只是靜坐,最多只再做些練字、刻印之類清心寡欲之事

。斷食的程序是先從早餐一碗飯,中餐一碗蔬菜開始,再至一天之中,除了喝水,什麼也不吃。這樣過21日後,才逐漸由少而多,恢復平時食量。這是一種精神修煉,同時也是一種身體修煉。斷食回來後,他覺得無論精神和身體,都有一種解脫感和輕鬆感,咳嗽也似乎好多了。

1918年7月13日,叔同在虎跑寺依了悟法師,正式剃度,出家為僧,從此自號「弘一」。弘一出家後,生活極其簡樸。他本有名聲,出家後,到各地去時,總有一些地方長官和各界人土拜訪他。

別人對他的供養也豐饒,但他總是移用作佛教事業經費,自俸極薄。他行遊各地時,往往錫杖芒鞋,三衣一缽,有時還自己用一根細扁擔挑行李,完全是一個苦行頭陀。

他又嚴格遵守「過午不食」戒條,外加有時缺醫少藥,生活清苦,體質仍舊羸弱。昔日富貴公子形象早已影跡全無。他一生待人以誠,一絲不苟,最不喜歡浮誇虛飾、言而不信以及所有不正派作風。

他出家後約3年,一次,夏丐尊、豐子愷等人從上海來信,要他去講經。弘一遂帶弟子寬願去上海,住在立達學園的宿舍中。第二日,弘一知交吳昌碩請他們去作客敘談。到吳昌碩家後,弘一提出,飯菜上一定要簡單,最好是吃碗麵條。

吳昌碩大師的兒媳婦做了美味素麵待客。飯後,弘一和吳昌碩兩位藝術巨擘相敘甚歡。臨走時,吳昌碩拿出兩枚自己篆刻的印章,一枚大的送弘一,一枚小的送寬願。寬願那枚,後來被弘一另一名弟子「借」去觀賞,不再歸還。寬願告訴弘一,弘一隻道那太不應該。

弘一性格中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凡事講究徹底。既入佛門,他也就馬上發現,世俗社會固然一片黑暗,而佛門空曠之中,亦多充斥著混飯撞鐘、趨炎附勢之輩。

難怪社會各界對他入佛門大不以為然,總表示無可理解,因為從表象上,人們早已經習慣把沙門釋子列入三教九流、不上檯面的江湖人物之列了。弘一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清淨佛門,須從比丘個人做起,而更建佛門戒律,實是弘法最為迫切之事。

然而,律學從晉末時初弘,至唐代而大興,迄今則千有餘年,早已無人深究力行。因此而顯得枯寂艱硬,白紙一張,幾成絕學。於是佛門中人,德行低下者比比皆是。

弘一認為,只有嚴格持戒,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清白,德行崇高,心明如鏡,無掛無礙,如此,才可能攀上精神境界制高點。律學者不能重建,則中國將終無真正的佛法可言。

弘一出家後不久,有一天,杭州名士馬一浮來看他,送給他一本明代滿益法師和一本清初見月律師所著的佛經,都是律學書。說以此作為一份供養之心。

弘一很高興,發願重修律典,深研律學以後,他又得到其他律籍多部。在探研律學的同時,他身體力行,嚴格持戒。為使律學簡明易懂,便於初學和實踐,弘一寫了他的佛學主要著作。

寫成之後,由夏丐尊介紹,出身於江南民族工業資本家的穆藕初居士捐資,中華書局印行出版。當時共影印1000部,分贈國內各大從林,並通過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分別寄贈日本東西京兩大學,以及大谷龍谷、大正、東洋、高野山等各大學圖書館,並廣贈日本佛學界。

除此書外,弘一還寫了其他一些佛學著作,為宣揚佛學作出一定貢獻。弘一在俗時,天才的智慧火花幾度迸射,在戲劇、音樂、美術諸領域中都有成就。

雖然數經浩劫,畢竟給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出家後的24年,他摒除一切藝事,唯獨沒有放棄書法。所寫的字多是佛文經號,並蓋有精美圖章,幾乎每幅都是藝術精品。他與葉聖陶、鬱達夫等文化界人士都有往來,他們也甚愛弘一書法。

1936年,弘一弟子劉質平慨嘆靡靡俗曲流行於世,特地央請弘一編撰《清涼歌集》,由大師寫詞,劉質平等作曲,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弘一還協助豐子愷編選過一本《中文名歌50首》,其中選入弘一的「悲秋」、「送別」、「憶兒時」等20多首。此書曾作為國內各學校音樂教材使用。1937年,弘一法師還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寫了會歌。由此可見,他內心之中對音樂很是不能忘情。

相關焦點

  • 尋訪弘一大師的「溫州蹤跡」 「晚晴院」再續一段溫州佳話
    他兼擅書法、篆刻、繪畫、音樂、戲劇、詩文、金石,他所創作的歌曲,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首《送別》家喻戶曉,傳唱至今不衰;他還是中國最早畫西洋畫和教授西洋畫的先驅之一……出家後,他是譽滿天下的一代高僧。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中有12年時間,弘一就在溫州度過。  弘一大師和溫州有著怎樣的一段緣分,在溫州留下了哪些「蹤跡」?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 評述專欄 人物評述——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李叔同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文/陳敦三(一)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的高僧。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
  • 「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遺世而獨立
    後剃度為僧,法名為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是我國近代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李叔同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七歲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八歲已經可以寫詩作賦。在啟蒙老師趙幼梅(天津名士)的教導下,李叔同進步神速。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而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僧寶自然當屬「近代四大高僧」,也被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的四位法師,分別虛雲,弘一,印光和太虛。這四位高僧雖然都已經圓寂多年,但他們對我國佛教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罕有人及的,現代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出自於他們門下,尤其是虛雲老和尚,可見他們的影響力並不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減弱,相反都成了後世的楷模和偶像。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不殺生是佛教戒律中最基本的戒律,弘祖不失時機地利用護生畫這一通俗的藝術形式來宣傳佛教,以求能在恰當的時機最大限度地使佛教精神深入百姓心靈之中,這足以說弘祖作為一代高僧那順應時代的精神風貌。有這樣一個事例:1928年農曆十一月的一天,弘祖在行船上看到一隻老鴨被關在籠子裡,據鴨主人說這老鴨肉可以治病,此鴨正是送給鄉間病者宰殺食肉的。
  • 【博聞強識】具足大悲心——弘一法師書法集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大師傳奇的一生後被拍攝為電影《一輪明月》(文末附電影視頻)。
  • 16位高僧書法欣賞:筆下虛空、心性光明
    歷史上書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勝枚舉:隋之智永,退筆冢立,千字文成;唐代懷素,一代風騷,醉成狂草;宋元二代,書僧多有:圜悟克勤、虛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擔當、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殘,又有石濤異軍突起;近代弘一,諸藝詣高;虛雲和尚,書藝壽德,登峰造極。
  • 弘一書法中的禪境
    讀弘一大師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他創造或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靜默的世界。 弘一大師書法常以對聯形式出現,內容取自佛教經典。字與字之間隔得較遠,大概有三分之二個字的距離,給人疏落空闊之感,一個字是一個字,文質彬彬,很好地體現出「計白當黑」的美感效應。
  • 佛教聖物舍利子到底是啥?為何僅火化的高僧才有,真要功德圓滿嗎
    舍利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佛教用語,它是梵語arīra的音譯,在印度就是「人死後的骸骨」的意思,僧人死後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都叫做「舍利」。而「舍利子」在很多種說法裡,是得道高僧火化後產生的結晶體,他們因生前戒定慧的功德,形成顆粒狀甚至五彩斑斕的微粒。
  • 佛教: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這是古代弘一法師對蓮花的讚美之詞,他有一把扇子,上面畫了一朵白蓮,可見法師對於蓮花的高度評價和無比熱愛。蓮花,是佛典中經常出現的詞彙,佛門眷戀青蓮,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借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
  • 佛教: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寄禪法師
    說起長江流域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先得要提一下存詩近兩千首的清末著名的詩僧寄禪法師。寄禪法師俗名黃讀山,1850年1月3日生於湖南湘潭農家,十二歲時父母已雙亡,被私塾老師收於家中掃地煮飯幹雜活。和一切高僧一樣,他即使在出家之後依然能冷眼熱腸,注視著世間眾生的苦難,於深徹的慧照中,貫徹著同情的慈悲。寄禪法師21歲時的詩人郭菊蓀送他一本《唐詩三百首》,自此自學愛上了作詩。25歲時寄禪法師開始了長達九年的行腳遊學,公元1877年,27歲的他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自此號「八指頭陀」。
  • 永嘉網丨中山公園發掘一對民國青石門聯 竟是弘一法師駐留的慶福寺...
    經市文物局專家初步認定,這對門聯正是歷史上弘一法師居所慶福寺的門牌構件,屬現存極少的慶福寺老物件。十幾年前曾被當作公園「鋪路石」今年11月,曾為中山公園管理所負責人的王加權,向鹿城區公園管理處匯報了這樣一件往事:「我覺得我16年前藏在中山公園積穀山山洞裡的一對楹聯石板,可能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弘一法師有些淵源。」
  • 緬懷一代高僧禪心悲行
    編者按:虛雲老和尚,近代高僧,以禪功和苦行為人所重,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系五宗法脈,也是中國近代佛教代表人物之一,與印光大師、弘一法師、太虛法師並稱為四大高僧。虛雲老和尚雖為禪宗巨匠,卻常教人老實念佛。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弘一法師看到明空眼裡的淚水直打轉,趕忙過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裡果然還殘留著幾顆飯粒,只得委婉勸說:「師侄,你跟隨我師兄的日子不短了,須知道我師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糧食,還是聽我師兄的話吧!」這件小事,在弘一法師心靈裡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 紀念弘一法師來衢100周年文化論壇在衢州天寧寺舉行
    佛教在線衢州訊 12月5日,「紀念弘一法師來衢100周年文化論壇」在衢州天寧禪寺隆重舉行。浙江省民宗委二級巡視員高成鋒,衢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傅根友,浙江省佛教協會秘書長金幸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金玉,衢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妙澤法師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3、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弘一法師《格言別錄》4、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弘一法師《晚晴集》5、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既為得失、毀譽所轉,猶以禪道佛法?嗚呼!——弘一法師《寒笳集》6、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 弘一大師書法,開當代醜書先河?嘲諷他功底,是沒見他17歲前的字
    從此,他仿佛人生脫殼,猶蛇蛻新生,捐棄故伎,斷絕塵緣,一衫一缽一毛巾,潛心專修律宗,巋然而為一代高僧。前些時候,著名文化人蔡志忠聲稱「開悟」,且大張旗鼓地在少林寺「出家」,可看樣子不過是玩票,李叔同就就不是這樣的「票友」。他是動真格的。
  • 龍象西來 歡喜人天——弘一法師與一座小城的記憶
    七十年前的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初四),當代高僧弘一上人於泉州辭世。那正是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年代,風雨晦鳴。七十年後的今天,有一批文化界、宗教界的人士從兩岸三地匯聚於此,紀念弘一法師圓寂七十周年。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於十九世紀末期的天津,天津在清末民初是一個北方最新潮的口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