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2021-01-12 江陽沽酒客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前,人們肯定不會燒紙,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首先我覺得這位朋友可能搞錯了一件事情,蔡倫不是發明了紙,而是提升了造紙技術,使得它的產量比以前高了許多,而且也更耐用。

事實上當人們通過歷史記載無法確定的時候,考古才是最佳的印證者。這個蔡倫史書對他記載其實非常吝嗇,隻言片語,而且他領導了皇宮造紙技術的革新,但是完全說是他發明,還是有點牽強。

因為在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的一個漢墓裡,出土了一張紙。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繪的山、川、路等。

據考證,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010年7月出版的《中國考古學·秦漢卷》,根據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創造出了麻質植物纖維紙。

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在陝西、甘肅、新疆等地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中發現西漢不同時期製造的古紙,從而引起了造紙起源問題的大討論。

這是不是可以證明一點,紙在過去都是有的,但是是否用紙化作燒祭先人的冥品,這還需要仔細研究。

慎終追遠是古代中國,不燒紙的時代,不比燒紙的時代短,而且更加複雜。

作為一個吃貨民族,雖然「民以食為天」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年代就被記錄到《史記·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所謂:「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顯然它起源的說法會更早,因為這段記載的是秦朝末年,有個書生叫酈食其很有學問。他曾獻計幫助劉邦智取陳留,被封為廣野君。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力量,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時建立的,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稱為敖倉,它是當時關東最大的一個糧倉。

在項羽猛烈的攻擊下,劉邦計劃後撤,把成皋以東讓給項羽。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糧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現在看來他說的應該是一句俗語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說早期的先人們祭祀他們的祖先,不玩虛的,五穀雜糧,牛羊豬雞鴨鵝什麼的,都會進行供奉,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草根,總是要用可以吃的東西貢獻,叫犧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關於蔡倫的哥哥造出不經用的草紙,然後編了一個陰曹地府喜歡草紙如同人家錢幣那純粹是後人瞎扯淡的杜撰,不過是民間故事罷了。而且古人祭祀到了後來寒食的時候是禁止煙火的。雖然沒有成文,但是寒食跟清明以前有點混淆。老百姓祭祀祖先都是帶吃的去,擺設一番後,就一家人開始野炊和郊遊一樣,還有點嗨。載歌載舞地大快朵頤。

據說唐朝高宗皇帝,對這個事情有點看不下去,心裡想,祭祀祖先是嚴肅的事情,你們這些草民搞得跟蹦迪似的怎可以。於是下令禁止,但是民間還是我行我素,到了玄宗的時候覺得實在沒有辦法,而且這種跟親人新喪不一樣,年年祭祀祖先,祖先難道喜歡聽後人哭哭啼啼的嗎?不也希望他們過得好嗎,於是就遵循了這個自然形成的民俗。

於是玄宗就下詔書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今以為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

本來從禮法上來說,沒有你們這樣做的,但是既然已經形成那麼就這辦吧,但是你們祭祀完了,把貢品帶走換個地方吃去,不要在自己祖宗墳前吃喝玩樂,還是不成體統,這個就慢慢變化了。

關於紙錢的傳說我們先不管,也是跟唐朝有關,古代在下葬時,會在墓穴中埋入錢幣。這個錢幣當然是現世流通的貨幣。所以我們今天發掘古代墓葬時,往往能在其中發現大量的錢幣,這就是「瘞錢」。

但是在墳地裡埋真錢,這個事情不招賊嗎?於是後來這樣就不行了。而且別說窮人,普通老百姓也用不起,就算是皇家也是有很大壓力。所以從南北朝時開始,就有人開始嘗試用紙做成錢的樣子來代替真錢了。

據說最早想到這個主意的是齊東昏侯就是南朝齊朝的廢帝蕭寶卷,那麼這個方式顯然比用真金白銀要實惠的多,民間也就上行下效流傳開來了。

到唐朝時,有個叫王璵的,在國家祭祀上首次使用了紙錢,從此之後,燒紙錢正式用於了祭祀。再到後來,有了紙錢後,大家上墳似乎連飯都不拿了,只用紙錢了。

總之,清明節掃墓大約是唐朝開始的,掃墓燒紙錢也大約始於南北朝的,後來大量使用應該也是從唐朝開始的。

當然用了紙錢,經過時代變遷,人們發覺比貢品要實際的多,貢品比較花費太大,而且大家心知肚明,祖先恐怕也吃不到,你說雞鴨魚肉都給先人燒去那也太浪費了,既然紙錢可以替代,那麼其他祭祀也可以用紙紮來代勞了。於是這個行業就是流行起來,最終還成為民俗的一部分。

據說2019年法國巴黎這個時尚之都,看到我們國人避忌的紙紮用品精美絕倫,還搞了展出當初藝術品來給大家參觀,可能也只有外國人想得出來,我想國人斷不會搞這種活動的。

其實今天提倡移風易俗,有些東西還是可以更改,當然也尊重一些民俗,不去刻意禁止。沽酒客個人覺得真正的祭祀祖先是傳承家族的好家風,厚德載物,這才是家族不斷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如果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沒有顯露紀念祖先的心意,那就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祖先就是我們這個家族的根。我們看這個樹,樹根不動,樹枝再擺,擺一會兒就會停下來;但是樹根一旦動了,那這個樹連根拔起就死掉了,所以根很重要。我們不要認為我們自己能耐大,福分大,你看我掙了這麼多錢,告訴你,沒有祖宗之德護佑,你這福從哪裡來?
  • 燒紙錢:中國提倡文明祭祀、禁燒紙錢,老外卻出高價搶購中國紙錢
    引言燒紙錢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習俗,千百年來深受民眾追捧,每年到了清明節、中元節,人們都會購置紙錢元寶,去先祖墓地焚燒祭祀。尤其是農村地區,燒紙錢的習俗更受人們重視,無論身在哪裡,工作有多忙,到了日子是一定要趕回來,給祖先燒紙。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文:王蘑菇 小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被長輩拉著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經歷?筆者小時就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懼。 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
  • 中國古代祭祀之吉禮: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那麼,什麼是吉禮呢?吉禮,便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廣義上來講,就是祭天,祭地,祭祖以及祭聖賢。祭天因受黃帝思想的延續,古人向來信奉鬼神之說。用他們所能想到的種種方式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能夠獲得天神的保佑。就算是祭祀天神,也有其中許多的門道。因為受祭祀的天神實在太多,所以也有著尊卑之分。第一,自然是天皇大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或稱百神之君;第二,為日月星辰。
  • 你知道為什麼七月十五要祭祖,為什麼要燒紙錢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注意這些忌諱
    清明節祭祖中華傳統習俗,掃墓祭祀,對祖先表達緬懷之意,千年一直延續。隨著流傳時間變長,民間參與相對廣泛,官方就會適時地給予正式認可,變成了法定節日,一些必要的儀式也就隨即產生了。於是,清明節具備了寒食節的任務,秉承孝道,給大家提供了祭祖行孝的機會。《禮記》說:「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這算是踐行的最後一個環節。
  • 紙燒千年:當外國人燒起歐元紙錢,是時候說說紙錢的本質了
    每逢大年初一,祭祖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人們通過掃墓、上香、燒紙、放鞭炮等一系列禮節來祭奠故去的親人、祖先和神靈。其中,化燒紙紮的習俗儘管常被指為浪費,並和火災隱患、空氣汙染聯繫在一起,甚至一度被官方明文禁止,但仍然長盛不衰。近年來,燒紙更有「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趨勢。
  • 清明祭祖有規矩,老祖宗的智慧!
    馬上就是清明了,很多地方都有在這天去上墳祭祖的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的「上墳」禁忌,供大家借鑑。作為農耕文化的遺存,在中原地區,上墳的習俗歷經千百年的延續,是十分嚴肅重要的儀式,有自己特有的禁忌與規則。
  •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
    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人死後並沒有離開,只是換了種方式存在,遺忘才是真正的結束。」這樣的信念與我們對待已故親人的態度和習俗並無太大差別。人類彼此語言不同,但悲歡生死總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洋另一端的人們對已逝之人的懷想惦念我們可以感同身受,所以我們會被這樣一個老舊的套路打動——我們在別人的亡靈節故事中想到了自己的親人。
  • 清明時節,你知道的祭祖規矩有多少呢?
    供上祭品燒豬,燃香祭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標識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祭祖時,上香要上三柱。上三柱香的來由是什麼?①拜佛,三柱香,是表佛法僧,都要敬奉與禮拜。②祭祖,三柱香,是天地人,天為上,天堂;地為下,地獄;人為人間,即祖先。 三界同在,都要敬奉與禮拜。
  • 中元節市民扎堆路口燒紙,大爺更是語出驚人:路口燒紙死人好領錢
    但是,有些祭祀儀式至今還保留著。就比如每年一到中元節,人們就需要燒紙祭祖。用這種方式寄託對逝者的思念、懷念先賢。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種由來以久的祭祀形式,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祭祀的方式要注意一下,最起碼要保證安全、不影響他人。
  • 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不要再迷信了!
    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清明專輯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風雨梨花寒食過,家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節,中國人祭祖掃墓、寄託哀思的重要節日。人為什麼要祭祖?古人告訴我們四個字:木本水源。如同木必有根、水必有源,人之根源是父母祖先。祭祖掃墓是報本返始,人人都惦記著、想念著已經去世的祖先,不敢忘本,世代都保持這個德行,家族就不會衰敗。老話說:「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葉茂」是福報,所謂福蔭後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流長」是影響力,如同河流得愈遠,能夠滋潤、灌溉的土地就愈廣。我們都希望福祚綿長、影響深遠,這就要我們與祖先連根養根、溯源續源。
  • 十月初一寒衣節|利益亡者的祭祀方法
    這一天,民間習俗以焚燒紙錢紙衣等方式來祭奠亡人,謂之「送寒衣」,以其利益亡者,同時也寄託對亡者的哀思。另外,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更是為家人送溫暖的日子~
  • 文明祭祀是對先人 最好的告慰
    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俗稱「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  「寒衣節」的祭祀習俗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大多數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墓地,紀念已故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人們為了祭奠故去的親人,便在十月初一這一天為亡故的人焚燒紙做的衣服,象徵送去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行為逐漸衍生為祭祀習俗「寒衣節」。
  • 江西西山萬壽陵園:冬至為什麼要上墳祭祖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其實在唐代和宋代的時候,冬至就是開始了就是一個祭天祭祀祖的一個日子來,這個的時候裡,其實皇帝都是會在這天裡在郊外上直接舉行到一個隆重的祭天祭祀祖的大典
  • 在我國,給過世的人燒紙,「送錢」,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陋習呢?
    給過世的親人燒紙燒香。是還活著的人對死去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人不是機器。都是有感情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敬畏大自然。敬天禮地。也是應該的。以前真的很容易見到街邊有人燒紙,白事也好節日也罷,冒點菸倒也沒什麼,但那些紙灰和碎紙滿大街都是,環衛工人壓力很大,後來市政每逢清明中元春節前都會在街邊擺一些祭祀焚燒爐,上面貼著文明祭祀,現在真的是好很多。
  •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三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個節日都和祭祀先人有關,所以備受大家重視,更有很多習俗文化流傳了在了節日中。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日子。
  • 女醫生燒紙祭祀產生濃煙遮蔽高速公路!致11車追尾3人死亡
    但鍾某仍然和其家人在本遼遼高速公路旁燒紙祭祀其爺爺,導致產生大量濃煙,高速公路本溪往遼中方向視線不清,造成高速公路上11輛車連環追尾,事故中3人死亡多人受傷。2020年12月,這起案件在瀋陽市遼中區法院一審宣判:鍾某因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刑。1987年出生的鐘某是瀋陽遼中區人,有研究生文化,某醫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