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你知道的祭祖規矩有多少呢?

2020-12-12 羊羊bling

祭祖儀式沿襲數千年至今,是一個非常古老並具有深刻意義的傳統儀式。

清明祭祖,這個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美好時節,人們去到先人的墳墓,可以查看墳墓是否完好。

在祭拜之前,通常都要清除雜草、打掃衛生,添上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祭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標識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

祭祖時,上香要上三柱。上三柱香的來由是什麼?

①拜佛,三柱香,是表佛法僧,都要敬奉與禮拜。②祭祖,三柱香,是天地人,天為上,天堂;地為下,地獄;人為人間,即祖先。 三界同在,都要敬奉與禮拜。

祭祖雖是一番形式,卻是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首先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

那麼,你知道祭祀的禁忌嗎?對先祖的追思和悼念,可以言身傳教,讓年輕人懂得更多道理,並勿忘先祖。

①切記祭祖是一件嚴肅並神聖的事。不可娛樂化,勿穿花裡胡哨的衣服,注意著裝打扮。過於鮮豔的衣服顏色,大紅大紫的服飾,都是禁忌。

②勿在祭祖現場嬉戲打鬧,不能跨過墳墓和貢品。若是帶著孩子去,則要對孩子進行言身傳教。家長也不能在墳前訓斥孩子,孩子們更不能大聲叫嚷。

③不能代替朋友去祭祖,若是碰到朋友有事想請人幫忙去祭祖,應該儘量推脫此場合。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實在不能避免,那麼去之前最好帶上開過光的吉祥物,以免招惹晦氣。

④身體虛弱者或者孕婦應避免參加祭祖。清明期間,如果出現身體不適或體弱多病的情況,最好不要參與祭祖活動,以避免晦氣上身。 同時家中的孕婦也不適合參與祭祖活動,因為墳地陰氣比較重,稍不注意就會影響腹內胎兒發育。

「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人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

人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人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相關焦點

  • 清明祭祖有規矩,老祖宗的智慧!
    馬上就是清明了,很多地方都有在這天去上墳祭祖的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的「上墳」禁忌,供大家借鑑。作為農耕文化的遺存,在中原地區,上墳的習俗歷經千百年的延續,是十分嚴肅重要的儀式,有自己特有的禁忌與規則。
  •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注意這些忌諱
    中國有很多民俗,清明節就算一個。有些事,約定俗成,是必須要知道的。這個要求,和那些民俗專家們不一樣,專家們愛標新立異,甚至鑽牛角尖,像孔乙己一樣,研究回字的幾種寫法。有學問能獲得尊敬,沒學問也不可恥,可要是連常識都不知道,就是無知了。注意,下面要說的這些,都是常識。
  • 清明佳節丨鳳凰軒中餐廳祭祖金豬燒鵝火熱預定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祭祖|心有先人,素食 祭祀不可以殺三牲:牛、羊、豬|素食TV
    清明的祭奠一些人殺戮,很是不好,上淨下空老和尚開示中國古禮,規模最大的祭祀是三牲:牛、羊、豬,祭祖先。這是人不知道,這個殺生是為祖先而殺的,罪,殺的人當然有罪,祖先也增長一分罪業,這是不孝。可是這個習俗幾千年傳下來,大家不知道。
  • 清明祭祖儀式參考
    過去,國人祭祖拜飯尤為隆重,魚肉碗菜,水陸雜陳,色香味形均備,祭拜過後,眾人分而食之,頗有鐘鳴鼎食之意。而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quickmeal(快餐)自80年代傳入中國,很快就風靡一時,迅速成為社會生活的時尚。它不僅改變了國人的餐桌,連同老祖宗的「供桌」也發生了變化。
  • 清明時節,桃花風起正養生!
    4月5日,迎來24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一天,既是祭祖掃墓、慎終追遠的感傷之日,也是撲蝶插柳、踏青賞春之佳節。當然,也是養生的重要日子。
  • 你知道為什麼七月十五要祭祖,為什麼要燒紙錢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 清明上墳有講究沒得?該上午去好,還是下午去好點呢?
    雖然清明節還未到,但現在已然進入清明時節,清明草長得茂盛,櫻桃也成熟了,除了踏青挖野菜的,山間田野不時能見到上墳的人。清明節上墳該上午去,還是整天都可以去呢?一、清明上墳時間不固定清明上墳不只是去墳頭燒點香蠟燒紙再磕個頭,一般還要除草、壘土、修葺,將墳墓修繕一番,因此比較耗費時間。與其他節日相對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墳沒有固定的日子,並不是非得在清明節當天去,且清明節當天不一定就特別適宜祭祀,黃曆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動土、修葺。
  • 讀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
    說到清明時節,人們提到它的歷史之早時,必須要舉出一些事例來佐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泰國人搭建靈屋祭祖
    幾乎早在清明前半個月,人們就開始準備香燭、供果等祭品。清明時節,一家人及親戚們從各地聚集到先人墓地, 除草培土、獻花上供、有的還在墓前臨時搭設祭棚、供案。許多家境殷實的華人,除清明節隆重掃墓外,還常年僱人清掃親人墓地。由於華人在泰國數量很大,影響不小,所以近年來許多當地的泰人也開始過起了清明節,他們祭祖、拜廟,蠻像那麼回事。
  • 漢壽縣太子廟鎮:開展煙花鞭炮及清明祭祖塑料製品專項整治行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8日訊(楊志偉)3月27日上午,漢壽縣太子廟鎮召開煙花鞭炮和清明祭祖塑膠製品專項整治工作動員會,鎮安監站、派出所、城管大隊等相關職能部門和相關村(社區)幹部參加。會後,鎮長張建軍帶隊對集鎮所有經營店鋪開展了煙花鞭炮和清明祭祖塑膠製品整治行動,收繳所有祭祖類塑膠製品,暫扣無證經營戶的所有煙花鞭炮及有證經營戶的升空類煙花鞭炮。
  • 清明祭祖丨佛法中的十條建議,冥陽兩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大的春祭節日,始於周朝,距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祭祖與踏青兩大傳統民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今年的清明節因為疫情而有些特別。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地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
  •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明日清明,清明為題的古詩欣賞
    「野田荒冢只生愁刀,清明也正是人們上墳祭祖的日子,走到墳場,只見荒冢累累,心中自然會生出許多悽涼;況值祭祀時候,難免憶及長眠之先人,又要產生悲哀,這就是「只生愁」的含義。畫面雖不相同,但描寫的準確、手法的使用則是一致的。桃李無所謂「笑」,荒冢也不能「生愁」,這只是賦予桃李、荒冢以人的情緒,就是所謂擬人化。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
  • 清明挖野菜,農村坡上這種清明時節非常適合採摘,遇到了別錯過
    清明挖野菜,農村坡上這種清明時節非常適合採摘,遇到了別錯過說到農村的野菜,很多農民都不陌生,但是城裡人相對於來說卻知道的很少.在城裡蔬菜,在超市,在農貿市場非常常見,消費者能夠買到的蔬菜種類也是花樣繁多,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相應的消費者也挑花了眼不知道自己想吃些什麼,日子是一天天過了,但是實際上,消費者的胃口卻漸漸的寡淡起來,總想吃點新鮮的,總想吃點稀罕的,總想吃點自己以前沒吃過的。開春的這個時節野菜就成為城裡消費者首要選擇。
  • 冬至大過年,快來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冬至習俗~
    大家都知道冬至應該吃餃子,吃湯圓,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嗎?冬至還有什麼其他的風俗?冬至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小編就帶大家進入冬至,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冬至。冬至,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冬至冬至,字面直譯就是冬天到了。古籍《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有測量「冬至」「夏至」的方法:「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徑尺五寸。」
  • 清明金豬納福時,海珊瑚主題餐廳祭祖金豬、燒鵝火熱預定中!
    驚蟄過後,隨著一場春雨的到來,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我們熟悉的節氣——清明。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有獸焉:清明至,諦聽踏青「好日子」,阿飄「收禮」全成空
    導讀:《有獸焉》是最近幾年來熱門國漫中一部非常不錯的漫畫,這部漫畫與《非人哉》可以說算得上是姊妹篇。這部漫畫裡面的主角也大多是傳說中的生物,它們生活在一起,發生許多不一樣的故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描繪的正是清明時節的景象。祭祖是清明節的重要步驟,人們將祭品燒成灰以祈求祖宗能在陰間保佑後人,寄託美好的願望。
  • 清明祭祖用什麼雞?原來還有這麼多講究!
    國雞文化明天就是清明節,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為表尊重,不少人都會選擇寓意吉祥的國雞進行祭祀。雖然大家都用國雞祭祀,實際上,不同地方遵循的傳統各有不同,一般分為:活雞祭祀、熟雞祭祀和公雞祭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 中青網評:清明需要更多「綠色」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有人不顧山高水遠也要返鄉祭祖,有人千裡迢迢攜老帶幼只求葉落歸根,有人莊嚴肅穆深切緬懷英雄先烈……今年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員扎堆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各地倡導「雲」祭掃。  通過「雲平臺」,獻上一束鮮花、留一首歌曲、點一根蠟燭、種一顆松柏、寫一篇祭文,舉辦網絡追思會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樣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朱子家訓》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 庚子年清明,我們該如何祭奠?
    風輕雨潤清明日,慎終追遠祭祖時。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又到了祭奠親人的日子。百善孝為先,祭奠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庚子年清明,我們拿什麼祭奠?如何祭奠?林業局發來信息告知大眾說天氣晴朗,嚴禁野外用火;衛健委和疾控中心發信息說預防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取消清明祭拜活動!墳墓,是已故親人英靈的居所,也是活著的親人情思的寄託;是體現家族血脈、體現族源的實物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