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大經濟學院教授蘇劍 |
應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穩就業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強 |
截至3月14日,新冠疫情已經波及142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超14.2萬例,導致5300多人死亡。各國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還要顧及維持經濟的運行。
此次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造成了什麼影響?我國未來該如何應對疫情在全球蔓延帶來的經濟挑戰?3月14日,北大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就此接受了《中國科學報》採訪。
《中國科學報》:有觀點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我國GDP可能已經「損失」了近20萬億元。對此,您怎麼看?
蘇劍:說損失20萬億元有些誇張了。去年一季度全季的GDP大概是22萬億元左右,怎麼可能損失掉90%呢?
今年1月1日到23日全國經濟還是正常的,23日開始才有所影響,而這時已經進入春節假期。2月份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但生產活動也沒有完全停止。3月份各地陸續開工,逐步恢復正常,跟去年同期比,應該能恢復60%以上。折下來,整個一季度最多損失6萬億元。當然,損失6萬億的GDP也是很大的。
《中國科學報》:與2003年SARS時期相比,您認為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有什麼不同?區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蘇劍:當前,疫情對生產、生活影響的表現與2003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有相似之處,但現在的經濟形勢和國際形勢跟2003年大不相同。
第一,經濟發展階段不同。2003年中國人均GDP不到1300美元,剛剛從低收入國家升級到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而現在,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2003年由於經濟相對比較落後,投資機會很多。現在,好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
第二,產業結構不同。2003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佔比較大,第三產業相對較弱。現在第三產業佔比較大。
第三,國際環境不同。2003年,中國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加工廠,工業產品銷往各大發達國家,即便加大投資,產量增加後的產品國內消費不了,國際買家也是樂得消費的。但當前,中國與主要的發達國家已經由互補關係發展為競爭的關係。
第四,債務環境不同。很擔心疫情過後想要加大投資力度,也不見得有充足的資金來源。
第五,疫情不完全相同。相對於非典疫情,此次新冠疫情傳播速度快,導致全國大部分城市均處於隔離狀態,這也制約了1季度的經濟運行。
《中國科學報》:這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尤其大。對於這些遭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蘇劍:這次疫情暴露了我國中小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槓桿率過高,過度依賴現金流,一旦現金流斷裂,企業馬上陷入困境。
以後中小企業應該注意多保留一些風險控制資金,保持充分的流動性,同時企業應該有更為廣闊的視野,時刻注意各種突發事件。中小企業可以找一些諮詢公司做經濟顧問。
《中國科學報》:1至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漲5.3%。很多老百姓擔心價格未來向下剛性,您怎麼看?目前看,對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有影響嗎?
蘇劍:今年的通貨膨脹問題不確定性較強,很難預判。
「穩增長、調結構」的逆周期調控政策將釋放一定的流動性,會推動價格增速的上漲。通貨膨脹對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影響不確定。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這次疫情是否會使國際供應鏈產生一些變化?
蘇劍:疫情過後,全球產業鏈肯定會有所調整,對於所有國家來說,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產品不能完全靠進口。比如藥品、醫療用具、糧食,以及相關的產業鏈各國都會有所保留,對中國的產業鏈的依賴會減小。
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總體依賴度未必會下降。疫情全球大流行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和進口,二者的增速可能都會下降,引發需求和供給雙萎縮。
《中國科學報》:連日來,美股不斷下跌。在歐洲和亞洲,很多國家均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下滑。您認為此次疫情會對世界經濟復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蘇劍: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的確很大,但最終會有多大還很難說,因為我們無法判斷別的國家會怎麼應對及應對的效果。
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會大幅度下滑是肯定的,但是否下滑到1%,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科學報》: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您還有何建議?
蘇劍:如果說還有別的政策需要加強的話,就是穩就業和惠民生的政策了。疫情屬於意外事件,各級財政已經臨時緊急撥款千億元來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樣的疫情期間和之後一段時期,民生問題是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因為它關係到一些經濟困難家庭的正常生活,同時也關係到收入分配問題。
只要經濟和社會恢復正常,就業就不是問題。所以穩就業的關鍵是疫情防控。疫情結束越早,就業形勢好轉就越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