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胰島」是否可行?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獲成功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由於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能否利用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造一個「人工胰島」?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次獲得了成功。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出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據介紹,研究人員在尋找胰島中成體幹細胞的過程中,在實驗小鼠身上發現了一群新的細胞類別「Procr+細胞」。實驗證明,這群「Procr+細胞」是小鼠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可以分化形成胰島的全部細胞類型。

為進一步把小鼠體內的發現轉化成為體外的應用,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Procr+胰島幹細胞與血管細胞共培養的3D培養體系,成功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胰島類器官。

在體外「復刻」的「人工胰島」,包含胰島所有的細胞類型,與真正的小鼠胰島,在功能、形態等方面都非常相似。當研究人員把這些「類器官」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體內,小鼠的血糖水平恢復,糖尿病病徵減輕。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首次鑑定了小鼠胰島中成體幹細胞的「身份」,回答了長期以來「成體胰島是否存在幹細胞」這一爭議性問題,是幹細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這項工作建立的小鼠胰島類器官培養體系,為將來能在體外獲得大量有功能的人的胰島β細胞,開拓了新的思路。

不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是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人體的胰島中是否也存在成體幹細胞?是否也能在體外培養成胰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這項研究獲得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等單位科研經費的支持。相關研究論文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

相關焦點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當前開發再生療法和探究心臟畸形的主要瓶頸是缺少人心臟生理模型。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我們通過比對人LDLR與小鼠Ldlr基因序列,找到對應人LDLR E207X點突變位於小鼠Ldlr的E208X位置,應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設計相應的gRNA系列及供體DNA,通過顯微原核注射方法,成功構建Ldlr-E208X點突變小鼠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因為該點突變引入終止密碼,導致小鼠Ldlr蛋白表達功能缺失,且該小鼠模型在高脂飲食誘導下出現明顯高膽固醇血症及動脈粥樣硬化表型。
  • 人工冬眠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日本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提供了希望的曙光。未來人工冬眠想像圖冬眠是特定物種的固有習性冬眠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見。而人類常見的實驗動物,如小鼠、家兔等,都沒有冬眠的習性,因此我們對冬眠的機理實際上知之甚少。刺激腦區可誘導恆溫動物「休眠」今年6月,日本筑波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可以誘導實驗小鼠和家兔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方法,這意味著人類也有可能實現冬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免費聽課|大牛帶你選擇合適的小鼠模型研究冠狀病毒!
    小鼠由於成本較低、易繁殖飼養、產仔數較多等優點,是研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利器。但是小鼠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物種差異,導致一些感染人的病毒無法直接感染小鼠,或雖能在小鼠體內複製,但卻難以引起感染疾病明顯的症狀。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這個缺點?如何利用冠狀病毒感染小鼠模型進行研究?
  • 鍾南山指導團隊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記者在現場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團隊合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科學家在小鼠和家兔腦中發現冬眠開關,電影中的人工冬眠還遠嗎?
    科學家在小鼠和家兔腦中發現冬眠開關,對哺乳動物可能普遍適用。我們離實現人工冬眠又近了一步。不過,層出不窮的新研究,為人工冬眠注入了現實色彩。最近一項來自日本的研究,首次在大腦中找到了一個控制冬眠的開關。通過對特定的腦區施加藥物刺激,就能自如操縱實驗小鼠進入或脫離類冬眠的低代謝狀態。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動物體內發現和利用類似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刊登在6月的《自然》雜誌。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梁凱濤圖/學校供圖3月6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 我國構建出新冠肺炎動物模型,能否加速疫苗研發?
    近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編輯,使其體內能夠產生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hACE2),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結合的受體。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我們急需一種小型動物模型用來模擬COVID-19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過程和病理特徵,而本次研究開發的動物模型無疑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一件利器。」
  • 科學家們繪製小鼠大腦的詳細3D結構圖譜
    據外媒BGR報導, 科學家們近日已經完成一個歷時三年的項目,其旨在為實驗室小鼠的大腦製作一個詳細的3D結構「圖譜」。 由此建立的模型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使用嚙齒類動物進行的治療和測試的效果。實驗室小鼠是專門為測試目的而飼養的,它們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藥物效果的動物,從阿爾茨海默病到背痛等所有治療疾病的藥物,以及所有的治療方法。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想儘可能多地了解小鼠的大腦是有道理的,一個為期三年的項目剛剛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小鼠大腦「圖譜」。
  • 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有什麼用?趙金存教授權威解答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2月26日,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臨床使用!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表示,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第59期: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2月26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世界首個高仿真B肝病毒致人肝硬化小鼠模型誕生
    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君教授團隊歷經5年的協同攻關,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B肝病毒致人肝硬化的高仿真小鼠模型,可在小鼠體內模擬B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誘發的人類慢B肝肝硬化全過程,解決了HBV感染與發病機制研究和抗B肝肝硬化新藥研發缺少高質量動物模型的國際性難題。
  • 科學家安檢出的奇葩物品:3D列印成年小鼠陰莖贏了
    她覺得又好笑又尷尬,所以科恩主動請纓,在返程時由他來攜帶此模型。行李包再次被拉開了。一名TSA安檢人員詢問科恩,裡面是否有銳器或易碎品。他回答說是的,有一些3D列印的解剖模型,它們相當易碎。安檢人員取出了兩個小鼠胚胎模型,點了點頭,然後繼續查看。「然後,」科恩回憶說,「她持著小鼠陰莖模型的底部將它取出,仿佛那是一把王者之劍。」「這是什麼?」
  • 秦川團隊建立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做出重要貢獻
    剛剛,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5月7日,秦川團隊聯合來自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在Nature上正式發表了研究論文。此次新冠科技攻關,動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於秦川團隊在非典以來歷次傳染病動物模型研製和應用中的積累,科技部安排該團隊主持動物模型攻關任務。
  •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研究C肝的科學家,那麼C肝有哪些新研究...
    【4】eLife:科學家在C肝病毒感染動物模型研究上獲重大進展! doi:10.7554/eLife.4443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小鼠和人類機體中肝細胞蛋白的微小差異或會對C肝病毒的複製產生明顯效應,這或有望幫助開發C肝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 哈佛大學科學家使用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的衰老過程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使用一種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細胞的衰老過程,並成功地恢復了青光眼小鼠的視力。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研究小組說這項研究是使用表觀遺傳學來減緩衰老症狀的概念證明。研究人員將三個關鍵基因發送到了幾組患有不同眼病的小鼠的視網膜中。在視神經受損的小鼠中,該療法有助於神經再生。該療法還有助於逆轉患有類似青光眼的小鼠以及與年齡相關的損傷的小鼠的視力喪失。
  •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
    近期,小番健康介紹了美國科學家開發的一個改良的VLV平臺,VLV不僅應該在慢性HBV小鼠模型中顯示出增強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而且根據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人員的介紹,VLV還有改進特性,允許進一步擴展疫苗接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