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清同治十一年,17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大婚時刻,但在選擇皇后人選的問題上,兩宮皇太后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慈安太后建議同治皇帝選擇自己的姑表外甥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則看中了出身高貴、外貌俏麗、賢明聰慧的富察氏。
同治皇帝雖為慈禧太后親生,但因慈禧太后性格強勢、專橫跋扈,母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而慈安太后雖為同治皇帝嫡母,卻將其視為己出,關懷備至,從而贏得了同治皇帝的絕對尊重和言聽計從。再加上富察氏雖然姿色出眾,但舉止輕浮、心胸狹窄,並不被同治皇帝所喜。而阿魯特氏「年稍雅於鳳女,貌亦較遜,而雍容端雅,望而知為有德量者」。
於是,同治皇帝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則被冊封為慧妃。
按說,慈禧太后雖然在「選後」問題上落敗,但同治皇帝畢竟是其親生子,皇后自然也是自己正兒八經的兒媳婦,理應好好疼愛,格外恩寵。可知阿魯特氏入宮,慈禧太后便開始對其百般刁難。
我們以三個具體事例,用以說明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后的「刁難」:
1、《滿清外史》有載:
孝欽謂載淳曰:「慧妃賢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禮節。皇帝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載淳大不懌,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
清朝時期,建議皇帝對後宮妃嬪「雨露均沾、皇恩遍施」的皇太后很常見,建議皇帝格外維護皇后後宮地位的皇太后也屬正常,唯獨勸皇帝遠離皇后,親近妃嬪的皇太后,只有慈禧太后一人而已。
喜歡得不讓寵,不喜歡的往身邊推,同治皇帝索性放棄整個後宮,獨宿乾清宮並從此開啟了「暗自出宮,留戀於酒肆暗坊」的荒唐生活,甚至因此身染諱疾,「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賢而死」。
2、《清代野記》有載:
後美而端重,見人不甚有笑容,穆宗亦雅重之,每欲親近,後見上則微笑以迎,慈禧即加以狐媚惑主之罪。
帝後關係融洽,乃係天下之福,系天下臣民最為樂於見到的狀態。身為皇太后,見皇帝和皇后之間感情深厚,理應欣慰,可慈禧太后卻以「狐媚惑主」為由,屢屢訓斥同治皇后。同治皇后的後宮狀態,可見一斑。
3、同治皇帝駕崩僅兩月以後,阿魯特氏便迅速崩逝,清朝官方文獻雖然給出了「痛於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沈痾」的崩逝原因說明,但時人乃至後世卻一致認定是慈禧太后毒殺了阿魯特氏。
這種傳聞之所以迅速出現,就是慈禧太后素日對阿魯特氏的百般刁難、苛責訓斥所致。
除此之外,在諸多時人筆記和野史文獻的記載中,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的態度永遠都是「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益憤怒,欲令其速死」的極端描述。由此可見,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不僅僅是厭煩,而是發自內心的憎恨。
只是,慈禧太后為何如此容不下這位「氣度端凝,不苟言笑,始終敬禮之」、「無失德,事事按禮,知不欲帝近己,則亦遠帝」的兒媳婦呢?
1、觸及慈禧太后底線的一句話
對於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后之間的緊張關係,後世多認為是同治皇后無意間的一句話引起。《清代野史》有載:
左右有勸後暱慈禧者,否則恐有不利。後曰:「敬則可,暱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
阿魯特氏雖然貴為皇后,也被皇帝專寵,但此時的掌權者乃係慈禧太后。眼見阿魯特氏被慈禧太后欺負成了這般模樣,其身邊的近侍宮女便勸其討好、親近自己的婆婆,以保證自己的後宮地位,防止不利局面的出現。
可阿魯特氏畢竟出身科舉世家,而且門風剛烈,骨子裡就是一個循規蹈矩、嚴格遵從大清祖制的執拗人。巴結討好、刻意逢迎,阿魯特氏幹不出來;而且阿魯特氏認為自己是經大清門光明正大抬進來的中宮皇后,不是誰能輕易撼動的,所以才有了其「敬則可,暱則不可」的倔強。
只不過,或許連阿魯特氏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對「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的強調,觸及了慈禧太后的底線。
慈禧太后雖然高高在上,實際掌握晚清軍政大權,但其畢竟出身前朝妃嬪,沒資格經由皇后獨享的「大清門」入宮。於是,「大清門」便成了慈禧太后心中永遠的遺憾,甚至是對自己出身側室的侮辱。阿魯特氏對「大清門」的強調,無疑讓慈禧太后感覺到了諷刺。
阿魯特氏的特殊背景影響
縱觀有清一朝,經由「大清門」抬入皇宮的皇后,僅有三位而已;而且,慈禧太后雖然出身妃嬪,但其畢竟成為了晚清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所謂的「大清門皇后」也得乖乖地給自己下跪、請安、行禮。所以,即使「大清門」真能刺痛慈禧太后,也絕對不會達到「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的程度。
而且,在阿魯特氏剛剛入宮,尚未強調「大清門」之前,阿魯特氏就已經成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真正讓慈禧太后痛恨阿魯特氏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而和其特殊的家族背景有著直接聯繫。
阿魯特氏,出身蒙古正藍旗,其父阿魯特·崇綺,乃係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狀元。但影響阿魯特氏宮中生活的原因並不在於此,而在於其生母愛新覺羅氏。
阿魯特氏的生母,乃係鄭親王端華之女,鹹豐朝重臣肅順的侄女。也就是說,讓慈禧太后恨之入骨並下令誅殺的顧命大臣肅順,是阿魯特氏的叔外公;和慈禧太后勢同水火,被賜自盡的顧命大臣端華,是阿魯特氏的親外公。
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慈禧太后和仇人的後代見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更何況這個仇人的後代還成了自己的兒媳婦,成為了經由「大清門」抬進來的正統皇后。
後記
雖然有著較為充分理由讓原本就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會對阿魯特氏這個正兒八經的兒媳婦百般刁難,但這也直接導致了同治皇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以致身死」的嚴重影響;導致了同治皇帝以後,無嗣承繼皇權,甚至直接點燃了大清滅亡的導火索。
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的恨,雖然並非無緣無故,但這代價實在太大!
參考文獻:《滿清外史》、《清代野記》、《清實錄·穆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