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明時節,人們提到它的歷史之早時,必須要舉出一些事例來佐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另外還有個叫做王禹偁的詩人,他的《清明》詩也是為時人所稱道的。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因為他表達的是一個窮人的悽楚的清明節,符合當時大多數人的口味,過節就像和尚化緣一樣。
還有就是韓翃的寒食節的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前後緊挨著的,唐宋時期放假,這兩個節是連在一起放,一共有七天假。而這首詩又表達了一種寒食節禁火的不公平,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古人清明節放這麼長的假,都是用來幹什麼呢?大家知道我國古代講以孝道治天下,清明節放假主要是讓公職人員回鄉掃墓祭祖,要算上來回趕路的時間,少了就會來不及。
因此清明節就有兩大主題,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所以清明節也叫做踏青節、三月節和祭祖節。這個時候陰氣衰退,陽氣生發,是人們走向自然吐故納新的好時候。
其次民間還有禁火、插柳、蕩鞦韆、踢足球、放風箏等一系列文娛體育活動,這個節日是真正把自然節氣和人文風俗融匯到了一起。
至於文人墨客寫清明節的詩文,那真是多得不計其數。下面我們來欣賞北宋詩人黃庭堅寫的《清明》詩,作為文人,他對當時的清明節是持的一個什麼態度。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壠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詩歌首聯點題,主要採取對比、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節日前後的景物,以樂景寫哀情,表達悲愴的情懷。
天氣暖和,鶯歌燕舞,桃紅李白,這當然是佳節的氣象。不說桃花李花盛開,而是用一個笑字,這就在擬人的手法中突出了春天的蓬勃活力和可愛。
但是另一邊呢,是野田荒壠,是蓬蒿茅草掩蓋下的墳丘和累累白骨,是人們掃墓祭祀悲傷哭泣的情形。一邊是生氣勃勃的春天,一邊是荒蕪和死亡,而這恰好又是自然規律。面對這樣的無奈,人又怎能不愁呢?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陣陣傳來了清新的氣息,那些休眠蟄睡的蛇蟲都被驚醒。春雨飄飄灑灑,寒冬裡皴裂的土地又再一次吸足了水分。
土壤鬆軟了,青草都探出頭來。這些青草是細小柔軟的,可見它們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頷聯比起首聯的「野田荒壠」來,又是一個轉折,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大地回春。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頸聯跳出景物描寫的圈子,詩人從歷史的角度抒發自己的人生態度。這裡主要是用典,寫了一個「乞祭餘」的齊人和一個「甘焚死」的士子。
《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記載,那個齊人不但向人討吃祭品,還要回家對自己的妻妾炫耀。而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呢,他寧可燒死在綿山,也不下山接受晉文公的封侯而享受榮華富貴。
這裡詩人巧妙地用典,通過對比,對卑鄙無恥行乞討好的小人,給予了無情的抨擊,讚譽了那些富貴不能淫的節氣之士,表示了自己愛憎分明的人生態度。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通過以上兩種人德行的對比,詩人在這裡發出感嘆,這世道是多麼不公,無論是情操高潔的君子,還是品行惡劣的小人,最後都落得黃土一抔、蓬蒿一丘。
雖然這裡表現的是一種質問,但其中隱含著對賢愚不分、同歸於無的自然規律的無可奈何。那麼這樣一鍋煮了,高低貴賤,千秋功罪,又有誰來分辨,誰來評說呢?
實際上詩人這裡發出的質問,也是一種不平之鳴,是一種憤激之詞。這樣渾渾噩噩、善惡不分、賞罰不明,甚至黑白顛倒的情形,難道不是對個人對社會對天地良心的辜負和傷害嗎?
總之,詩人黃庭堅通過清明節盛衰兩種景物的對比,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現象進行了抨擊,同時也是對自己遭遇、命運的感慨。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