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的那些民俗你懂多少?光是祭祀親人的規矩就真不少!

2020-12-19 假裝文藝老青年兒

祭已故親人咋上香

□淨心無塵

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許多地方已嚴令對上墳禁燒了,尤其是公墓,那咋辦?對已故親人不燒個紙送個銀錢,心裡總是過不去。送鮮花?對已故的年輕人還行,對自己已故的長輩們那就有點不得勁了,本來我們的民族講孝道,有自己五千年文化傳統,送鮮花雖然文明,那畢竟是西方文化的色彩,並非適宜民族情感。那就上個香、擺個供吧,與親人說說心裡話會好受些,多擺些雞鴨魚肉、水果糕點、飲料菸酒,讓親人吃個夠喝個夠,也算是做兒女的孝心和安慰。

祭祀,不僅是對親人的懷念,也是中華民族育人生存的基本教義,《禮記.祭統》曰: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除了每年裡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春節必須上墳外,還有對逝者的殯葬、周年以及其它要事也要墳祭或家祭的。祭祀的首要步驟是上香,依次是叩拜、祭酒、送銀等。祭祀上香也是有講究的,自古就有「神三鬼四」之說,給神(佛)上香一柱(三根)三拜,給鬼上香一柱(四根)四拜,至於成把兒香(36、48、72、108根)能不能上?能!但主要是求、問、看所用。啥?鬼神?又是迷信!哈哈,別那麼認真嘛,你講究不講究無所謂,起碼得叫在天堂的長輩們滿意唄,祭祀也是孝道呀。

說起鬼神,也是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宗教觀念的主要組成部分,早在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也就有了「人死靈魂在」的觀念,在儒家經典中稱為「鬼魂」。《禮記.祭義》中曰: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也就是說人活著是人,死了是鬼,除了人鬼外,便是神的世界,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水土石、江河湖海、花木蟲獸、路房門灶等等天地萬物皆有神靈所在。既「神」來之於萬物靈性,而「鬼」則來自於單一的人故之靈。

那麼,為啥給神上香是三根、給鬼上香是四根呢?這裡也有說頭,即神是天地所生、人所賜,三根香分別代表天、地、人;鬼生前是人,從生到死是要度年復一年的光陰,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生有童、青、中、老年四個年段,終身願望福祿壽喜齊全,臨終盼 「得計」 於四世同堂,即這一切全部來於「四」,所以給鬼上四根香分別代表時、生、貴、終,四根香的寓意是完美的。內行人明白,在鬼神的學說裡,神大於鬼,有的神被人間供奉於寺廟或家宅裡享受香火,有的神卻沒有這種待遇,假如你在祭祀中非要上三根香,會被那些神霸佔去,你的已故親人不但沒有享受到你所奉送的香食,反而還會受些窩囊氣……

唉!現在許多許多人並不理會,在意識形態中斷層且拋棄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沒有了準繩約束,失去了道德底線。所以,對這些傳統祭祀文化也不在話下了。現在的民間紅白喜事也不太講究了,其實不是主家不將就,而是主家和託用的總管不懂這些,比如在喪葬、三周年、墳祭等一些事兒上,祭奠時都是上一柱三根香,幸運的是還知道磕四個頭。記得前年我在一朋友家當總管,我交代奠時靈前上四根香,其家女婿見狀責問為啥上四根?並且鼓動其姐弟們前來阻止,無奈,只好順其自然,我相信那是天數,事後我在飯桌上講了上四根香的緣由,他們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結果那個女婿又挨了其老嶽母的痛罵,又求我想法子挽救。

20天前,習民兄給我送來了自己收藏的兩張木版畫,我覺得特有開封朱仙鎮版畫的風格,其中一幅是地道的家族祠堂版畫,也屬年畫的一種,用於春節供奉先人或其它祭祀所用,版畫中央香爐內的四根香十分耀眼。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是華夏民族文化社會的縮影,更體現了中原地區傳統文化的厚重,充分證實了「神三鬼四」的這一民俗傳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歷史在前進,社會在變革。至於這些舊風舊俗,沒了也罷。

來源: 衛輝慢生活

相關焦點

  • 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這一天,人們早的會在傍晚,一般在晚飯後,將事先備好的紙錢、金銀(用金色或者銀色紙摺疊的仿古錢),紙貨(用紙仿現實各種物件摺疊而成)燒給亡故的親人,和一些孤魂野鬼,祈福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不要騷擾禍亂陽間的人。
  • 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 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2019年的清明節到了,對於已故的親人總有一些話想要表達,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清明節緬懷思念親人的寄語 微信懷念已故親人祭祀句子  1、又是一年清明至,在這特別的節日裡,腦海裡盤旋的字眼,儘是些傷感,別離和後會無期,說也悽涼,讀也孤單,細雨砸傷了眼,思念觸疼了心,任冷風悽雨將自己澆透,從上到下透著寒涼,由內而外訴著感傷。
  • 帶著使命回鄉的林紹海,為什麼要將芙蓉花被作為祭祀品?
    引言故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帶有溫暖回憶的避風港,很多飛黃騰達的人都會衣錦還鄉,不僅是回到家鄉看望親人,也是想將自己的成就告訴故鄉。還有一部分人,回到家鄉是為了祭拜先人。也就是說,居住在福建的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是河南衛輝。每一年農曆的四月初四,就是林氏後人們相聚在一起叩拜他們共同祖先的日子。這是林氏後人特有的儀式感,他們需要這樣的儀式感來舒緩心中的思鄉愁緒。而他們共同的祖先便是大家熟知的比幹。原來,比幹就是林氏一族的太始祖。
  • 燒金元寶祭祀有什麼禁忌
    為了讓自己已逝的親人能夠有錢花,人們會拿金元寶作為燒紙祭祀用品。但是如果拿金元寶作為燒紙的話,是不能隨隨便便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風水學禁忌。我們今天就來看看,燒金元寶祭祀有什麼禁忌吧。提前燒幾張燒紙的時候,要記住事先燒幾張,打發那些遊魂,這樣的話對於接下來的祭祀也是有很大幫助的,你會發現很順利。若不是如此的話,容易出現很多突發現狀,而且整個祭祀的過程也是會大大受到影響的。
  • 春節民俗餃子,祭祀,社火蘊含哪些主題?生命永生、靈魂不死
    春節的民俗祭祀——靈魂永生祭祀是春節民俗的最重要主題之一,包括祭祖、祭灶和圖騰祭祀,我國地域廣大、名族眾多,儘管祭祀風俗、祭祀儀式不盡相同,但都能體現一個共同的生命主題,即靈魂永生,或子孫繁衍,長命百歲,具有鮮明的生命意識。
  • 當年遊戲那些不成文的規矩,你還記多少?
    記得最初玩DNF的時候,當時遊戲當中很多設定都遠遠沒有現在完善,於是乎玩家就統一制定出很多「不成文」的規矩。只要你是60版本的老玩家,肯定也都知道其中幾條。今天筆者就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一同盤點一下,DNF當中曾經的那些規矩。1.
  • 網上祭祀能否取代傳統祭奠方式?
    隨後,廣東省、江蘇省、天津市等多地發布通知,倡導市民在清明期間採用居家哀思、網上祭祀等方式祭奠先人。但網上祭祀這樣一種新潮的形式,能被大眾接受嗎?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為逝去的先人們建立墓園、進行祭祀活動,既省時省力,又能表達對逝去先烈、親人們的哀悼之情,從其出現開始便迅速流行起來。
  • 清明祭祀,你最想對哪位逝去的親人說些什麼?他們哪裡值得緬懷?
    《朱子治家格言》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意思是祖宗雖然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我們對他們的祭祀卻要虔誠。又是一年清明到,你最想對哪位逝去的親人說些什麼?他們有哪些值得你緬懷的地方?勾起你對逝去親人的懷念的那些往事,讓你從中有什麼收穫和啟迪?年年清明年年淚,清明將到我心驚。每年春節過完,元宵節一過,心中就開始戚戚然。
  • 夏朝那些事5:開啟祭祀河神時代的皇帝
    付愛玲夏朝那些事但是有他那些草包哥哥的對比下,芒一看就是個好孩子。也是託了世襲制的福,帝王總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不然芒也當不上皇帝。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芒生的時候恰是時候。槐不至於老的糊塗,也不是正如日中天不考慮繼承人的時候。眼看就要後繼無人,芒的到來讓槐看到一絲希望,於是芒就被選作繼承人來培養,但是這也導致了他的不諳世事像溫室的花朵,從未經過波折。
  • 「鬼」話連篇話民俗
    如:「碰噠你的鬼唄,哪裡有咯號路(這樣的事)囉?」「你要休掉我呀,碰噠你屋裡幾十代的鬼喲!」。嘿嘿。一罵就是幾十代,湘妹子的厲害是這樣被湖南的鬼神鍛鍊出來的。趕跑鬼神的法寶之四是比智慧,如果不小心在晚上遇到高大的窯神鬼,大人教我們不要慌不要跑,一跑就會被窯神鬼抓住了,正確的做法是彎腰,悄悄的脫下鞋子,再用最大力氣往天空拋擲鞋子。
  • 端午節江蘇各地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原標題:【我們的節日·端午】江蘇各地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形式多樣體驗傳統文化 6月25日是端午節,江蘇各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江蘇臺記者尹美又:在南京江寧區秣陵街道觀音殿村,一場「匠人精神 非遺傳承」的文化主題活動讓美麗鄉村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氛圍,包粽子、編五彩繩、製作手工艾草香囊等眾多傳統節日習俗和非遺項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體驗。 在觀音殿村的仿古市集上,還有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傳統投壺、射五毒、釣龍蝦等小遊戲,讓市民在趣味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現在看來他說的應該是一句俗語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說早期的先人們祭祀他們的祖先,不玩虛的,五穀雜糧,牛羊豬雞鴨鵝什麼的,都會進行供奉,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草根,總是要用可以吃的東西貢獻,叫犧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文:王蘑菇 小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被長輩拉著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經歷?筆者小時就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懼。 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
  • 詩歌朗誦、網上祭祀、鮮花祭祀 成都倡導文明祭祀
    清明節將至,記者在成都部分公墓(陵園)看到,前往祭祀的市民絡繹不絕,與往年不同的是,免費樹葬、詩歌朗誦等綠色祭祀方式得到不少市民認可。成都殯葬協會會長李崇祿表示,廣大市民已逐漸接受了綠色祭祀。免費樹葬儀式中,親人寫下的天堂寄語。
  • 林正英拍鬼片定下4條規矩,圈內人如今仍不破壞,幫助了不少後輩
    所以在拍攝這一類作品的時候,其實林正英為後人立下了不4條規矩,雖然如今林正英去世但是這些規矩圈內人一直沒有破壞,一直在遵守。一、 電影開拍要請大師前來查看這便是風水問題的探討,有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開拍的好日子,林正英寧願全劇組休息,耗費大量的資金,也絕對不能開機。
  • 清明時節,你知道的祭祖規矩有多少呢?
    供上祭品燒豬,燃香祭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標識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祭祖時,上香要上三柱。上三柱香的來由是什麼?①拜佛,三柱香,是表佛法僧,都要敬奉與禮拜。②祭祖,三柱香,是天地人,天為上,天堂;地為下,地獄;人為人間,即祖先。 三界同在,都要敬奉與禮拜。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他們有的在活著時的家裡逗留,能看見自己親人的一舉一動。有的到處遊蕩,成了孤魂野鬼,過著更為悽慘的日子。這時,如果親人為他們做超度,他們就能夠得到天尊和神仙的力助,擺脫鬼的狀態,走向更光明處。     在等待輪迴的日子裡,他們和我們活著的人一樣,都希望活著的親人能給他們一些吃的,更盼望著能給他們送來錢財。
  • 【微觀衛輝】用好比幹文化資源才能更好擴大衛輝影響
    【微觀衛輝】用好比幹文化資源三題● 青蔥其立意、站位明顯比把比幹作為民俗信仰中的文財神、文曲星、裘皮業祖師高出不止一個層次。史書上關於比幹的記載、比幹廟內現存石刻等文物、歷代政府紀念比幹,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對比幹的推崇,無一不是感念其忠誠、愛國、諫諍,就像廟內牌匾所題「諫臣極則」「千古丹心」「赤膽忠心」一樣。
  • 豫南民俗丨燈送上元夜—元宵節送燈習俗深度解讀
    他們認為,人要過節,先人也要過節,給墳塋上送燈,是讓故去的親人拿著燈籠照亮回家的路,就可以和親人團聚了。故老家有諺語云「哪怕過年不回家,也要十五墳送亮」。在筆者的家鄉,大別山區深處的商城縣這一古老而又獨特的民俗保存完整,筆者的調研與追憶也就從這裡展開。首先要說「送燈」前的準備。煙花爆竹和火紙等送燈所必備的祭祀用品一般不難買到。這裡重點說一下最關鍵的「燈」,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燈褲(即燈罩)、竹籤(即燈骨)和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