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最近有一則資訊標題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截至目前,全世界仍有1/3年輕人還在啃老」,也就是說每三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著啃老現象。據調查顯示,這些「啃老族」年紀最大的竟然已經35歲,那麼這些人為何啃老了?如今又有多少年輕人敢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自己並沒有啃老呢?
事實上在啃老一族中的絕大多數年輕人是有自己的工作,有著穩定收入的,如果僅僅養活自己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面對著如今居高不下的房價而言,就算你的工作月入過萬,可能也需要不吃不喝的攢個幾年才能付得起首付和裝修的錢,即便父母們忍心讓你生活在出租屋內,也不忍心讓自己的孫子孫女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情願用自己存了一輩子的錢來去幫助孩子解決這個難題,許多年輕人也因此不得不被貼上了「啃老族」的標籤。
在這其中還有一小部分人,已經具備了謀生能力,卻不出去工作選擇在家靠著父母的供養過日子,在家啃老十年遲遲不出去工作,難道這些人他們也有什麼話可說嘛?
33歲女大學生啃老十年,父母勸告卻慘遭謾罵
33歲的範某已經在家中啃老十年了,面對著家中資深的「啃老界前輩」,父母近十年來焦慮萬分,可是每當勸誡女兒時卻總遭到強烈的反駁,這究竟是為何呢?
當我們問及此事時,範某表示「是他們折斷了我的翅膀,憑什麼又要我展翅飛翔?」範某告訴我們從小到大,父母反對她的一切興趣愛好,更是對她百般打擊,小時候她喜歡設計、喜歡畫畫,可當她拿著做好的畫給媽媽看時,媽媽總說:「有什麼用,看書去!」範某沒有因此遭受打擊,冥思苦想後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說服母親的理由:高考可以加分。事已至此,父母家也就不再阻攔,但好景不長,在某天放學,範某回家後向母親要3000塊錢要報美術培訓班,以「你沒有繪畫的天賦」拒絕了範某。
上了大學後,相比於身邊的同學,範某已經是最節約的那個人了,父母仍覺得她花錢厲害,讓她周末打工掙點。範某平時本就內向,也不敢去找兼職,去應聘的時候話都說不利索,往往是失望而歸。久而久之,自卑的心理如同一顆種子般發芽長大,導致她變得愈發沒有信心,不敢和陌生人交流,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愛好,幾乎喪失了社交的能力。
她畢業後嘗試著找了幾份工作,但都因為「我做不好這個事情,自卑」而不了了之。再加上父母總是打擊她,尤其是尤其是媽媽說她:「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這類極端的話語。這也讓她徹底爆發了,既然你覺得我一事無成,那你們就養著我吧。於是回到家中做起了啃老一族。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情況多半與母親的教育有關,在過於誇張的批評教育和打擊之下,無異於等於折斷了孩子的翅膀,讓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懷抱無法展翅飛翔。
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使孩子不產生扭曲心理呢?
重視孩子的感受家庭是最後的港灣,家庭之所以溫馨,親人之所以成為彼此的依靠,是因為親人間情大於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少一點批判,多一些交流。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連我們都包容不了孩子的錯誤,那麼還有誰能包容她呢?試著擁抱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
認可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閃光點時及時地給與肯定,才能讓孩子對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在孩子做錯的時候,多用心尋找孩子的發光點,指出他的錯誤認可他的刑法。孩子的努力只有在得到父母肯定之後,內心才會愈發強大,更加自信。
別吝嗇你的讚美法國思想家說;「快樂是一種美德,因為它不但表現自己對世界的欣賞與讚美,也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與輕快。」每個孩子都想要父母所帶來的溫暖,讚美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口頭誇獎,更是一種認可。家長認可孩子在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有了父母的認可和讚美,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
平時生活中多給予孩子更多的任何和讚美,讓孩子更加有勇氣地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家長的認可和讚美就是孩子努力的源動力。
本文由欣兒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來源:欣兒媽的育兒日記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