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那麼您會不會送孩子去上學?您送孩子去上學的目的是什麼?
考好大學。儘管這一點不應該排在第1位,但是,在那些非常有名的學校以及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心中,上學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孩子出了校門又進補習班的現象。
三字經中有文:教不嚴,師之惰。而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在十幾年前,教師隊伍中要求嚴格的老師相對來說還比較多。但隨著近幾年的輿論導向,要求嚴格的老師已經減少了很多。
可以說絕大多數要求嚴格的老師都是很負責任的老師,也都是很看重全班成績的老師。
我們都知道,除了極少數「學神」級別的不聽課就能考得很好的孩子,絕大多數的孩子學習都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怎麼才能讓全班孩子的成績從量變到質變呢?依靠每天不寫或少寫作業能實現嗎?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要求嚴格的老師只有通過多講多練來實現。但每節課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因此就會出現拖堂、佔用體音美課或者利用放學的時間多講。布置大量的作業多練等。
但這樣一來就勢必會影響其他老師上課,布置作業(特別是重複性的作業)過多,就會引起家長和孩子的反感。而重複性的作業,大多是基礎的知識。老師面向全班布置作業,有些孩子已經會了,可有些孩子還不會。但往往是已經學會的孩子還在做,不會的孩子就是不做。這樣就進入了老師布置作業過多,學生、家長疲於應付的怪圈圈。
大多數要求嚴格的老師都比較注重孩子的習慣要求,比如說上課聽講,無論是坐姿還是上課發言、課堂紀律要求都比較嚴格,作業當中的字體書寫、排版都有要求。這對於孩子從小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很有好處的。
其實,對孩子要求嚴格的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高。總是早來晚走,課間也是在班裡,就像一隻老母雞一樣,時時刻刻地看著孩子。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遇到一位和藹可親、業務能力超強、教學成績優秀的名師。我也相信會有這樣的老師存在。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一定會遇到呢。
雖說人活著是要終身學習的,但是畢竟從孩子走入學校的大門到參加高考,這中間的時間是有限的。無論讓孩子學習是為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這個目標是否正確,最起碼目前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成績優異。
無論是教學水平一般、性格溫和的老師,還是教學水平超群,極嚴厲、極個性的老師,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大多數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能夠為孩子選擇教師的可能性都比較小。
因此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老師,家長都要學會和老師「互補」。
如果遇到教學水平一般、性格溫和的老師,家長就要多抓孩子的學習習慣。
如果遇到教學嚴格、成績突出的老師,家長要多注重孩子的心理輔導。
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多和老師進行溝通,遇到問題及時解決。讓孩子既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又能在學業上追求最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