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糖是否會讓孩子患上多動症

2020-12-22 騰訊網

編輯

當孩子們沉溺於含糖的食物時,他們就會變得兇猛,從每一個可用的表面上跳出來。正如大多數父母所能證明的那樣,這是一個事實。在這一特點中,我們要問的是,這些常識是否經得起科學的審視。

你在一個聚會上,大約有20個孩子,年齡在3-6歲。噪音震耳欲聾,糖果碗是空的。歡樂的尖叫充滿了空氣,因為父母驚嘆於他們的子女的糖引起的瘋人院。

但是科學是怎麼說的呢?糖會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嗎?也許令人驚訝的是,數據顯示「可能不會」。

這將是一個驚喜,誰參加了一個兒童聚會,那裡有甜食,所以讓我們深入研究證據,或缺乏證據。

糖是否影響兒童行為的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隨後出現了一系列研究。1995年,JAMA發表了一項元分析,對16篇科學論文的23項實驗結果進行了梳理。

作者只包括了使用安慰劑並被蒙蔽的研究,這意味著參與研究的孩子、家長和教師不知道誰接受了糖,誰得到了安慰劑。

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後,作者得出結論:「這一元分析迄今所報導的研究發現,糖(主要是蔗糖)並不影響兒童的行為或認知表現。」

然而,提交人指出,他們無法消除「小影響」的可能性。與以往一樣,他們解釋說,需要更多的大規模研究。

另一種可能性是,某一小部分兒童可能對糖有不同的反應。不過,總的來說,科學家們證明,這種影響肯定不會像許多家長所報告的那樣大。

一些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對糖特別敏感。為了檢驗這種情況是否可能,一組研究人員比較兩組兒童:

25名3至5歲「正常」兒童

23名6至10歲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形容他們對糖很敏感

每個家庭依次進行三次實驗飲食,每一次為期3周。這些飲食是:

蔗糖含量高,不含人工甜味劑

蔗糖低,但以阿斯巴甜為甜味劑

蔗糖含量低,但以糖精(安慰劑)作為甜味劑。

正如作者所解釋的,這項研究包括阿斯巴甜,因為它也被認為是「兒童多動症和其他行為問題的一個可能原因」。

這三種飲食都不含人工食品色素、添加劑和防腐劑。每周,科學家們都會評估孩子們的行為和認知能力。經分析,作者得出結論:

「對於被描述為對糖敏感的兒童來說,這三種飲食在39個行為和認知變量中沒有顯著性差異。對於學齡前兒童,31項指標中只有4項在三種飲食中有顯著性差異,在觀察到的差異中沒有一致的模式。「

2017年,一項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食品科學與營養雜誌。研究人員調查了攝入糖對287名8-12歲兒童睡眠和行為的影響。

科學家們從食物頻率問卷和人口學、睡眠和行為問卷中收集了信息。令人驚訝的是,81%的兒童比推薦的每日糖攝入量多。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總糖攝入量與行為或睡眠問題無關,也不影響這些變量之間的關係。」

綜上所述,似乎很明顯,如果糖確實會影響多動症,這種影響並不大,也不會延伸到大多數兒童身上。

在這一點上,一些讀者可能會問:「如果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糖會引起兒童的多動症,為什麼它會引起兒童的多動症呢?我的孩子們?「遺憾的是,有些指責可能落在父母的期望上。

一項強調這一點的研究出現在異常兒童心理學雜誌1994年。研究人員招募了35名5-7歲的男孩,他們的母親稱他們的行為「對糖敏感」。

孩子們被分成兩組。他們都服用了安慰劑,即阿斯巴甜。一半的母親被告知她們的孩子每人服用了安慰劑,其他的則被告知他們的孩子每人都吃了一大劑量的糖。

科學家們拍攝了母親和兒子互動的過程,並被問到了有關互動的問題。作者解釋了他們所看到的:

「處於糖分期望狀態的母親認為她們的孩子更活躍。行為觀察顯示,這些母親通過保持身體上的親密關係來進行更多的控制,並且表現出比控制母親更多的批評、觀察和與兒子交談的趨勢。「

此外,媒體也參與了這一神話的延續。從動畫片到電影,「糖熱」一詞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說法。

另一個因素是孩子攝入過量糖的環境。經典的場景是一間滿屋子的孩子參加生日聚會。在這種環境下,不管吃了什麼糖果,他們都很開心,也很容易激動。

同樣地,如果糖果是一種特殊的獎勵,那麼得到美味的獎勵這一簡單的事實可能就足以引發高辛烷值活動的劇烈爆發。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們對糖的健康影響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即使是今天研究致力於了解這種甜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的作用的全部細節。

1947年,塞隆·G·倫道夫博士發表了紙討論食物過敏在兒童疲勞、易怒和行為問題中的作用。在其他因素中,他把對玉米糖或玉米糖漿的敏感性描述為導致兒童「緊張疲勞綜合症」的原因,其症狀包括疲倦和易怒。

在20世紀70年代,糖被歸咎於反應性或功能性低血糖--換句話說,飯後血糖下降--這可能導致焦慮、困惑和易怒等症狀。

這兩個突出的理論支撐了人們的信念,即兒童的行為受到糖的負面影響:要麼是過敏反應,要麼是對低血糖的反應。然而,這兩種理論現在都沒有數據支持。

另一個理論上的解釋是,含糖的零食會導致血糖短暫上升,這種效應被稱為高血糖。但是,症狀高血糖包括口渴、尿頻、疲勞、易怒和噁心。它們不包括多動症。

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們對糖類多動症理論產生了新的興趣。許多研究似乎表明,最活躍的兒童攝入更多的糖。

然而,這些研究是橫斷面的,這意味著他們在某一時間點對一群兒童進行了研究。正如上述元分析的作者所解釋的那樣,從這些發現中,不可能知道糖是導致多動症還是多動症導致糖攝入量增加。

正在進行的研究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過度活動和糖類的研究一直落後,大多數專家認為這一案例已經結案。然而,在一個領域,研究仍在繼續。

對於絕大多數兒童來說,糖不會導致多動症,但對一組青少年來說,仍然沒有定論: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兒童。

科學家從兩個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一些研究詢問高糖飲食是否會增加患多動症的風險,而另一些研究則研究糖是否會加重患有多動症的兒童的多動症症狀。

從第一個研究營,學習2011年出版,跟蹤107個五年級學生,發現「沒有顯著的關聯[…]。」從零食中攝入的簡單糖總量與多動症的發展之間存在差異。「

為了尋找長期的影響,系統的回顧和元分析發表在情感障礙雜誌在2019年評估了「飲食模式與多動症之間的關聯的證據」。作者的結論是,「高含精製糖和飽和脂肪的飲食會增加患ADHD的風險」,而水果和蔬菜中大量攝入的飲食是保護性的。

然而,他們承認,證據一般是薄弱的。例如,在發現飲食和多動症之間的關係的14項研究中,有10項採用橫斷面或病例對照設計,兩者都是觀察性的,可能存在方法論問題。

橫斷面研究不能區分第一,原因或結果,因為他們決定了兩者的流行在同一時間點。

病例對照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因為他們回顧潛在的原因,或風險因素,在確定誰有健康問題的問題。研究人員隨後探討了類似人群中沒有健康問題的危險因素的發生情況。

然而,關於潛在原因的信息可能會受到記憶偏見的影響--例如,患有多動症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報告他們吃了含糖的飲食,因為這是預料中的關聯。

元分析的作者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觀點:證據多動症患者更有可能暴飲暴食比沒有暴飲暴食的人。這可能意味著,大腦中激活獎勵網絡的食物的增加,如含糖零食,可能是多動症的結果,而不是增加多動症風險的一個因素。

一個重要的結論

糖似乎不會引起絕大多數兒童的多動症。在未來,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研究可能會發現影響很小,但目前的證據表明,這種聯繫是一個神話。

然而,這並不否認高含糖量飲食的事實。增加風險糖尿病,體重增加,蛀牙和心臟病。監測兒童和我們自己的糖攝入量對於保持健康仍然很重要。

相關焦點

  • 孩子小動作多是多動症?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經過了解發現有許多家長分不清孩子多動症還好動,常常把這兩個混淆到一塊,這正是因為有些家長對兒童多動症沒有足夠的了解。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齡孩子有注意力缺失問題。多動症發病率也在逐年提高,跟之前相比,為什麼多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 每50個孩子裡就有3個是多動症!孩子的這些表現,再不重視就晚了
    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會不會是多動症? 孩子一寫作業,不是吃東西就是上廁所,1個小時下來連20個字都寫不出來,我真的懷疑ta是不是有多動症? 每每看到家長們擔憂又不知所措的樣子,六顆星就忍不住想說,多動症的孩子確實好動,但孩子好動≠有多動症。
  • 孩子坐不住?是調皮還是多動症,看看醫生怎麼說!
    ,家長們先別著急,有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動作多就覺得是多動症了,其實多動症的症狀表現不僅僅是動作多而已。我們可以通過注意力不集中和有多動行為來判斷,孩子一般出現多動症的時候會注意力很難集中,他們在學習或者進行一些活動的時候很難注意力集中精神,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出來沒有仔細聽別人說話;有多動症的孩子,就經常會有不停的動作,而且在安靜的時候也無法控制自己,甚至經常會打斷別人或者是幹擾別人工作,對其造成影響
  • 什麼是小兒多動症?如何區分小兒多動症和小兒頑皮?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幼兒園大班中總會有一二個孩子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他們活動過多,不聽老師勸告,整天漫無目的東走西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到了小學後,表現更為突出,靜不下心來聽課,不肯好好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不停,愛招惹是非。
  • 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風險
    但據研究人員稱,這些古老的夫妻關係為當今世界的死亡奠定了可怕的基礎。科學家稱,尼安德特人傳給現代人類的一段DNA,使感染Covid-19的風險增加了兩倍。這種基因稟賦是5萬多年前的遺產,如今約有16%的歐洲人和一半的南亞人攜帶這種基因。
  • 孩子崩潰時,你還在用糖來安撫?
    張遇升博士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甜食本身除了糖分之外,沒有太多的營養物質,屬於空熱量,吃太多了會影響孩子攝入其他更有營養的食物。這個很好理解,第二個原因是大腦對糖是有偏好的,這個是在長期的食物匱乏歷史中進化來的,大腦就是長成了想要糖的脾氣。
  • 為了告訴孩子糖的危害, 這位父親連續60天每天吃40勺糖
    那一年,美國總統患上了心臟病,醫學界對此非常關注,當時有2個較為強勢的理論。  一方認為脂肪是心臟病的誘因,另一方則認為糖才是問題所在,雙方就這個話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的肉都長在了腰上,也就是所謂的內臟脂肪。  健康師告訴他,攝入果糖會使脂肪堆積在肚子上,這會使人患上許多代謝性疾病。
  • 「人工胰島」是否可行?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獲成功
    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次獲得了成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出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 孩子太活潑,家長分不清頑皮還是多動症,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平常生活有些孩子很活躍,好動坐不住。實際上,他們患有多動症。許多父母仍然不知道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活躍,伶俐,是孩子聰明伶俐的表現,其實孩子可能患有多動症。什麼是多動症?兒童多動症是常見的行為障礙,在醫學上又稱為在醫學上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一般表現為不能與正常年齡的兒童一樣注意力不能集中,好動,容易衝動,有學習障礙,男孩發病率要比女孩高。
  • 臉盲也會遺傳?醫學研究發現臉盲會導致基因突變,遺傳率達50%
    即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患有臉盲症,即使是輕微的症狀,都會將這種疾病傳給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臉盲症會導致我們的基因發生突變,所以已經變異的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論文指出,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臉盲症,那麼孩子遺傳的機率就是50%。通過調查發現,只要是臉盲症患者,那麼在他的家族當中必然會有患有臉盲症的家人。由此看來,臉盲不僅會對下一代產生影響,也會對後續遺傳產生深遠影響。
  • 孩子多動、狂躁、有攻擊性行為,快少吃這些食物
    它可能傷害孩子肝臟,讓孩子早早就患上痛風,讓孩子對糖上癮,讓孩子挑食。白砂糖裡面有一半果糖,一半葡萄糖,果糖甜度高,更容易上癮。現在的孩子吃糖越來越多。其實吃米飯還好,裡面澱粉,只會轉化為葡萄糖。但是,白砂糖,還有含糖飲料中的果葡糖漿,有果糖,真是一個萬惡之源。最近的這個研究,又發現了一個果糖的副作用,被很多人忽略。
  • 人類是否還在進化,科學家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新生兒沒有智齒
    據外媒LAD bible2020年,10月10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出生時就沒有智齒。由此引發了眾多科學家對「微進化」的深入探究。圖2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解剖學雜誌》上,人類的進化速度比過去250年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快。
  • 患上2型糖尿病,是否能治癒?會不會影響患者壽命?本文說出實情
    人患病後自然是希望病快點好,但有些疾病一旦患上就無法痊癒,例如高血壓、高血糖等。糖尿病雖說分很多種,但不管是哪一種都只能通過藥物控制血糖水平但並不能痊癒。很多人會有困擾,那我豈不是要吃藥一輩子嗎?大家可以反過來想,即使是吃藥一輩子,血糖水平也安穩一輩子,也不用擔心糖尿病的併發症出現。
  • 劍橋科學家:冷漠預示著未來患痴呆症的可能
    北京時間12月15日,發表在阿爾茲海默症協會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證明,在痴呆症狀出現之前,冷漠可以預測個體的認知能力衰退。
  • 糖、酒、煙,3大「毒品」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1顆小小的糖果,就可能讓孩子破涕為笑。 也就是說,如果不受控制,他不止會變肥胖,而且將極有可能患上脂肪肝、心臟病,甚至糖尿病等。 是的,糖「殺死」一個人的方式有太多太多了…… 含糖食物:會用哪種方式「殺人」 含糖食物,實際上不止以飲料形式存在,米麵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進入人體,也會迅速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升高血糖。
  • 孩子別養太胖!超重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患心臟病、糖尿病
    研究表明,超重可能引起智商,超重不僅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智力。肥胖是眾多疾病的誘因,如高血壓、糖尿病、某些癌症等,近年來關於肥胖的害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超重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肥胖,肥胖增加了患心臟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 恐龍也會患癌症?科學家在一塊恐龍化石中,找出腫瘤痕跡!
    恐龍也會患癌症?科學家在一塊恐龍化石中,找出腫瘤痕跡!在恐龍統治時期,稱霸了地球整整1.6億年。因一場自然災害,恐龍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後哺乳動物才迎來巔峰時期,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和演變,終於成為地球的主人。
  • Nature子刊:最新研究有望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苯並芘的一種活性成分 BPDE,會直接破壞 DNA 序列,形成加合物,進而促進致癌突變。當然,即使大家都暴露於致癌環境中,每個人患癌症的機率也是不同的。醫學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有些人群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於其它人,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些癌症患者,其子女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出一般人群。
  • 為什麼我們會對甜食上癮?如何解決糖上癮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吃糖?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渴望甜食可能是本能反應,因為葡萄糖對於我們生存起了重要作用。華盛頓大學有研究指出,新生兒對甜味比其他口味明顯有偏好,所以在我們小時候開始就已經「喜歡」上了甜味。為什麼我們會有糖癮?
  • 孩子也會患上它?一旦出現這4種症狀,父母要警惕
    孩子出生的時候2.5斤,結果過了一個月之後還是這麼重,絲毫沒有增長,媽媽很是納悶,急匆匆的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這才知道原來是糖尿病在「搗鬼」。說起糖尿病,很多會覺得這是老年人易患的病,可隨著環境和飲食的變化,糖尿病也越來越年輕化,甚至連剛出生的孩子都會患上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