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框架理論看政府的政治信任建構現狀——以茂名反px事件為例

2021-01-12 人民網

摘要:本文通過對茂名反PX群體性事件的政府與公眾話語框架對比,探尋政府在群體性事件中是否擅於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建構話語以降低政治信任被破壞的風險。研究發現,茂名反PX群體性事件中,政府話語框架與公眾話語存在隔閡,代表政府的當地喉舌媒體及政府官方微博沒能有效地利用政府話語協助構建政治信任。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of Maoming’s Anti PX Ev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scourse fram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local government can get good command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s and new medias o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the destroying of political trust in group events. It finally concludes that in the Maoming’s Anti PX Event, 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discourses and the public’s. The government didn’t make good use of the paper media and the new media of Weibo to help construct the political trust.

關鍵詞:政治信任;政府;公眾;話語框架

Keywords: Political Trust, Government, The Public, Discourse Frame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誌碼:[J]

一. 引言

本文以2014年茂名反PX事件為案例,對茂名政府與公眾的話語框架作對比分析,分析群體性事件中政府的話語框架對政治信任起到了建構、還是解構的作用。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總體信任水平跌破及格線,進入不信任水平,59.7分。此後連續幾年,我國的信任水平一直處於「不及格」狀態,直至2014年,才終於回歸到「尚可信任」水平。[2]政治信任對社會信任水平高低有關鍵性作用。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貪汙腐化等現象造成了社會信任之低,而近年來政府轉變作風、反腐等行動則使總體信任水平略微提升。[3]與此同時,我國頻繁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往往指向公權力機關,公眾利益損失而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這是政治信任危機的社會表現。

以反PX事件為例,自2007年起,類似群體性事件在中國屢次爆發。從以往的研究來看,政府的處理方式均相對遲滯與腐朽。在廈門反PX事件中,官方話語中的精英話語意識明顯,政府與專家的闡釋偏向PX的物理屬性,民粹化的網民多停留在PX的危害強度這一社會屬性來理解,這種偏差造成了民眾與官方之間的相互不理解。[4]昆明政府和媒體也多採用精英話語,看重PX項目的數據和危險機率,而群眾的感性情緒卻強於理性,更在乎風險與災難性,最終民眾對政府缺乏信心。[5]在寧波反PX事件中,政府主要使用「信任政府框架」以強調政府合理合法、尊重民意,並經常採用「維穩敘事」、「少數破壞分子敘事」及「理性克制的政府敘事」的表達架構,這種敘事方式站在群眾的對立面,難以取得民眾的信任。[6] 本文嘗試從2014年茂名反PX事件的案例切入,從話語維度中探討當代中國政府對政治信任的建構現狀及效果。

二. 文獻評述:政治信任與群體性事件中的信任危機

)政治信任的內涵

羅素?哈丁這樣解釋「信任」,「我信任你意味著我有理由期望你因為你自己的原因,在相關事情上作為我的代理人行事」[7]。但個體之所以「有理由期望」,實際上要建立在充分的認知和了解的基礎上,信任關係才有意義。[8]當信任拓展至政治領域,體現為信任主體(公民)對信任客體(政治體系)的態度或評價,反映為政治體系下的公民對「政治統治正當性的認可程度和統治權威的資源服從程度」。[9]政治信任對政治穩定性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高水平的政治信任能促進政治體系的順利運轉。[10]

政治信任有兩種不同的解釋論[11],一為以社會資本為根基的文化論,受到道德、宗教、傳統和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是一種文化的產物。例如,信奉新教和儒家學說的國家比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更容易提高政治信任程度[12];對亞洲八國和地區的研究表明相較於民主價值觀,權威主義國家的政治信任更高。[13]二為制度論,其認為公眾的政治信任評判標準是政治績效,反映為政府對公民權利的保護、腐敗問題、法律維護、經濟狀況、人們生活滿意度、政治效能感等。部分研究發現,政治信任中的制度因素產生主要影響,文化因素儘管一定程度上刺激政治信任,但效果不顯著。[14]

(二)中國群體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對地方公權力的反抗

中國的政治信任形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在此之前是人格信任,即在領袖崇拜主導下的信任。改革開放之後,政治體制變革、利益格局調整,以及人們思想觀念轉變,文化和意識形態主導的政治機制逐漸消減,取而代之的是制度信任,政治績效和制度成為政治信任的基礎。[15]然而,當下中國仍處於人格信任與制度信任的融合階段。[16]

當代中國公眾的政治信任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主要受政府的過往聲譽和治理績效影響,這種容易搖擺的信任本身隱含著「感性和脆弱成分」[17]。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官本位」政治文化影響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數據造假等政務問題也加劇了政治信任危機。[18]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政治信任還呈現出「差序格局」[19],即人們對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有較高的信任度,卻對地方、基層政府保持低信任感。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基層部門作為上級政策的執行者,和民眾直接接觸,容易暴露政策與執行的缺點導致的。[20]

地方與基層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之低可以表現為近年來多次爆發的社會群體性事件。于建嶸認為絕大部分的群體性事件均指向公權機關[21],而80%以上的事件是基於公眾的利益訴求[22],公眾對特定社會結構或狀態不滿,他們沒有合法途徑宣洩,或政府不作為、亂作為損壞了政府的威望及公信力,這些因素激起了群眾藉機發洩與逆反的心理。[23]可見,群體性事件是由政治不信任導致的極端與不妥協行動,更由於政治不信任的感染性和彌散性,人們的憤怒情緒容易傳染到他人身上,他們聚集在一起促成了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政府的信任建構研究

上文提及,信任建立在雙方之間充分的認知與了解基礎上。對政治信任來說,要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水平,則應努力促進公眾對政府及其態度、行動各方面的了解與認同。基於此,對政治信任的研究集中於兩個方面,一為公眾對政府的認知情況與信任狀況,一為以政府為導向研究政治信任的建構方式。

從政府的建構維度看,政府作為一個龐大的集體,通常以官方統一的渠道面對群眾,這是公眾了解政府的關鍵形式。以往,政府通過新聞發布會和官方媒體與公眾溝通[24],web2.0時代到來之後,政府的對外溝通渠道更加多樣化,政務新媒體成為連接公眾的主流。[25]而無論如何,話語始終是政府與公眾間交流的介質,話語中的政府信息發布及內容質量、政府態度、責任承擔意識及行為是公眾信任水平高低的影響因素。[26]這對於我國從文化轉向制度的政治信任同樣重要。

隨著網絡信息社會的建設,政府話語研究多聚焦於政府的新媒體發布。以微博為例,學者認為當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時,政府權威專業的微博話語能及時補充事件真相、闢除謠言,緩解公共危機。[27]然而,現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政府仍局限於傳統的信息發布邏輯,體現為敏感事件「失語」、重發布輕回復、缺少與公眾的互動交流,以及存在傳統的敘述語態等問題。[28]儘管如此,目前關於政府的信任建構研究多停留於表面的淺析,欠缺公眾反應的比較研究,沒能真實反映建構效果。

三. 研究方法

為解決上述研究缺陷,本文通過茂名反px事件中政府與公眾的話語框架比較分析,探討政府的政治信任建構效果。框架分析考察人們在交往行動中怎麼樣遵循話語或敘事建構的某些具體規則。[29]進一步地,可以探討人們如何運用話語符號來建構主觀現實,確定議題的性質,使之賦予意義及行動。[30]因此,就本文而言,框架理論有助於分析政府與公眾話語背後的主觀心理及行為意義。

在茂名反px事件中,當地政府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因此,將茂名市喉舌媒體《茂名日報》和官方微博「茂名發布」作為案例中的政府話語研究對象。另將「茂名發布」相關微博下的公眾評論作為公眾話語的研究對象,比較與探析政府話語的建構效果。

曾慶香和李蔚在解析傳統媒體對群體性事件中的傳播框架時,提出「蠱惑與教唆」、「去語境化的事件過程框架」及「高語境化的社會衝突與怨恨框架」。[31]前兩類話語框架屬於單向度的報導方式,而「高語境化的社會衝突與怨恨框架」則注入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元素,承認社會結構的不平衡,相對呈現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根據曾慶香和其他國內外學者對群體性事件的框架研究,筆者歸納出以下政府話語框架類目表,如下。

另外,Sukosd等人就環保運動議題對新浪微博網友的話語框架進行研究,筆者認為可適用於茂名反PX事件中的公眾框架中,歸納如下。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本文發現,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是:人民網的報導框架是一種願景式框架,目的是在闡述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從報導內容角度看是一種窄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集體主體框架;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一種事件衝突框架,它通過傳遞不通事件的信息構建了一個複雜的衝突網絡,從報導內容看是一種寬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個人主義框架。
  • 自塑與他塑:國家形象的建構差異——中美報紙對「葉門撤僑」事件的...
    摘 要:選取《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新聞報導作為樣本,以框架理論為基礎,從新聞標題、新聞圖片、新聞導語、消息來源、新聞引語和文章結論等框架列表比較《人民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報導的異同,透過國家形象的自塑和他塑的建構差異,分析三份報紙報導中所傳遞出的中國國家形象以及政治傾向上的差別。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三位老師雖然因此對這些被指為「政治正確」的事件抱有理解的態度,但整場討論仍未能擺脫「(反)政治正確」這一話術本身所設下的論述框架和思維陷阱。比如HBO對《亂世佳人》增加「種族主義歷史背景介紹」後重新上架,但想要看「無背景介紹」版《亂世佳人》的觀眾仍然可以自由選擇去Amazon Prime等其它視頻網站;這和假如美國政府哪天宣布《亂世佳人》為禁片、任何人不得播放或觀看,顯然是兩碼事。
  • 基於上下文語義的網絡議程設置研究——以紅黃藍事件為例
    媒介通過建構議程,對某個客體的一些具體屬性進行選擇和強調亦會對公眾產生影響,這一層次被稱之為屬性議程設置(McCombs,LIamas,Lopez-Escobar & Rey,1997)。卡羅爾看到了雙重關係網中A與C之間存在潛在連邊的可能,並以三段論推理為例,認為大前提與結論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但可通過小前提,將大前提和結論建立起聯繫。雙重關係對於網絡議程設置研究的啟示是,當前基於共現分析的網絡議程 設置研究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間的顯性關係,但受上下文語境的影響,那些沒有共現的要素,彼此間也存在語義上的強度,人們可能對這部分要素建立聯繫。
  • 王中原、唐世平:政治科學預測方法研究——以選舉預測為例
    政治科學預測方法研究——以選舉預測為例【內容提要】預測是人類的基本認知活動。作為社會科學預測性研究的重要領域,選舉預測是促進政治學理論和方法創新的動力。「解釋」關注因果關係中的自變量(X)及其影響係數β和顯著性,試圖解釋已經發生的事件或結果(Y)的影響因子和致因機制;「預測」則關注因果或相關關係中的輸出(Y),旨在根據已經掌握的各類信息和關聯結構去研判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長期以來,政治學專注於「向後看」的描述分析、因果識別和假設檢驗等,聚焦於解釋業已發生的政治現象,對「向前看」的科學預測研究缺乏熱情和關注,甚至相當排斥。
  • 簡述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的關係︱20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16
    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理論二者在理論層面上是各自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理論來源和焦點層面互為借鑑、補充。參考答案 理論來源層面的關係議程設置的基本思想來自於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是其在研究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提出的,研究的重心在於選舉等政治學領域,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原則方法相一致。
  • 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基於整體性系統論的分析框架
    為此,本文提出了一個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論框架: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政府、社會與市場等多元治理機制的協同參與,構建邊疆治理的主體系統;通過對歷史資源、政治資源以及精神文化資源等多元治理資源的統籌整合,構造邊疆治理的對象系統;通過對法治、自治以及協商等多元治理理念的深度同構,構築邊疆治理的方法論系統。而主體、對象與方法論等子系統的進一步嵌合,又構成了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性系統。
  • 網絡安全影響政治安全的微觀分析——以「劍橋分析」事件為例
    該事件充分印證了我國《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關於「網絡滲透危害政治安全」的判斷:「政治穩定是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利用網絡幹涉他國內政、攻擊他國政治制度、煽動社會動亂、顛覆他國政權,以及大規模網絡監控、網絡竊密等活動嚴重危害國家政治安全和用戶信息安全。」
  • 茂名與粵海集團舉行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提高城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11月27日,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茂名市城區水務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茂名迎賓館舉行。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茂名陽江分幹線茂名段主要包括從茂名高州水庫-茂名名湖水庫-電白河角水庫沿線輸水工程、泵站工程、調蓄工程及相關附屬工程等。茂名市委市政府決定引入粵海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以合資合作的方式,開展城區水務合作,可以全面推動茂名市城區水務經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城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解決未來城區水務設施投資發展的資金需求。
  • 國家利益的國內基礎 ——一個動態分析框架
    但整體來說,即便是擁有獨特視角的建構主義,也遵循著稍做變化的「權力—安全利益」邏輯,但更加強調國家利益的內生性、觀念建構性。例如,奧努夫(Nicholas Onuf)認為社會主體身份的建構足以使國家利益的內容發生巨大變化,如二戰前後的德國和日本,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仍然是對資源和其他行為體的控制。這些理論都體現出以國家或國際行為體為主體的整體主義傾向。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光明日報-光明網
    雖然其間也有人力求在外來的文論模式中,融入中國古代文論思想,取用中國文學例證,但從總體上說,其著述體例、框架和理論概念、範疇、命題乃至經驗例證,都主要取自西方文學。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前後從蘇聯引進的革命文學理論,更對這期間及其以後的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 楊光斌:作為世界政治思維框架的文明範式——歷史政治學視野的...
    當然,文明範式只是一種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沃列斯坦的以資本主義為研究單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則是另一種影響巨大的思維框架。「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其實就是世界政治學科問題,《文明的衝突》是世界政治學科的裡程碑式的研究成果,為國際關係研究的轉型與升級提供了一個範本。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關於國家認同的話語本身支持家庭、學校、政府、宗教組織、大眾傳媒等社會機構,並且得到這些社會機構的支持。斯圖爾特·霍爾把這些話語的一個側面稱作「國家敘事」,意即一系列故事、圖像、風景、場景、歷史事件、代表或表徵共同經歷的國家象徵和儀式為國家賦予意義。文化為描繪認同群體提供了其所需的符號素材,國家認同感的建構離不開符號的運用。
  • 政府信任力:建構智信社會治理體系的關鍵
    可以說,全球化到了信用化的新時代, 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蘭考以「塔西佗陷阱」定律告誡全黨,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情,社會都會給予負面的評價,政府是行使公共權力,從事公共管理的部門,它的一切行為都要以公共信任為前提和基礎,提升政府信任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步伐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 中國政府數據開放法制的發展與建構
    (二)何為「數據開放」需在網際網路的開放性架構下,思忖「政府數據開放」所提及的「開放」。「開放」不僅有開放政府的意蘊,也出現於當下的政治討論、法律文本、政策文件、學術話語、技術話語之中。數據開放中的「開放」,在技術層面體現為,數據為可機讀、非專屬性的電子格式,為任何人獲取和利用。
  • 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功能、路徑與展望
    這種對應關係提示我們,當前的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研究中也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研究路徑。一種是從已有的理論出發,通過演繹推理發展出評價標準,其成果可以適合於全學科,適用範圍更廣。另一種則是基於前人研究或專家意見,通過歸納總結的方式發展出評價標準,其成果一般聚焦於特定學科,可以為具體實踐活動提供高質量的評價工具。
  • 疫情中心的義大利:深陷黑手黨、腐敗和信任危機的國度
    截至當地時間22日18時,據義大利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義大利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560例,新增死亡病例651例。義大利已有累計新冠肺炎患者59138例,累計死亡患者5476例,為全球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且死亡率已被推至9.26%的高位。
  • 書評| 澳大利亞的「蝶化」之路——《澳美同盟的緣起、建構和穩固》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主流文獻將美澳同盟定義為基於「民主」和「自由」價值觀之上的道義聯盟;澳大利亞對同盟的「效忠」是對美澳共同價值觀和道義的盡責與奉獻。基於澳大利亞的視角,作者在研究中運用澳大利亞政界、軍界和學界廣為推崇的「中等強國」的理論和澳大利亞百年來踐行的「與超級大國結盟」的立國之策的方法論解構了澳美同盟的緣起、建構和穩固。這是本書的特別之處,也是本書在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領域的貢獻。
  • 青年網絡迷群的政治參與及意志表達
    迷群中的青年個體依託網絡空間環境,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和願景,在一起互動交流與協作,最終聚合成為緊密的社群關係。青年網絡迷群「出徵」事件的發生,是青年個性、社會環境、政治生態、傳播心理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出青年網絡迷群對社會事件具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和較強的自我判斷能力。
  • 「自我」的理論建構僅僅來自弗洛伊德嗎?
    「自我」的理論建構僅僅來自弗洛伊德嗎?今天的推送介紹的便是加塔利的這四個「自我」概念,希望讀者能夠以此切入點,對精神分裂分析理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