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大家吃水餃了嗎?大家都知道冬至應該吃餃子,吃湯圓,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嗎?冬至還有什麼其他的風俗?冬至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小編就帶大家進入冬至,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冬至。
冬至,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冬至冬至,字面直譯就是冬天到了。古籍《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有測量「冬至」「夏至」的方法:「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徑尺五寸。」,這一天,晝夜分明,白天黑夜一樣長,從這天開始,白天開始漸漸長起來,直至夏至; 夏至起,白天漸漸短走來。這也是長起冬至,短起夏至之說的來歷。
冬至就開始數九了,數九歌各個地方都不相同,流傳比較廣的數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寬;八九七十二,鯉魚跳過灘;九九八十一,莊稼漢在田中犁。
年一日,冬一日,騾騾馬馬歇一日。意思是過年這一天和冬至這一天,再怎麼忙,也要休息一天!因為連最辛苦的騾馬也要歇一天呢。人也是在這一天早早地收工,回家張羅一桌的飯菜。
冬至前後,也是我國最寒冷的時段,黃河以北地區,為了防止耳朵被凍傷,大都有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黃河以南地區,尤其是產稻米的江南一帶是制陰米,打餈耙,醃製臘肉,臘魚的開始,直至立春前結束。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吃餃子的寓意有很多,財源滾滾,和和美美,久財之意,闔家團圓,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關於冬至吃餃子還跟我們的醫聖張仲景有關係。
據傳醫聖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冬天。他沿途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農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中難過,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入鍋裡煮熟,加上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百姓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就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風俗。
冬至也是時年八節之一,並且還是傳統的祭祖日子,老話說「冬至大如年」, 冬至魚生夏至狗,冬至餃子夏至面。從這些俗語中可以反映出冬至的特點,習俗了。冬至是要拜天祭祖,拜師祭孔的。冬至是大節,如年大。在夏周時有一陣就是以冬至作為年首的。後來也有「冬肥年瘦」的說法。
清明上墳上在前,冬至上墳上到年。也就是說,清明時節祭祖,時間規定在清明前或清明這一天,過了清明就不祭祖了。冬至祭祖從冬至這一天開始到春節,這中間隨便哪一天祭祖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