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穩就業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強—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專訪北大經濟學院教授蘇劍
應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穩就業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強

 

截至3月14日,新冠疫情已經波及142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超14.2萬例,導致5300多人死亡。各國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還要顧及維持經濟的運行。

此次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造成了什麼影響?我國未來該如何應對疫情在全球蔓延帶來的經濟挑戰?3月14日,北大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就此接受了《中國科學報》採訪。

《中國科學報》:有觀點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我國GDP可能已經「損失」了近20萬億元。對此,您怎麼看?

蘇劍:說損失20萬億元有些誇張了。去年一季度全季的GDP大概是22萬億元左右,怎麼可能損失掉90%呢?

今年1月1日到23日全國經濟還是正常的,23日開始才有所影響,而這時已經進入春節假期。2月份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但生產活動也沒有完全停止。3月份各地陸續開工,逐步恢復正常,跟去年同期比,應該能恢復60%以上。折下來,整個一季度最多損失6萬億元。當然,損失6萬億的GDP也是很大的。

《中國科學報》:與2003年SARS時期相比,您認為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有什麼不同?區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蘇劍:當前,疫情對生產、生活影響的表現與2003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有相似之處,但現在的經濟形勢和國際形勢跟2003年大不相同。

第一,經濟發展階段不同。2003年中國人均GDP不到1300美元,剛剛從低收入國家升級到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而現在,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2003年由於經濟相對比較落後,投資機會很多。現在,好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

第二,產業結構不同。2003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佔比較大,第三產業相對較弱。現在第三產業佔比較大。

第三,國際環境不同。2003年,中國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加工廠,工業產品銷往各大發達國家,即便加大投資,產量增加後的產品國內消費不了,國際買家也是樂得消費的。但當前,中國與主要的發達國家已經由互補關係發展為競爭的關係。

第四,債務環境不同。很擔心疫情過後想要加大投資力度,也不見得有充足的資金來源。

第五,疫情不完全相同。相對於非典疫情,此次新冠疫情傳播速度快,導致全國大部分城市均處於隔離狀態,這也制約了1季度的經濟運行。

《中國科學報》:這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尤其大。對於這些遭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蘇劍:這次疫情暴露了我國中小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槓桿率過高,過度依賴現金流,一旦現金流斷裂,企業馬上陷入困境。

以後中小企業應該注意多保留一些風險控制資金,保持充分的流動性,同時企業應該有更為廣闊的視野,時刻注意各種突發事件。中小企業可以找一些諮詢公司做經濟顧問。

《中國科學報》:1至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漲5.3%。很多老百姓擔心價格未來向下剛性,您怎麼看?目前看,對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有影響嗎?

蘇劍:今年的通貨膨脹問題不確定性較強,很難預判。

「穩增長、調結構」的逆周期調控政策將釋放一定的流動性,會推動價格增速的上漲。通貨膨脹對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影響不確定。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這次疫情是否會使國際供應鏈產生一些變化?

蘇劍:疫情過後,全球產業鏈肯定會有所調整,對於所有國家來說,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產品不能完全靠進口。比如藥品、醫療用具、糧食,以及相關的產業鏈各國都會有所保留,對中國的產業鏈的依賴會減小。

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總體依賴度未必會下降。疫情全球大流行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和進口,二者的增速可能都會下降,引發需求和供給雙萎縮。

《中國科學報》:連日來,美股不斷下跌。在歐洲和亞洲,很多國家均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下滑。您認為此次疫情會對世界經濟復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蘇劍: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的確很大,但最終會有多大還很難說,因為我們無法判斷別的國家會怎麼應對及應對的效果。

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會大幅度下滑是肯定的,但是否下滑到1%,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科學報》: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您還有何建議?

蘇劍:如果說還有別的政策需要加強的話,就是穩就業和惠民生的政策了。疫情屬於意外事件,各級財政已經臨時緊急撥款千億元來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樣的疫情期間和之後一段時期,民生問題是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因為它關係到一些經濟困難家庭的正常生活,同時也關係到收入分配問題。

只要經濟和社會恢復正常,就業就不是問題。所以穩就業的關鍵是疫情防控。疫情結束越早,就業形勢好轉就越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劉奇:準確把握形勢 切實堅定信心 紮實做好穩就業惠民生工作
    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形勢,切實堅定信心,紮實做好穩就業惠民生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省領導殷美根、趙力平參加座談會。 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高度關注。
  • 應對疫情衝擊,穩就業「組合拳」如何發力?
    就業穩,則大局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中央部署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2.9億農民工、874萬高校畢業生,穩就業如何發力?記者從28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打出穩就業的「組合拳」。  千方百計穩住2.9億農民工就業  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9億人,其中1.7億人外出務工,包括7500萬人跨省務工。由於靈活就業多、一線普工多,農民工就業受疫情影響更為直接。
  • 浠水穩就業惠民生,託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浠水穩就業惠民生,託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2021-01-07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對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的影響估測 - 人民論壇
    核心提示: 就業穩,則大局穩。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當前我國就業數量和質量帶來一定影響,而且給每個人的就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但面對疫情的到來如何應對這場大考,中央部署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各地要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確保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加強政府財政金融支持,大力倡導「網際網路+就業」新模式,增強就業彈性,努力降低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摘要】就業穩,則大局穩。
  • 菏澤市召開2020年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工作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現場□記者 雲華12月10日,我市召開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工作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我市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的工作舉措、進展成效等情況,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建剛及相關工作人員出席會議並答記者問。從大數據看,我市就業重點指標運行平穩據悉,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工作帶來的影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根據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市人社部門著力保復工、助企業、惠民生,我市就業局勢總體穩定。今年以來,我市就業重點指標運行平穩。
  • 經開區人社局積極開展 「送政策、惠民生、穩就業、促發展」 職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決策部署,按照市人社局關於開展2020年「送政策、惠民生、穩就業、促發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宣傳月的工作要求,近期,經開區人社局採取多種形式向區內企業宣傳推介職業技能提升政策。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體可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行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短期來看總體可控。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隨著中央加大宏觀政策的對衝力度,企業復工復產勢頭延續,二季度或下半年總體經濟可能加快復甦進程,下半年就業情況有望好轉,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有比較好的基礎。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面對疫情加劇,各國應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疫情,加大財政、貨幣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強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對衝由疫情引發的經濟下行壓力。同時,我國在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過程中,要深入分析疫情對產業的不同衝擊,分別用歷史觀、國際比較、產業比較的方法全面評估疫情的衝擊與影響,甄別出受疫情衝擊嚴重的產業,針對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以及戰略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支持。
  • 高臺多措並舉穩就業惠民生
    高臺多措並舉穩就業惠民生  每日甘肅網12月17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 今年,高臺縣人社局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首要任務,在穩就業上周密安排,在促創業上加勁發力,在抓培訓上注重效能,不斷提高就業創業質量。
  • 湖南穩就業政策40個熱點問題的權威解答來了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湖南人社持續發力「六穩」「六保」工作。近日,省人社廳就疫情發生以來湖南出臺的穩就業相關政策進行全面梳理,針對社會關注的40個熱點問題進行權威解答,為企業和群眾充分了解和享受就業政策提供便利。
  • 對衝政策和結構調整有效發力 共穩就業大盤
    二、對衝政策凝聚穩就業合力(一)復工復產穩住用工通過8個方面90項援企穩崗政策,中國全力完成復工復產,最大程度穩住了企業用工的基本盤。4月下旬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就分別達到99.1%和95.1%。
  • 解讀前兩月國民經濟:經濟開局受疫情影響,中國經受住了衝擊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短期來看總體是可控的,中國1-2月份國民經濟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興業證券分析師王涵表示,往後看,隨著國內疫情的緩和、企業的逐步復工、人員活動的回暖,以及財政、貨幣和社會政策的託底組合下,經濟從底部緩慢爬升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 從春暖花開到從春華秋實:穩就業,我們是認真的!
    從春暖花開到從春華秋實:穩就業,我們是認真的!▲《新聞聯播》報導:「國聘行動」第二季啟動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趙世堂出席啟動儀式。
  •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這五條經驗啟示很重要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上下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經驗做法和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見微知著,在疫情發生伊始就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防控工作;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果敢的歷史擔當、精準的戰略判斷,及時作出關閉離漢離鄂通道的重大決策;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作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有關方面自覺加強對標對表,不折不扣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各項任務,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穩定轉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
  • 觀點集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貨幣金融圓桌會議...
    新冠疫情給中國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如何應對成為當務之急。4月11日,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20春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聯合主辦、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AIF)協辦。
  • 光華思想力課題組:疫情對2020年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疫情肆虐,2020年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易。這場風暴對中國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應對?我們將從資本市場、宏觀經濟、中小企業發展、消費者信心等角度,邀請北大光華學者進行解讀和分析。
  • 應對疫情的宏觀經濟政策:三主三輔、三增三減
    加上世界其它各國疫情形勢仍然很嚴峻,中國進出口與國際雙向投資因而受到嚴重影響,經濟增長形勢仍然很不樂觀。 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後續的政策措施應該還會繼續跟進。
  •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損害及應對措施
    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應以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為主幫助企業開展生產,以促進疫情帶動的新產業和新發展模式助力經濟恢復,以扶持中小企業應對危機並實現發展變革、增強經濟活力,並以地方政府治理的系統性改革為提振市場信心提供保障。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
  • 經濟素描 | 黃劍輝 王靜文: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金融的影響
    一旦不能得到及時救助,必然會出現企業倒閉潮,進而可能會引發失業潮,因此,政策必須對民企進行及時救助,並加大穩就業力度。中長期來看,疫情恐慌情緒緩解之後,債市將回歸基本面等因素。  政策建議  建議按照「政策託底,短長結合,共克時艱,化危為機」的思路,有效、有力地應對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