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境界的說法,我最信服馮友蘭先生所說:人生的一生尤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每一種境界,都有著不同的人生,在同一種境界中,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也是不一樣的!
1. 情必自盡的豁達。
我們常常用情不自禁來表達人的本性,但是對於中年人來講,要更加的豁達一些,對於自己的情懷,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的表達出來,對於別人的好,一定要讓別人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中年人已經不是一個講岑持的年齡,有時候你的錢也越直接,越是能體現出自己的修養和格局,這是中年人的第一個層次和境界,這個層次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辦事穩重。
2. 功利的淡然
在這個境界中的人們懂得了拼搏奮鬥的重要性,除了維持自己基本的生存之外,還要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當中,也會暴露出人性最根本的劣根性!佛家對這種劣根稱之為:貪、嗔、痴、慢、疑五毒。而西方世界則將這種劣根總結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其實這種到底是殊途同歸的。在這一階段的人類數量是最多的,也是絕大多人難以逾越的一種境界!世俗的力量是強大的,強大到一個人無法越過這些人性的劣根,無法實現真正的超脫,從而只能淪落其中而不自知!
3. 喜而不語的內斂
中年人還要學會喜而不語,內心要收斂,不可過度的張揚與逞強,要把自己辦事牢靠和穩當的一面,展現給身邊的人,至少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依賴和信賴的人,這是中年人的第三層境界,這個層次的中年人給人事業有成的低調感。
4. 天地人
在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稱之為聖人了!自古以來也許只有孔子、老子可以到達這一境界!還其實還可以加上莊子和顏回。在《論語》中,有一個這樣的說法,被稱之為「孔顏之樂」,什麼意思呢?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志」,這個可謂是慎獨的最高境界,不以戒為戒!就是說沒有按一個君子的條條框框要求自己,而是將這種標準內化其中!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