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該不該馬上抱?2實驗幫你揭開哭鬧秘密,寶媽不用再糾結

2020-12-22 孕媽醬

哭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在語言功能未發展完全之前的本能行為。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寶寶們都會用哭聲來提醒爸爸媽媽。但是人與人的不同,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哭,能夠一天到晚的哭個不停;而有的孩子除非有不舒服的情況,其他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

我家的寶寶在小的時候也是特別愛哭的,不論是肚子餓了還是想玩玩具了,都會一直哭個不停。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心疼,一聽到孩子哭,我就會立刻抱起他。但是到後面我發現,哭似乎是孩子「求抱」的一種方法,除了睡覺之外,我家的寶寶幾乎都不想離開我的懷抱。

這些事情讓我不禁思考,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即抱起來嗎?也許很多家長會驚訝「孩子都哭了,為什麼還不抱?」但是在這種驚訝之外,我卻覺得問題不會這麼簡單。當我看完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之後,我找到了答案。

01兩個心理學實驗揭開孩子哭鬧的秘密

第一、哭聲免疫法的由來

192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哭聲免疫法。華生聲明,此方法是為了擺脫孩子依賴父母的惡習,讓孩子真正的獨立成長起來。曾經,這個方法也是火遍了中國大陸的教育圈內,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可行。

華生說他對自己的子女也是採用這種教育方法,但是有關研究小組調查發現,他的女兒和兒子都出現過自殺行為,究其根本是因為缺少愛。

具體到訓練方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給予孩子關愛,而當孩子不哭了之後再給孩子陪伴。哭聲免疫法可能確實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但這種獨立卻發展成了一種畸形的「缺愛」,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於是不得不自己成長。

在我看來,這個方法是特別「冷酷無情」的,包括華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試驗,也為我們展示了這個方法的弊端。綜上所述,是弊大於利的。

第二、恆河猴實驗

直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才推翻了之前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法」。恆河猴實驗就是讓新生的猴子從出生開始就與母親分離,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和兩個由鐵絲和布料「做」成的「母親」在一起。

「鐵絲母親」胸前掛著奶瓶;而「布料母親」則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小猴更喜歡和布料媽媽待在一起。哈洛因此也可以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小猴的發展重要性勝於哺乳。

利用猿猴與人類的相似性我們也可以推理出:在人類的嬰兒身上,他們對母親身體接觸的欲望,是勝於對食物的欲望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長期採用哭聲免疫法對待孩子,這對孩子來說不僅不能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還有可能導致孩子形成各種心理以及人格上的缺陷和疾病。

02對於哭鬧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第一、觀察孩子的反射情況

很多母親其實未必能很好地讀懂孩子的語言,有的時候孩子是迫切的需要媽媽的陪伴,媽媽卻認為孩子無理取鬧;而有的時候孩子只是「鬧脾氣」的撒嬌,母親卻忙前忙後的以為孩子不舒服。

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反射情況,在孩子哭鬧之前,我們就可以制止孩子。盡力的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給孩子哭的機會,那麼也就不需要後續的猜測揣度。

第二、避免寵溺

確實,爸媽們抱孩子抱得很頻繁,也會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我們有的時候確實應該「忽略」或「駁回」孩子求抱的請求。比如當爸爸媽媽們在工作的時候,孩子卻無理取鬧的要求要抱抱,我們一味地滿足他們,他們只會得寸進尺。在合適的範圍內避免對孩子的過度寵溺,這也是對孩子不錯的鍛鍊機會。

馬卡連科說過:

「以溺愛對待兒童,只會造成兒童的任性、虛偽和自私自利。」

很多母親心疼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心疼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有的時候帶來的結果卻未必好。發展起來這就是溺愛。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有可能會成為「吸血鬼」,即使已經到了可以獨立的年齡,卻還在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現在不經意的一個小習慣,如蝴蝶振翅引發海嘯一般,在未來可能掀起波瀾。那麼我們就必須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第三、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教育工作中,要使各種教育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類幸福的諧音就產生於這種結合之中。」

愛孩子不代表著能夠教好孩子,所以父母們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的來源可以是去閱讀各種教育書籍、諮詢一些懂得教育的朋友等來獲得。只有不斷的完善父母自身的能力,才能夠尋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一種方法。

對症下藥,因循索源。好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而用錯方法只會讓孩子離父母們越來越遠。有些父母會困擾,為何自己對孩子的愛始終達不到效果?是因為方法錯了。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向,那麼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是無用功。

從一個孩子的出生開始,父母對他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塑造起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習慣固有的思維「孩子哭了就要抱」,卻忽略了其中蘊含的教育哲理。

只有判斷孩子的真正需求,我們才能選擇最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贊可夫有言「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學業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獨立健康的成長。」關於教育,父母們要學習的有很多;而每個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寶寶哭鬧要不要哄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孩子哭鬧了不能慣著,抱多了以後就更難照看了,尤其是新手寶媽,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容易無所適從,又心疼哭鬧的孩子。 那麼寶寶哭鬧了,要不要立刻抱起來?
  • 寶寶受驚嚇哭鬧不止怎麼辦?這些土方法都靠譜嗎?該如何去驚
    當然,有人會不敢讓孩子喝符水,高居士說,燒成灰燼泡在開水中,等沉澱了再喝,就不用擔心喝入灰燼,同時,喝個三口即可。另外,也會給平安符讓孩子配戴在身上(提醒爸媽,配戴時,要注意別讓繩子纏繞寶寶的脖子而造成窒息的意外)。
  • 一歲半寶寶愛玩手機,不給就哭鬧,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看到你玩手機,你不給他都很想玩,別說主動給他了。現在很多家長覺得看孩子麻煩,或者沒空管他,給他一個手機自己玩多省事。一歲多色寶寶模仿能力特別強,看到大人幹什麼,他就想幹什麼。看到家長整天手機不離手,他也很想玩。現在很多一歲左右的孩子手機拿在手裡,玩得有模有樣的,刷視頻,看動畫,學著大人的樣子打電話。別看孩子玩手機模樣可愛,經常玩手機對孩子危害很大。
  • 同款寶寶:晚上睡覺不踏實,總是哭鬧怎麼辦?
    相信很多寶寶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寶媽們也是傷腦筋,真所謂「月亮不睡你不睡」,成宿的跟寶寶熬,再好的身體也扛不住呀。那為什麼寶寶會出現這些狀況?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一下?寶寶睡不踏實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寶寶生理不適,例如拉臭臭了、尿尿了、太熱了或者是餓了等等;再一個就是睡眠環境的影響,溫溼度、噪音過大、蚊蟲叮咬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睡眠。所以寶媽們要及時了解寶寶的睡眠不好的原因,才能改善寶寶的睡眠質量。豆媽總結了一些可能會影響寶寶睡眠的原因,寶媽們可以參考。
  • 寶寶夜間啼哭鬧不停?位元堂助寶寶安心睡眠到天亮
    養育子女是件非常辛勞的事情,寶媽寶爸們最痛苦的時候,莫過於寶寶晚上哭鬧個不停了,寶寶的年紀小,表達能力有限,不舒服的時候只能通過哭鬧的形式來向家長們發出需求信號。部分寶寶會出現常在半夜哭鬧,有時半夜入睡中突然驚醒開始大哭,難以安撫,寶媽寶爸們也跟著難受,心焦如焚,滿頭大汗,卻常常舉手無措。幾天下來,家長被折騰得疲憊不堪,黑眼圈都加重,寶寶也變得精神狀態不佳。
  • 寶寶哭鬧時,家長要不要立刻抱起?這3個方面要了解
    寶寶的第一聲啼哭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喜悅,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些許煩惱。小月齡的寶寶,由於不會說話,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哭鬧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關於寶寶哭鬧,父母應不應該及時給予回應,不同的家長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前兩天閨蜜小劉就因為這樣的問題和婆婆鬧矛盾了。
  • 寶寶總是要抱抱,一放下來又哭又鬧,寶媽:難道我上輩子欠他的
    如今小安哄寶寶睡覺,只要把寶寶放在床上,寶寶就會立馬醒過來,然後就開始哭鬧,而且還屬於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哭鬧寶寶的模樣小安既心疼又生氣。小安也想過很多辦法,可根本就不管用。現在小安只能和老公、婆婆輪番抱寶寶,生怕寶寶又開始哭鬧。
  • 寶寶不小心墜床,別馬上去抱他,抓住黃金十秒,觀察清楚再做反應
    那難道不立馬把孩子抱起來,還任由他摔地上?當然不是,在寶寶墜床後,我們應該抓住黃金十秒,快速分析他當下的狀況。如何分析呢?一、從哭聲中判斷意識寶寶在摔疼了之後,會經過一個反射弧,可能會愣了一會兒再哭。但寶寶哭了反而是好事,因為這說明他的意識還是比較清醒的。是以,寶媽可以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如果寶寶摔下來卻沒有哭,那可能摔的就比較嚴重了,甚至傷到了腦袋,這個時候,寶媽更加不能輕舉妄動。
  • 寶寶很困卻為何哭鬧不睡?未必就是娃鬧人,以下原因父母要了解
    我實在是沒轍,眼看就要爆發了,這時寶寶奶奶過來問寶寶怎麼了,然後婆婆說寶寶是不是拉臭臭了,我一看,果然。所以說,寶寶很困卻哭鬧著不睡的時候,未必就是寶寶鬧人,這幾種原因父母要了解。寶寶很困卻為何哭鬧不睡,各種鬧人?這幾種原因父母要了解①哄睡方式不當如果父母不注意,採取了讓寶寶不舒服的哄睡方式,那寶寶不買帳也就不奇怪。
  • 新生寶寶經常手腳亂蹬、哭鬧憋氣是什麼原因?
    前幾天,看到有些姐妹聊起,上戶的時候會遇到寶寶哭鬧、手腳亂蹬、憋氣的現象,有時候不了解什麼原因,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比較好。那麼,對於寶寶哭鬧、手腳亂蹬憋氣的現象,都有什麼原因呢?今天,上戶小姐姐給各位姐妹們支支招!
  • 想輕鬆應對寶寶哭鬧,先了解這8個原因,及如何安撫寶寶情緒
    事實上,專家指出,如果父母想讓寶寶得到良好的休息,你需要在6周的時候開始對寶寶進行睡眠訓練。沒有形成一個足夠的睡眠規律會導致過多的哭泣,現在和長大後都是如此。因此,緩解這一特殊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給他們安排好午睡時間的計劃。2.
  • 新生兒吃飽了仍舊哭鬧不止?月嫂分享一招,一秒止哭寶寶安然入睡
    甚至有時候寶寶剛剛才吃飽,只要一哭鬧,就會採取再給寶寶吃一點的方式來止哭,結果就是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消化問題。為什麼寶寶會出現吃飽了仍舊哭鬧不止?月嫂分享一招,不用吃不用抱輕鬆止哭。新生兒為什麼會出現吃飽了仍然哭鬧不止的情況?對於新生的寶寶來說,他們不會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只能通過哭泣的方式來告訴家長。
  • 不冷不餓也沒尿,寶寶晚上總哭鬧,簡單一招比「抱哄」更管用
    「我家寶寶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白天都一切都挺好,就是晚上睡覺不安穩,動不動就哭鬧。好幾個鄰居都表示了『關心』,問我家寶寶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我只能尷尬地說孩子可能有點著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嬰兒腸絞痛是由於寶寶腸胃功能發育尚不完善,脾胃虛弱,一旦餵養不當或者著涼就可能出現腸胃痙攣。多發生於出生後2-4周或1-2個月的嬰兒,隨著寶寶消化功能的晚上,此類情況會逐漸好轉直至消失。
  • 嬰兒經常莫名其妙的哭鬧、憋氣,這是怎麼回事?聽聽專家怎麼說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寶寶經常憋氣發力,手腳亂蹬的幾個原因:1、寶寶餓了如果寶寶肚子餓了,家長卻沒有及時餵奶,她就會手腳亂蹬,四肢發力,大聲哭鬧,解決方法就是寶媽及時給寶寶餵奶就好了,一般喝足奶後,寶寶就入睡了。
  • 怎樣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父母學會這五個小妙招,哄娃輕鬆有效
    新手寶媽們認為,新生兒寶寶和爸爸媽媽剛見面不久,寶寶只會通過啼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新手父母沒有經驗,卻沒有辦法從寶寶的「哇哇哇」哭聲中,讀懂寶寶的真正需求,只能幹著急。你家是否也有一個哭鬧不休,讓你心力交瘁的新生寶寶呢?你是否除了餵奶和搖晃,對你的寶貝就再無招數了呢?
  • 媽媽只要一離開,寶寶就會哭鬧,寶寶太黏人不是好事
    小芬把寶寶照顧得很好,寶寶也特別依賴媽媽,哪怕小芬離開寶寶一會兒,寶寶就會哭鬧起來,小芬剛開始覺得寶寶需要自己,感覺很幸福。可是時間久了,小芬發現寶寶有點太黏人了,家裡有好幾個人,可是寶寶就讓她抱著,她想上趟廁所都不行,只要她一離開,寶寶肯定會哭鬧。
  • 《成長的秘密》:哪些行為會對哭鬧的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2,表達自我的需求孩子的哭鬧都有背後的需求,家長們需要找到孩子哭鬧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0到2歲的時候。大部分的哭鬧都是生理需求,他們用哭鬧錶達自己餓了,渴了,不舒服等等。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表達,自我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的哭鬧從生理需求轉化為心理需求。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前些日子,我們聊了聊和寶寶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 寶寶二月鬧怎麼辦?媽媽要找到寶寶哭鬧的原因,就能迎刃而解啦
    一、餓了:1、寶寶感官能力越來越清楚寶寶嘴巴會湊過來,這不一定是餓的表現。這是所有嬰兒都會有的覓食反射!!2月齡母乳親餵:按需餵養,餓了就給奶喂!困了捕捉睡眠信號:1、打哈欠、揉眼睛,我們家寶寶還會用腦袋蹭我滑膀。2、眼睛一閉一睜,睜閉頻率比醒的時候高3、閒眼哭,哭聲大,歇斯底裡。
  • 《成長的秘密》:別強制按下的孩子哭鬧「停止鍵」,這4步更有效
    該理論認為: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緒—評估—情緒。孩子的哭鬧,用認知評價理論來解釋就是:外界環境事件的刺激,引起孩子對這一事件進行評估,繼而引發情緒反應。他認為,當孩子哭的時候延遲一段時間再抱他,最好是等他不哭的時候再抱,隨著延遲時間的加長,孩子最後就會不哭不鬧,變得獨立自強。然而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團隊通過大量的試驗得出的新結論徹底宣告了冷漠處理方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