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在語言功能未發展完全之前的本能行為。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寶寶們都會用哭聲來提醒爸爸媽媽。但是人與人的不同,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哭,能夠一天到晚的哭個不停;而有的孩子除非有不舒服的情況,其他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
我家的寶寶在小的時候也是特別愛哭的,不論是肚子餓了還是想玩玩具了,都會一直哭個不停。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心疼,一聽到孩子哭,我就會立刻抱起他。但是到後面我發現,哭似乎是孩子「求抱」的一種方法,除了睡覺之外,我家的寶寶幾乎都不想離開我的懷抱。
這些事情讓我不禁思考,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即抱起來嗎?也許很多家長會驚訝「孩子都哭了,為什麼還不抱?」但是在這種驚訝之外,我卻覺得問題不會這麼簡單。當我看完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之後,我找到了答案。
01兩個心理學實驗揭開孩子哭鬧的秘密
第一、哭聲免疫法的由來
192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哭聲免疫法。華生聲明,此方法是為了擺脫孩子依賴父母的惡習,讓孩子真正的獨立成長起來。曾經,這個方法也是火遍了中國大陸的教育圈內,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可行。
華生說他對自己的子女也是採用這種教育方法,但是有關研究小組調查發現,他的女兒和兒子都出現過自殺行為,究其根本是因為缺少愛。
具體到訓練方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給予孩子關愛,而當孩子不哭了之後再給孩子陪伴。哭聲免疫法可能確實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但這種獨立卻發展成了一種畸形的「缺愛」,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於是不得不自己成長。
在我看來,這個方法是特別「冷酷無情」的,包括華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試驗,也為我們展示了這個方法的弊端。綜上所述,是弊大於利的。
第二、恆河猴實驗
直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才推翻了之前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法」。恆河猴實驗就是讓新生的猴子從出生開始就與母親分離,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和兩個由鐵絲和布料「做」成的「母親」在一起。
「鐵絲母親」胸前掛著奶瓶;而「布料母親」則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小猴更喜歡和布料媽媽待在一起。哈洛因此也可以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小猴的發展重要性勝於哺乳。
利用猿猴與人類的相似性我們也可以推理出:在人類的嬰兒身上,他們對母親身體接觸的欲望,是勝於對食物的欲望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長期採用哭聲免疫法對待孩子,這對孩子來說不僅不能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還有可能導致孩子形成各種心理以及人格上的缺陷和疾病。
02對於哭鬧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第一、觀察孩子的反射情況
很多母親其實未必能很好地讀懂孩子的語言,有的時候孩子是迫切的需要媽媽的陪伴,媽媽卻認為孩子無理取鬧;而有的時候孩子只是「鬧脾氣」的撒嬌,母親卻忙前忙後的以為孩子不舒服。
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反射情況,在孩子哭鬧之前,我們就可以制止孩子。盡力的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給孩子哭的機會,那麼也就不需要後續的猜測揣度。
第二、避免寵溺
確實,爸媽們抱孩子抱得很頻繁,也會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我們有的時候確實應該「忽略」或「駁回」孩子求抱的請求。比如當爸爸媽媽們在工作的時候,孩子卻無理取鬧的要求要抱抱,我們一味地滿足他們,他們只會得寸進尺。在合適的範圍內避免對孩子的過度寵溺,這也是對孩子不錯的鍛鍊機會。
馬卡連科說過:
「以溺愛對待兒童,只會造成兒童的任性、虛偽和自私自利。」
很多母親心疼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心疼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有的時候帶來的結果卻未必好。發展起來這就是溺愛。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有可能會成為「吸血鬼」,即使已經到了可以獨立的年齡,卻還在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現在不經意的一個小習慣,如蝴蝶振翅引發海嘯一般,在未來可能掀起波瀾。那麼我們就必須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第三、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教育工作中,要使各種教育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類幸福的諧音就產生於這種結合之中。」
愛孩子不代表著能夠教好孩子,所以父母們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的來源可以是去閱讀各種教育書籍、諮詢一些懂得教育的朋友等來獲得。只有不斷的完善父母自身的能力,才能夠尋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一種方法。
對症下藥,因循索源。好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而用錯方法只會讓孩子離父母們越來越遠。有些父母會困擾,為何自己對孩子的愛始終達不到效果?是因為方法錯了。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向,那麼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是無用功。
從一個孩子的出生開始,父母對他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塑造起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習慣固有的思維「孩子哭了就要抱」,卻忽略了其中蘊含的教育哲理。
只有判斷孩子的真正需求,我們才能選擇最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贊可夫有言「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學業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獨立健康的成長。」關於教育,父母們要學習的有很多;而每個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