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種交叉循環技術: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成功用活豬拯救人肺!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異種交叉循環平臺。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晚期肺癌患者的悲慘現實是,患者遠遠多於可供捐贈的肺。先不說供體極少,就算有,大部分供體肺也是嚴重受損,無法使用。

然而,這並沒有難住科學家們。

北京時間7月1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的實驗技術——與一隻活體豬共享其循環系統,成功讓一個受損的人肺恢復了功能。這種稱為異種(跨物種)交叉循環技術充分利用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超越了目前修復供體肺的技術能力。

該研究第一作者、外科醫生兼哥倫比亞大學首席研究員Ahmed Hozain和生物醫學工程師John D. O』Neill說:「正是這種內在的生物修復機制,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使我們能修復那些無法挽救的嚴重受損肺。

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該技術的基本原理與一種名為體外肺灌注(EVLP)的現有供肺修復技術類似。EVLP是將肺置於無菌的容器中,與呼吸機、泵和過濾器相連。肺的溫度維持在人體溫度,一種含氧、營養和蛋白質的無血溶液在肺中循環。當液體被泵入器官時,這個循環就是灌注部分。

EVLP通過維持供體肺的穩定甚至稍微修復了它們,以幫助挽救生命。但這項技術所提供的時間窗是有限的,它只能將正常體溫支持到6小時,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於生物自我修復功能的發揮是個很大挑戰。

為此,該研究團隊用豬和多年的研究換來的寶貴時間。

2017年時,O'Neill領導了異種交叉循環平臺的開發。去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Gordana Vunjak-Novakovic和範德比爾特肺研究所的外科醫生Matthew Bacchetta領導了另一項研究,他們通過將受損的豬肺與其他豬相連使受損的豬肺被修復。

今年早些時候,該團隊將平臺的運行時間延長至4天。

現在,研究人員透露,他們已經成功地使用相同的技術將5隻受損的人肺與豬相連,其中包括一隻嚴重受傷的肺,該肺因使用EVLP無法恢復功能。

Vunjak-Novakovic說:「現在我們能在目前標準的臨床體外肺灌注系統中修復一個無法恢復的供體肺。這是迄今為止對我們的交叉循環平臺最嚴格的驗證,顯示了其臨床應用的巨大前景。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得了六個被EVLP拒絕移植的供體肺。實驗中五5個肺通過頸靜脈插管連接到已被免疫抑制的麻醉豬上,以防止其免疫系統攻擊肺部。第六個對照肺與未免疫抑制的豬相連。

所有的肺都經歷了24小時的異種交叉循環,同時研究人員仔細監測器官的生理和生化參數。

研究人員發現,對照肺很快就分解了,它開始形成多餘的液體,血液循環破裂,炎症和免疫標誌物上升,形成血塊,呼吸功能下降,所有這些都與超急性排斥反應一致。

而這與實驗用肺的對比再明顯不過了。儘管之前都有損傷,但這些肺的細胞活力、組織質量、炎症反應和呼吸功能均有顯著改善。

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尤其是未能通過EVLP的肺經歷了令人震驚的轉變。它在冰上駐留了22.5小時,又接受了5小時的EVLP。在這之後,右肺被接受移植,但左肺受損嚴重,它持續腫脹和積液,多個移植中心都拒絕接受。

然而,在與豬共用循環系統24小時後,受損的肺開始出現修復的跡象。雖然沒有完全恢復,但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

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他們的交叉循環平臺可以與EVLP聯合使用,以幫助恢復EVLP無法單獨保存的肺。

不過,它還不能完全用於臨床。因為首先,豬也會分享血液以外的東西,比如疾病。

正因為如此,這項技術的任何臨床應用都需要用醫療級別的動物,而這並不便宜,但它仍在異種移植研究中:豬的器官可以移植到人類受體上,目前正在狒狒身上進行試驗。

另一種選擇是,人類受體本身可能成為交叉循環平臺的基礎,被連接到自身將接受的肺部,甚至有一天可能是其他器官。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對異種交叉循環迴路的改造可以用於其他人體器官的研究和恢復,包括肝臟、心臟、腎臟和四肢。最終,我們設想異種交叉循環可以作為一個轉化研究平臺來擴大移植研究,也可以作為一種生物醫學技術來幫助解決器官短缺問題,使以前無法挽救的供體器官得以恢復。」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971-8

相關焦點

  • 異種器官移植 能否「救人一命」?
    四個方向目前,各國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將豬的心臟、腎臟、肝臟、胰島移植給人類,希望將來能滿足心臟疾病、尿毒症、急性肝炎和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目前在肝臟、肺方面,異種移植的研究步伐相對要慢很多,「因為肝臟、肺的結構非常複雜,這使得異種器官移植的技術門檻更高。」
  • 新知|人體器官移植有望靠豬 異種器官移植 能否「救人一命」?
    四個方向目前,各國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將豬的心臟、腎臟、肝臟、胰島移植給人類,希望將來能滿足心臟疾病、尿毒症、急性肝炎和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目前在肝臟、肺方面,異種移植的研究步伐相對要慢很多,「因為肝臟、肺的結構非常複雜,這使得異種器官移植的技術門檻更高。」三個問題基因編輯的發展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 一頭豬要如何拯救人類?異種移植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有國外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位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異種移植,到底何時可以廣泛應用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維告訴紅星新聞,「豬的器官大小與人類相近,也與人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似。以豬胰島素為例,豬胰島素與人胰島素相差僅一個胺基酸,可以在人體發揮應有的功能。而且豬與人類共同生存了這麼多年,沒有發現不可避免的嚴重的人獸共患病,全球科學家數十年的研究結果證明經過豬作為移植供體是可行的。」
  • 【技術創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成功實施一例在非體外循環支持下的...
    6歲的霏霏(化名)來自浙江,當地體檢時發現有先天性心臟病,經心臟超聲檢查確診為「彎刀症候群」,右肺發育不良,為進一步治療來到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胸外科就醫。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這之後,科學家們也在兔子、黑猩猩、豬、老鼠身上做過嘗試。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
  • 異種移植 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據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維介紹,進行了臨床試驗的受試者糖尿病已經得到較好控制。  更具未來感的進展來自啟函生物的楊璐菡博士團隊,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13個點位的基因修飾,培育(克隆)了代號為「3.0」的豬。理論上這種豬不再擁可能導致移植失敗的兩個關鍵危險因素,是可以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 山東大學實施「學術興校」戰略: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冠肺炎「救命...
    近日,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從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獲悉,該校教授劉淑琴團隊研發出新冠肺炎「救命神器」ECMO樣機,成功突破技術瓶頸,實現了ECMO樣機的自主研發。圖片來源/山東大學供圖上遊新聞記者從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山東省磁懸浮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悉,日前,由該校教授劉淑琴團隊研發出新冠肺炎「救命神器」ECMO樣機,成功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樣機自主研發,這必將為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這一高端醫療器材國產化邁出堅實步伐。
  • 1667年,史上首例異種輸血是怎麼回事?寵物或能拯救你的失血過多
    動物的血能否輸給人將非人類的動物的血輸給人類這一行為稱為異種輸血,異種輸血其實早已在人類社會中有了實踐,主要用的是羔羊的血。第二次的輸血並沒有成功,患者最後死亡。圖為:首例異種輸血的漫畫同年11月,英國醫生理察也進行了輸血手術,他成功地將羔羊的血輸給了一名22歲的男子。
  • 異種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研究邁進臨床階段
    央廣網長沙9月9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蔣凱)9月8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發布王維教授團隊研究的「『新生豬』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小樣本臨床研究」專家評審結果。專家組建議將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技術納入三類醫療技術管理並制定相應臨床應用技術規範,推動該技術的臨床應用。
  • 學術頭條:韓國首次成功為新冠患者移植雙肺,銀河系發現旋轉最快的...
    韓國首次成功為新冠患者移植雙肺:術前接受ECMO治療112天,肺部硬得像石頭一名50歲的韓國婦女自2月以來感染COVID-19後成功移植雙肺。在16周的時間裡,她接受體外膜氧合(ECMO)治療,這意味著她的血液在一個機器中循環,增加氧氣並清除紅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她很快患上了肺纖維化或肺組織疤痕。在試用羥氯喹(抗瘧疾藥物)、Kaletra和類固醇後,病人的病情惡化。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2008年11月,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異種移植國際標準《長沙宣言》誕生。《宣言》規定了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開展這一臨床研究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須具備的生物安全基本條件。  在技術上看,異種移植必須解決免疫排斥和傳染病安全風險等兩大難點。
  • 以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新語)
    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驅動下,多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並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
  • 專業解析|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科學定量方法碩士(QMSS)項目
    01 項目簡介(Program Description) 社會科學中的定量方法(QMSS)是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與社會經濟研究與政策研究所共同開設的碩士學位課程。它是STEM項目,有36個月OPT。要成功完成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科學定量方法文學碩士學位(QMSS),學生必須完成5門必需的QMSS課程是:QMSS GR5010定量理論與方法QMSS GR5015社會科學數據分析(或同等學歷)
  • 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暫停異種器官移植研究 - 網上健康
    (2000.08.15 08:15:07)  新華網倫敦8月13日電(記者王豔紅)曾經克隆出名為"多利"羊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近日宣布,將暫停將豬器官移植於人體的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其因是投資機構擔心豬器官會傳染新的疾病而撤回了投資。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長壽克隆豬讓異種器官移植「翹首可待」
    我國首例敲除α-1,3半乳糖苷轉移酶基因克隆豬現已6周歲,依然能夠正常產仔,這預示著基因敲除克隆豬身體健康,讓異種器官移植「翹首可待」。    不足1%的人得到移植治療我國每年約有150萬人需進行器官移植,但每年僅約1萬人能得到移植治療。供體器官的嚴重短缺使許多患者因等不到所需的器官而死亡,這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 山東大學自主研發「人工心臟」,填補國內空白,技術國際領先!
    十年磨一劍,國產"人工心臟"終於誕生ECMO的基本結構包括血管內插管、連接管路、離心泵(人工心臟)、氧合器膜肺(人工肺)、傳感監測與控制系統等,最核心的部位是離心泵和氧合器膜肺,分別起到人工心臟和人工肺的作用,也是最具有技術難度的部分,是當前國產化的難點。
  • 活動回顧: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專業學生申請分享激情
    本文對SHU教師在線分享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梳理,但沒有做筆記,錯過了童鞋,請保存起來以備將來使用~1、電影學校之間的差異對於零基礎交叉學科的學生來說,有必要提前申請,在早期階段,需要大量時間收集意向大學的申請要求。
  • 「歸來仍是少年」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盧徵天
    先用圓規畫好兩個點,在兩點間連線。中途,圓規掉在地上,同學撿起來,把圓規復原,再按步驟繼續。龔老師這時說了一句:「圓規的半徑是多少並沒有關係,兩點連起來還是直角等分線。」盧徵天腦海中的電燈泡突然就亮了。之前他預習過課本,沒有看到龔老師說的內容,但老師一說出這句話,他立即就明白了。他每天寫家庭作業都認認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