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注意這些忌諱

2020-12-17 羅漸升說史

中國有很多民俗,清明節就算一個。有些事,約定俗成,是必須要知道的。這個要求,和那些民俗專家們不一樣,專家們愛標新立異,甚至鑽牛角尖,像孔乙己一樣,研究回字的幾種寫法。

民俗畢竟是屬於俗人的,這裡要說的不是什麼學問,而是常識。有學問能獲得尊敬,沒學問也不可恥,可要是連常識都不知道,就是無知了。注意,下面要說的這些,都是常識。

清明節祭祖

中華傳統習俗,掃墓祭祀,對祖先表達緬懷之意,千年一直延續。隨著流傳時間變長,民間參與相對廣泛,官方就會適時地給予正式認可,變成了法定節日,一些必要的儀式也就隨即產生了。

文化,的確很奇怪,不論多麼渺小、多麼不值一提,只要和文化沾邊,或者冠之以「文化」,就變得高深莫測,就有了文化內涵,相應的儀式感就會出現。比如說茶,不過是幾枚植物的葉片,放進水裡而已。但是,當葉片的種類變多,水溫也有高低的區別後,就成了茶文化。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自黃河流域發展起來。從農時的角度講,更偏向於中國北方文化,清明最早的含義,只和農耕有關。唐玄宗時期,人們覺著寒食節和清明節,在時間上距離實在太近,官方放假時間不好安排,乾脆二合一了,經過拼接後,產生了一個小長假。

於是,清明節具備了寒食節的任務,秉承孝道,給大家提供了祭祖行孝的機會。《禮記》說:「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這算是踐行的最後一個環節。

01祭祖的規矩,首先在時間上就有說法

中國北方俗語:「早清明,晚十月一」。祭祀的時間,清明要提前,該有的儀式不要等到當天;而陰曆十月一的祭祖,則可以在十月一當天,往後順延幾天,也可以。

十月一時,天氣漸寒,人們感覺自己要增添棉衣棉褲了,認為祖先那邊也一樣會溫度變冷,於是除了燒紙錢外,還會統一購置保暖外套之類,當然也是紙製品。清明就不同了,地氣回升,天氣變暖,只需要燒紙錢

雖說春雨貴如油,交節老天愛變臉,北方的清明,大多時候,雨水還是會如期而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雨肯定是要下的,但行人卻並不像詩人說的那樣傷感,每年清明都要上,新墳多年以後變為老墳,人們更多的是藉機表達對祖先的一種懷念

02除了時間,祭祖的儀式也需要注意

首先族人提前約好,聚在一起,這是必須的。民間說法,一個墳頭,不上兩次。家人已經燒過紙錢,族人就不能再燒。按理說,不同的人,分批次給些紙錢,多多益善,豈不更好?可能是祖宗撒手而去後,更希望家和萬事興,大家一起上墳,顯得家庭和睦吧?

參與人員的眾多,濃重的儀式感也由此而生。族人共同奔赴祖墳,先要恢復墳丘受損的地方,清理雜草,找塊石頭,將白色的紙錢壓在墳頭,擺好逝去長輩愛吃的果品,然後按照族中輩分的長幼,依次磕頭。

白居易曾說「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如果不是公墓,現在這種景象同樣也很常見。清明時節,山坡林地,平原田野,正是春和景明,綠油油的曠野中,墳丘本不明顯,只是那幾條白白的紙錢,煞是顯眼。

總的說來,清明節祭祖,氣氛並沒有多少感傷,人們更願意認為,這是一個和逝去長輩談心的機會。甚至還帶著一些愉快的心情,因為時間已是清明,草長鶯飛,憋了一冬的人們,早早就盼望著沐浴著暖暖的春風,戴上柳條帽圈,滿世界放風箏去了。

畢竟,在世的人好好活著,才是對祖先最好的慰藉。

文\羅漸升 圖\網絡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小氣鬼清明節上墳,一掛鞭炮分兩半,晚上回家頭很疼
    清明節馬上到了,又要開始祭祖掃墓了。燒紙錢、放鞭炮、掛紙飄,是清明節的老三樣,現在為了環保,防止引燃山火,鞭炮已經禁止燃放了。其實,祭祖還是很有講究的,最主要一點就是心誠,千萬不要過於隨便。 這不,有人不相信,清明節祭祖時,隨便了一下,結果引起了祖宗怪罪。
  • 清明節50個必須注意的禁忌
    一心提醒朋友們,清明掃墓50條禁忌莫忽視,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清明掃墓習俗注意事項。1、佛教怎麼看待清明節?清明節除了祭拜祖先、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亦可參加全國各地的放生共修,將放生功德回向先人,並可為親友消災祈福、增益功德,祈求合家平安吉祥,回向世界和平、災難不生、人民安樂。
  • 清明時節,你知道的祭祖規矩有多少呢?
    供上祭品燒豬,燃香祭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標識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祭祖時,上香要上三柱。上三柱香的來由是什麼?①拜佛,三柱香,是表佛法僧,都要敬奉與禮拜。②祭祖,三柱香,是天地人,天為上,天堂;地為下,地獄;人為人間,即祖先。 三界同在,都要敬奉與禮拜。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掃墓祭祖的正確方法 祭拜有哪些注意事項
    掃墓祭祖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俗。在掃墓時,除了要注意不宜穿顏色豔麗的衣服之外,身體虛弱或者正在患病的人也是不適合掃墓祭祖的,另外掃完墓之後最好跨一下火盆或者用柚子葉洗下澡,把沾來的晦氣去除掉。下面,Maigoo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詳細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 清明節準備去祭祖?先看看這份防病養生指南
    (原標題:清明節準備去祭祖?先看看這份防病養生指南) 清明節準備去祭祖?先看看這份防病養生指南
  • 你知道為什麼七月十五要祭祖,為什麼要燒紙錢嗎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時節時,人人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她)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欺負;而中元時候,人們勤勞兩季之後,不管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
  • 2018清明節黑板報圖片大全 設計圖案分享
    晉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   原標題:2018清明節黑板報圖片大全 設計圖案分享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節日的來歷和介子推有關。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他的一個臣子介子推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晉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他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
  •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原標題: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4月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氣。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 2020清明節搞笑說說大全 清明節微信說說句子幽默搞笑
    8.現在有很多人掃墓也要發張自拍,畢竟買得起墓地的人不多。     9.只要膽子大,清明九天假;只要夠牛逼,放假到五一;意志不脆弱,假期到期末;要是再邪惡,大學哪有課。     10.清明節,這年頭的學生放個假真不容易,連放假都要沾老祖宗的光。
  • 從繪畫作品中看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而很少知道唐代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及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同樣描述清明卻輕鬆歡樂的詩詞。
  • 「窮不耕丈人田,閒不上娘家墳」,看後長見識了
    因為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俗語的理解方式也不一樣。「窮不耕丈人田,閒不上娘家墳」,老祖宗的經驗,放在現代並不一定適用。01、窮不耕丈人田古代是個男權社會,一般人都認為女子出嫁後,就不是自家人了,所以女子出嫁後就很少回娘家。
  • 2018年清明節掃墓祭奠親人話語有哪些?清明節祭奠父母長輩寄語
    繼承家業大發展,不辜前人一片心。發家致富上蒼看,大展宏圖美家園。清明節快樂!4、傳統文化不能忘,中華美德永傳揚。孝子賢孫祭祖忙,掃墓敬拜寸斷腸。花環墓前來擺放,泣不成聲香火燃。青煙直上重霄九,祁告亡靈皆吉安!5、清明時節到墓前,手捧菊花腿灌鉛。哀傷滿懷不能言,放聲哭泣淚漣漣。痛憶往事一遍遍,音容笑貌在心間。焚香垂淚訴心願,祈禱天國永平安。
  • 清明快到了,這種紙錢不允許燒,一種行為要嚴查
    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在部分地區,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在外務工或做生意的人也會趁著假期回家祭祖、掃墓。每年的清明節前,市場上也會銷售各種祭品,紙錢也是清明前後最熱銷的祭品。雖然說現在很多地區都禁止人們燒紙錢,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是有很多村民會按照傳統的祭掃習俗,在祖先的墳頭擺放一些果盤或其他的祭品,然後再燒一些紙錢,點一串鞭炮,以此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 民間故事:小夥為了錢,父親的墳都敢挖,有些事不是燒點紙就行
    那年清明節,李丙帶了紙錢去看望父親。李丙跪在地上說:「爹啊,您活著時沒能享福,如今去了那邊可不能虧待自己。」李丙在地上傷心地哭著,卻不知道王富貴從他身後走了過來。王富貴拍拍李丙的肩膀說:「兄弟啊,你也是個苦命的人,我這不就過來救濟你來了嗎?」李丙問道:「你怎麼救濟我啊?」
  • 花100億買紙,燒1000噸物慾|中國人燒給故人的究竟是什麼?
    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在20多年前還供奉著一頭實物大小的石象,它是佛教的象徵,肚子被當作化燒這些黃紙的焚燒爐。而所謂「陰間特供」無非就是紙做的罷了,是活人賦予了它在祭祀中扮演冥幣、冥器、冥宅的角色,離開祭祀這一特定場景,和紙藝品沒有什麼區別。2019年,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祭品,被法國人在鄰近艾菲爾鐵塔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個 " 極樂天堂 " 的藝術展。
  • 記昨日書:歸鄉祭祖,逝者已矣,生者猶存
    故鄉的習俗,便是在清明節之前,祭祖添墳。故以,我們的清明節從來都是提前開始。因是在外定居的異鄉人,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皆因學業而無法歸家盡孝道。是以,在此特殊時期,我能夠親自回家看看。踏上返鄉之路,看著外頭急速掠過的風景,心中萬千思緒難以入眠。
  • 民間俗語:「門前墳,房後水」,並不全是迷信,生活中值得注意
    民間俗語:「門前墳,房後水」,並不全是迷信,生活中需要注意 門前墳,房後水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無論大小事物,都會參照風水,一個人的運勢也與風水有關,最常見的可能就是建房、白事。尤其是在農村,修房子要看風水,朝向,周圍環境等等,有很多禁忌需要注意。
  • 山東地區的民間祭祀中的「燒五七」、「燒百天」、「節祭」
    燒五七原指在逝者去世後的第35天,也就是「五個七」後舉行的一次祭祀活動。但按照魯南地區的民間習俗,「燒五七」都是提前燒。因為按規矩逝者本人減去1天,逝者有幾個兒子再減去幾天。俗話說:「偏五七,滿百天,不多不少整周年。」燒「五七」之日,死者的子女及較近的親屬要到場。男人戴上孝帽,女眷頂上白布包巾,用子挎上香箔紙,用盒子抬著祭品至墓地,燃放鞭炮,擺供設祭,焚香化紙,跪行四叩大禮,為墳頭添培新土,痛哭一番而歸。
  • 俗語墳前如牛槽,斷子又絕苗,墳後有大坑,長子人不興啥意思?
    婆婆對我說,墳墓是很有講究的,墳前如牛槽,斷子又絕苗,墳後有大坑,長子人不興,聽婆婆說話,一套一套的,我也知道她的良苦用心,婆婆沒有文化,她的思想想比較守舊,我要一點一點循序誘導她,態度不能過於強硬,以免婆婆不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婆婆是出於一片好心,怕我們日後生活不幸福,因為她沒讀過書,不明白一些科學道理,我不能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