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為何如此痛恨自己的兒媳婦?真是因為兒媳婦的一句話嗎

2020-12-24 清朝那些人

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清同治十一年,17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大婚時刻,但在選擇皇后人選的問題上,兩宮皇太后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慈安太后建議同治皇帝選擇自己的姑表外甥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則看中了出身高貴、外貌俏麗、賢明聰慧的富察氏。

同治皇帝雖為慈禧太后親生,但因慈禧太后性格強勢、專橫跋扈,母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而慈安太后雖為同治皇帝嫡母,卻將其視為己出,關懷備至,從而贏得了同治皇帝的絕對尊重和言聽計從。再加上富察氏雖然姿色出眾,但舉止輕浮、心胸狹窄,並不被同治皇帝所喜。而阿魯特氏「年稍雅於鳳女,貌亦較遜,而雍容端雅,望而知為有德量者」

於是,同治皇帝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則被冊封為慧妃。

按說,慈禧太后雖然在「選後」問題上落敗,但同治皇帝畢竟是其親生子,皇后自然也是自己正兒八經的兒媳婦,理應好好疼愛,格外恩寵。可知阿魯特氏入宮,慈禧太后便開始對其百般刁難。

我們以三個具體事例,用以說明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后的「刁難」

1、《滿清外史》有載:

孝欽謂載淳曰:「慧妃賢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禮節。皇帝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載淳大不懌,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

清朝時期,建議皇帝對後宮妃嬪「雨露均沾、皇恩遍施」的皇太后很常見,建議皇帝格外維護皇后後宮地位的皇太后也屬正常,唯獨勸皇帝遠離皇后,親近妃嬪的皇太后,只有慈禧太后一人而已。

喜歡得不讓寵,不喜歡的往身邊推,同治皇帝索性放棄整個後宮,獨宿乾清宮並從此開啟了「暗自出宮,留戀於酒肆暗坊」的荒唐生活,甚至因此身染諱疾,「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賢而死」

2、《清代野記》有載:

後美而端重,見人不甚有笑容,穆宗亦雅重之,每欲親近,後見上則微笑以迎,慈禧即加以狐媚惑主之罪。

帝後關係融洽,乃係天下之福,系天下臣民最為樂於見到的狀態。身為皇太后,見皇帝和皇后之間感情深厚,理應欣慰,可慈禧太后卻以「狐媚惑主」為由,屢屢訓斥同治皇后。同治皇后的後宮狀態,可見一斑。

3、同治皇帝駕崩僅兩月以後,阿魯特氏便迅速崩逝,清朝官方文獻雖然給出了「痛於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沈痾」的崩逝原因說明,但時人乃至後世卻一致認定是慈禧太后毒殺了阿魯特氏。

這種傳聞之所以迅速出現,就是慈禧太后素日對阿魯特氏的百般刁難、苛責訓斥所致。

除此之外,在諸多時人筆記和野史文獻的記載中,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的態度永遠都是「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益憤怒,欲令其速死」的極端描述。由此可見,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不僅僅是厭煩,而是發自內心的憎恨。

只是,慈禧太后為何如此容不下這位「氣度端凝,不苟言笑,始終敬禮之」、「無失德,事事按禮,知不欲帝近己,則亦遠帝」的兒媳婦呢?

1、觸及慈禧太后底線的一句話

對於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后之間的緊張關係,後世多認為是同治皇后無意間的一句話引起。《清代野史》有載:

左右有勸後暱慈禧者,否則恐有不利。後曰:「敬則可,暱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

阿魯特氏雖然貴為皇后,也被皇帝專寵,但此時的掌權者乃係慈禧太后。眼見阿魯特氏被慈禧太后欺負成了這般模樣,其身邊的近侍宮女便勸其討好、親近自己的婆婆,以保證自己的後宮地位,防止不利局面的出現。

可阿魯特氏畢竟出身科舉世家,而且門風剛烈,骨子裡就是一個循規蹈矩、嚴格遵從大清祖制的執拗人。巴結討好、刻意逢迎,阿魯特氏幹不出來;而且阿魯特氏認為自己是經大清門光明正大抬進來的中宮皇后,不是誰能輕易撼動的,所以才有了其「敬則可,暱則不可」的倔強。

只不過,或許連阿魯特氏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對「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的強調,觸及了慈禧太后的底線。

慈禧太后雖然高高在上,實際掌握晚清軍政大權,但其畢竟出身前朝妃嬪,沒資格經由皇后獨享的「大清門」入宮。於是,「大清門」便成了慈禧太后心中永遠的遺憾,甚至是對自己出身側室的侮辱。阿魯特氏對「大清門」的強調,無疑讓慈禧太后感覺到了諷刺。

阿魯特氏的特殊背景影響

縱觀有清一朝,經由「大清門」抬入皇宮的皇后,僅有三位而已;而且,慈禧太后雖然出身妃嬪,但其畢竟成為了晚清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所謂的「大清門皇后」也得乖乖地給自己下跪、請安、行禮。所以,即使「大清門」真能刺痛慈禧太后,也絕對不會達到「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的程度。

而且,在阿魯特氏剛剛入宮,尚未強調「大清門」之前,阿魯特氏就已經成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真正讓慈禧太后痛恨阿魯特氏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而和其特殊的家族背景有著直接聯繫。

阿魯特氏,出身蒙古正藍旗,其父阿魯特·崇綺,乃係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狀元。但影響阿魯特氏宮中生活的原因並不在於此,而在於其生母愛新覺羅氏。

阿魯特氏的生母,乃係鄭親王端華之女,鹹豐朝重臣肅順的侄女。也就是說,讓慈禧太后恨之入骨並下令誅殺的顧命大臣肅順,是阿魯特氏的叔外公;和慈禧太后勢同水火,被賜自盡的顧命大臣端華,是阿魯特氏的親外公。

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慈禧太后和仇人的後代見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更何況這個仇人的後代還成了自己的兒媳婦,成為了經由「大清門」抬進來的正統皇后。

後記

雖然有著較為充分理由讓原本就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會對阿魯特氏這個正兒八經的兒媳婦百般刁難,但這也直接導致了同治皇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以致身死」的嚴重影響;導致了同治皇帝以後,無嗣承繼皇權,甚至直接點燃了大清滅亡的導火索。

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的恨,雖然並非無緣無故,但這代價實在太大!

參考文獻:《滿清外史》、《清代野記》、《清實錄·穆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相關焦點

  • 慈禧太后為什麼如此關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
    而當年的十月初九,畢秀姑的老公葛品連突然因病去世,在停屍一晚後,發現葛品連的屍體出現口鼻流血的情況,有人就懷疑葛品連是不是中毒而死,才出現口鼻出血的狀況,而葛品連的母親葛喻氏,本來就聽聞兒媳婦與楊乃武的傳言,就懷疑是兒媳婦畢秀姑與楊乃武勾結謀害了自己的兒子。這個葛喻氏平時就非常潑辣兇悍,立即跑到縣衙喊冤,說兒媳婦勾搭姦夫謀害了他兒子葛品連。
  • 是因為慈禧太后對榮祿的真情實意
    慈禧太后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不是因為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不是溥儀的親祖母,溥儀的親祖母是醇親王的側福晉劉佳氏。那是不是慈禧太后和妹夫醇親王關係好,才立了妹夫的後代才皇帝呢?不是,更不是因為醇親王的緣故。
  • 三招教您收服兒媳婦,從此乖乖聽您的話!
    雖然大清朝早已滅亡,但做婆婆的人總有點想當「太后」的心理。只因兒子從小到大都聽自己的話,現在娶了個「附庸」回家,自然自己想繼續做主。但兒媳婦們可沒那麼好說話,人家活了二三十年才第一次見到您,連爸媽都視為小公主,又怎麼會來捧一個陌生人的「臭腳」呢?
  • 女兒皇阿瑪最喜歡小燕子,為何兒媳婦他卻更青睞知畫?原因很現實
    還珠格格中,做女兒的時候,小燕子一直是皇阿瑪最寵愛的格格,然而做了兒媳婦,她卻成了皇阿瑪口中最不爭氣的孩子!同樣是小燕子,為何皇阿瑪的態度卻如此天差地別呢?
  • 結束清朝,慈禧的另一個「傀儡」,你不知道的她
    說到大清滅亡,大家一下就可以聯想到慈禧太后,可實際上,真正結束大清生命的卻並不是她,而是她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也就是隆裕太后,小名為喜子。這位喜子在他們家姐妹中排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不過慈禧太后可是在喜子很小的時候就放話說:「喜子是不可以嫁給其他人的。」
  • 研究生畢業的兒媳婦,連自己的親爸都不心疼,婆婆感嘆:書白讀了
    鄰居李阿姨的兒子前幾年結婚了,兒媳婦學歷高(研究生畢業),又漂亮,工作也好,和兒子都在一所中學教書。李阿姨別提多滿意了。李阿姨的兒子在外地工作,所以結婚後婆媳一直相處也很和睦,因為平時也不怎麼見面,只在過年過節才見上一面。後來,兒媳婦生孩子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家人別提多高興了。
  • 《機智的醫生生活》:兒媳婦也是別人家寶貴的女兒
    也許是最後一句話擊到了她的痛點。只見兒媳婦小心翼翼地對翼俊醫生說:「醫生,我不願意捐。到時候請一定說我不合適」,說罷低頭痛哭。當鏡頭切到她那稚嫩天真無邪的孩子那裡時,我們恍然大悟。是的,孩子還這麼小,活體肝移植這麼大的手術,如果有個萬一,孩子就會成為無依的孤兒。
  • 慈禧太后:權傾天下,卻是一個可憐的母親
    該書寫道:「慈禧及為太后,每見其母,輒曰:『母向言女為賠奩物,今竟何如?』母甚怒,而不敢言。故事,太后母人官必行大禮,多不敢受者,否亦必側身避之。慈禧獨端坐受焉,母恨之。母喜淡素惡花。每入宮,慈禧輒為簪於頭,頭上花嘗滿。母大恚,後遂不入」。 一個不尊敬自己母親的人,最終獲得個跟自己母親一樣的下場。
  • 曾經的兒媳婦,你在哪?
    家住南京玄武區營苑西村的王師傅和老伴祁女士最近幾年一直在尋找離家多年的兒媳婦,說是要把他們倆目前居住的一套房產的部分產權處理給她,這在外人看來,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兒媳婦似乎不領情,就是不肯露面。王師傅和老伴祁女士今年都已經七十多歲,目前他們所居住的這套房子,有40多平方米。
  • 詩麗吉把皇冠當寶貝,對兒媳婦只借不送,西拉米想摸都摸不到!
    對於泰國王室來說,項鍊、戒指、耳墜之類的珠寶不計其數,最有價值的還是皇冠,但是幾乎都在詩麗吉王太后那裡收藏著,至今捨不得分享給她的兒媳婦。詩麗吉王太后無疑是一個幸福的女人,蒲美蓬國王為了討妻子歡心,將先王留下來的珠寶悉數送給了詩麗吉,有的被改成了腰封,有的被鑲嵌上了皇冠,可以說,詩麗吉是擁有首飾最多的一位王室女性。
  •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在許多電影、戲劇和電視劇裡(比如走向共和),大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光緒皇帝每次見到慈禧太后,就立即下跪請安,並以「親爸爸」稱呼她。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 58歲老人在小區崩潰大哭:飯我做,孫子我帶,兒媳婦卻要趕我走
    其實,有這種自私思維的老人,內心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是為他好,如果他覺得不好,我也不會接受,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給他們做了這麼多,卻換不來兒媳婦的心,就連兒子的心都沒換來。我兒子根本就看不到我為他們付出,他還向著他媳婦兒,他的心都在他媳婦兒那裡,真是有了媳婦忘了娘!」
  • 慈禧太后真實長相,年輕時漂亮,晚年慈禧不怒自威
    慈禧太后,是清朝最後一個實權最高領袖,她的死亡,基本宣告了清朝結束,而她治下的近半個世紀清朝,也褒貶不一,有人說如果她在1898年死了,那就名聲會很好。因為時代的發展,在慈禧晚年時候,照相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慈禧留下了不少照片,故宮保存的有數百張。
  • 慈禧太后為懲治偷賣自己字畫的胞弟桂祥,使出了一個怪招,桂祥被治...
    有人說慈禧太后一輩子沒有幹過一件好事,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慈禧太后至少幹過2.5件好事。第一件好事是什麼?其實你想錯了,慈禧之所以要為之翻案,背後藏著兩個更深層次的目的,一:是打擊東宮慈安太后,因為江浙之地的官員,支持的是慈安。第二:湘軍力量之強,已經隱隱地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隨著涉及此案的100多位官員的頂子被拿掉,湘軍力量備受打擊,此案的結果,不僅打擊了東宮太后和湘軍,更是對那些不向自己靠攏的官員們敲響了警鐘——站錯了隊伍,後果是很可怕的!
  • 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怎麼度過一天的?
    說到晚清,不得不提的人物,一定有慈禧的一席之地。她雖是女子,卻能執政多年,這得力於她自己本身的實力。慈禧年少時便工於書法,對政治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她為人心思玲瓏,嫁給鹹豐帝後很是討他歡心,鹹豐帝也很信任慈禧,批閱奏章從不避諱,有時還與她一同探討,使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
  • 婆婆最愛說幾句話,扎痛了兒媳婦心
    一句話說得小姚淚水漣漣。確實,沒有人會因為生孩子而「疼死」,但對很多新手媽媽來說,生產帶來的疼痛可能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恐慌和無措。這種情況下,如果婆婆用很輕蔑的態度對待兒媳婦的付出,確實有點傷人心呢!
  • 「要不是生了一場重病,我都不知道兒媳婦會這麼狠心」
    那麼,婆婆真有別人說的那麼壞嗎? 排除那些真正壞透了的婆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婆婆其實都很可愛。 說什麼,醫院人多病菌也多,在醫院待久了自己說不定就染上病了,到時候再傳染給孩子,哭都來不及。 阿姨說,兒子兒媳婦忙是真的忙,可更多的,卻是冷漠和無情。她怪兒子自私懦弱,也怪兒媳婦狠心翻臉不認人。
  • 民間故事:被拐跑的兒媳婦
    胡老爺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了親,兩個兒媳婦對他很孝順。胡老爺和兩個兒子一起住在一所大宅院裡,兩個兒子都是木匠,經常一起出門幹活,兩個兒媳婦便整天在一起做伴,兩人的感情很不錯。於是,兩人便共同去挽留她,婦人聽了甚是感激,直言自己遇到了兩個心善的「女菩薩」。吃過晚飯後,大兒媳將婦人安排到一個空房間就寢。不一會兒,胡老爺哼著小曲回來了,看來這次他又贏錢了。大兒媳安排好那位婦人,又回到了二兒媳的房間,她笑著問二兒媳:「弟妹,你看這婦人長得怎麼樣?」
  • 宦官李蓮英全彩照片曝光,滿臉麻子的他,為何會贏得慈禧太后喜歡
    李蓮英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宦官,提到他就會想起慈禧太后,可以說他成為了慈禧太后的代言人了。那麼你知道李蓮英到底什麼樣子嗎?經過還原他本人的照片,用現代技術上了顏色後發現,原來他是一個一臉膿包的人,就這樣天天在慈禧太后面前,都沒有對他的長相感到厭惡嗎?其實原因很簡單,是李蓮英處處小心謹慎,有很強的心機。
  • 家裡有這3種婆婆,兒媳婦滿身委屈,不鬧離婚才怪
    02什麼都護著自己兒子的婆婆生活中夫妻之間磕磕絆絆是常有之事。但是在夫妻兩人吵架的過程中,婆婆偏偏不勸,反而幫助自己的兒子一起責備兒媳婦。一旦夫妻兩人吵架,婆婆總是插一腳。總是認為是兒媳婦的錯,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兒子的同時還數落兒媳婦不賢惠,不懂得體諒丈夫。總覺得自己家的兒子是親生的,別人家再來做兒媳婦的女兒都是別人家的。因此兒媳婦在長期的委屈當中,只能向外尋求安慰,總覺得在家裡面待著是個外人,那麼這種情況下很容易使得夫妻兩口子關係越離越遠,最終走到離婚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