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有規矩,老祖宗的智慧!

2020-12-12 大腦門兒冷知識

馬上就是清明了,很多地方都有在這天去上墳祭祖的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的「上墳」禁忌,供大家借鑑。

作為農耕文化的遺存,在中原地區,上墳的習俗歷經千百年的延續,是十分嚴肅重要的儀式,有自己特有的禁忌與規則。

新喪和祭祖的祭奠儀式大體相同,下面我們主要講祭祀先祖時的一些規矩。

01 供品要齊全

給先祖上墳,供品不備則已,備就要準備齊全,否則先人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認為自己子孫不孝。一般包括:香燭紙炮、菜品(一般以油炸食品為主)、果品(乾鮮水果、點心等)、刀頭(豬肉製成品)。

02 擺放和收拾供品要從容

擺放時,點心水果在前,刀頭菜品在中間,香菸酒水在後。祭奠儀式結束後要從後往前慢慢收拾供品,不可操之過急,如果不小心打翻盤子,應默念悔詞,以求先人原諒。

03 穿戴整齊,不可喧譁嬉戲

豫東民間有一個傳說:上墳時穿鮮豔的衣服,祖先會認為是閻王派來抓他的鬼差,嚇得不敢享用祭品。雖然是傳說,但是道理卻是現實中通用的。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場合要匹配相應的穿著,「上墳」是非常嚴肅的祭奠活動,此時如果穿紅著綠、袒胸露背,確實不得體。

04 遵守禮儀

上墳有一套完整的禮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輩分高低,長幼有序,依次祭拜。

站立時也應該採取正確的站姿,挺胸直腰,雙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或雙手體前相搭放在小腹上。

05 紙錢完全焚化之前不能離開

上墳燒紙時應念念有詞,大意就是後人沒有忘記先人功德,今天是什麼日子,來給先人送錢,並提醒先人收好自己的錢,保佑後代身體健康、全家平安等等。

一般大型的祭祀活動,會有德高望重的族人進行主持,禱告的話也由主持人說,小型祭祀活動則由嫡長子進行主持。

如果紙錢尚未充分焚化,意味著先人還沒有收好錢,此時不能收拾東西離開。

另一方面,沒有焚化完的紙錢可能會引發火災。近日雲南、四川等地都發生了森林火災,截止發稿前,西昌山火救援時已經犧牲了19名消防勇士,那是19個家庭呀,想想都心疼不已。所以大家在祭祖時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這些逆行勇士總是在守護我們,我們也應該體諒他們,如果您做不到,不如選擇文明祭祖,一捧鮮花也是心意。

最後,向逆行勇士致敬,有逆行的白衣天使,也有逆行的消防員戰士,還有千千萬萬勇敢的中國人……

相關焦點

  • 清明時節,你知道的祭祖規矩有多少呢?
    祭祖儀式沿襲數千年至今,是一個非常古老並具有深刻意義的傳統儀式。清明祭祖,這個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美好時節,人們去到先人的墳墓,可以查看墳墓是否完好。在祭拜之前,通常都要清除雜草、打掃衛生,添上新土。祭祖時,上香要上三柱。上三柱香的來由是什麼?①拜佛,三柱香,是表佛法僧,都要敬奉與禮拜。②祭祖,三柱香,是天地人,天為上,天堂;地為下,地獄;人為人間,即祖先。 三界同在,都要敬奉與禮拜。
  • 清明祭祖儀式參考
    過去,國人祭祖拜飯尤為隆重,魚肉碗菜,水陸雜陳,色香味形均備,祭拜過後,眾人分而食之,頗有鐘鳴鼎食之意。而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quickmeal(快餐)自80年代傳入中國,很快就風靡一時,迅速成為社會生活的時尚。它不僅改變了國人的餐桌,連同老祖宗的「供桌」也發生了變化。
  • 祭神如神在|清明專輯
    清明節馬上就到了,清明祭祖是人生一樁重要的大事。祭祖是什麼?紀念祖先。要怎麼紀念?要回憶祖宗在那個時代,他們用的是真實智慧,跟我們所學的菩提心、跟三福完全相應。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清明祭祖就是孝親具體的表現。
  • 清明祭祖丨佛法中的十條建議,冥陽兩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大的春祭節日,始於周朝,距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祭祖與踏青兩大傳統民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今年的清明節因為疫情而有些特別。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地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
  • 漢壽縣太子廟鎮:開展煙花鞭炮及清明祭祖塑料製品專項整治行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8日訊(楊志偉)3月27日上午,漢壽縣太子廟鎮召開煙花鞭炮和清明祭祖塑膠製品專項整治工作動員會,鎮安監站、派出所、城管大隊等相關職能部門和相關村(社區)幹部參加。會後,鎮長張建軍帶隊對集鎮所有經營店鋪開展了煙花鞭炮和清明祭祖塑膠製品整治行動,收繳所有祭祖類塑膠製品,暫扣無證經營戶的所有煙花鞭炮及有證經營戶的升空類煙花鞭炮。
  • 清明佳節丨鳳凰軒中餐廳祭祖金豬燒鵝火熱預定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節祭祖都有哪些講究?老祖宗規定了3條「禁忌」,不妨看看
    祭祀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中很重要的一種習俗文化,除了祭祀先祖,還有一些其他的時間和節日去祭祀一些人,比如說春分、清明、重陽、中元節,這裡面最為重要的就莫過於清明節了老祖宗留下三條關於清明節的禁忌,是哪幾條?
  • 清明祭祖|心有先人,素食 祭祀不可以殺三牲:牛、羊、豬|素食TV
    清明的祭奠一些人殺戮,很是不好,上淨下空老和尚開示中國古禮,規模最大的祭祀是三牲:牛、羊、豬,祭祖先。這是人不知道,這個殺生是為祖先而殺的,罪,殺的人當然有罪,祖先也增長一分罪業,這是不孝。可是這個習俗幾千年傳下來,大家不知道。
  •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注意這些忌諱
    有學問能獲得尊敬,沒學問也不可恥,可要是連常識都不知道,就是無知了。注意,下面要說的這些,都是常識。文化,的確很奇怪,不論多麼渺小、多麼不值一提,只要和文化沾邊,或者冠之以「文化」,就變得高深莫測,就有了文化內涵,相應的儀式感就會出現。比如說茶,不過是幾枚植物的葉片,放進水裡而已。但是,當葉片的種類變多,水溫也有高低的區別後,就成了茶文化。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自黃河流域發展起來。
  • 清明祭祖用什麼雞?原來還有這麼多講究!
    國雞文化明天就是清明節,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為表尊重,不少人都會選擇寓意吉祥的國雞進行祭祀。雖然大家都用國雞祭祀,實際上,不同地方遵循的傳統各有不同,一般分為:活雞祭祀、熟雞祭祀和公雞祭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那些清明的經典詩詞!
    有很多隻關注於酒家了,卻忽略了前面的描述:」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指清明時節雨水增多,恰好是春天的常見氣候現象,南方多雨,北方春天多大風。老祖宗定這個節日祭祖充分體現了其智慧所在,無論大風還是雨,都是令人心生悲傷,而」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思念親人去掃墓過程中的常見中國人原始信仰,就是祖先崇拜和敬重祖先的最直接寫照。
  • 泰國人搭建靈屋祭祖
    幾乎早在清明前半個月,人們就開始準備香燭、供果等祭品。清明時節,一家人及親戚們從各地聚集到先人墓地, 除草培土、獻花上供、有的還在墓前臨時搭設祭棚、供案。許多家境殷實的華人,除清明節隆重掃墓外,還常年僱人清掃親人墓地。由於華人在泰國數量很大,影響不小,所以近年來許多當地的泰人也開始過起了清明節,他們祭祖、拜廟,蠻像那麼回事。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規矩,現在有嗎
    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的文化和規矩都被我們漸漸淡忘,但老祖宗流傳下來很多規矩,家裡的老人家就會記得比較多。在小時候,小孩子孩子比較調皮,就會敲飯碗,就會被老人說,越敲越窮,還有不準把筷子插進飯碗裡,等等不少關於飯桌上的規矩。有這麼一句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你知道嗎?對於過去流傳下的禮節,我們都覺得是封建迷信,在今天看來,完全是多餘的。
  • 由利瑪竇「敬天祭祖」觀引發的思考——從贛南客家文化淺談教會本...
    他認為,利瑪竇提出的對中國「敬天祭祖」的觀點是利瑪竇為中國教會本地化所做的貢獻之一,當今教會從實際牧靈福傳的角度來探討教會本地化是有意義的。喬神父從三個方面對教會本地化做了闡述:從客家祠堂文化談敬天祭祖、從王母渡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的結合看教會本地化、從牧靈角度談教會本地化。
  • 中青網評:清明需要更多「綠色」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有人不顧山高水遠也要返鄉祭祖,有人千裡迢迢攜老帶幼只求葉落歸根,有人莊嚴肅穆深切緬懷英雄先烈……今年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員扎堆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各地倡導「雲」祭掃。  通過「雲平臺」,獻上一束鮮花、留一首歌曲、點一根蠟燭、種一顆松柏、寫一篇祭文,舉辦網絡追思會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樣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朱子家訓》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 忘不了那年清明的柳枝兒
    我常想,假如我問母親,母親也可能會說,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曾經笑著問過妻子清明節為何插柳,她搖頭不作回答。其實她也不知道頭上戴柳可以避免毒蟲傷害的說法,自唐朝就有了,她更不知道宋元以後,清明節踏青的習俗盛行,人們遊玩歸來,在門旁插上柳枝,以避免蟲疫之說法。
  • 讀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
    說到清明時節,人們提到它的歷史之早時,必須要舉出一些事例來佐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燕返巢又「藝」春
    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農村上墳為什麼講究「早清明,晚十月一」?老農給出了答案
    在我們這裡,每年有兩個上墳的月份。第一個月份是在農曆的二月份,也就是清明節的時候;第二個月份就是農曆的九月份,最遲的一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在我們這裡,上墳所需要的「規矩」不是太多,但有一個「規矩」必須遵守,那就是「早清明,晚十月一」。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古代三個春天節日的融合歷史上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清明節,宋朝時才確定,之前有上巳、清明、寒食三個日期相近的節日,上巳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清明風俗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是一種春祭習俗,既祈求自然風調雨順,也祈求祖先保佑,追思先祖,有祭祖之俗,但並不一定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