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門鎖的構成怎樣,「冶容誨淫,慢藏誨盜」,防君子不防小人
木門鎖,古稱「閉」,木質結構鎖,被譽為「世界第一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木門鎖的國家,距今5000年之久的仰韶文化遺址已有發現。木鎖結構簡單,目的是「冶容誨淫,慢藏誨盜」,即訓教、警戒之意,但防君子不防小人。
木門鎖由4部分構成,即鎖殼、鎖栓、鎖篾條、鑰匙。開鎖時,使用竹木結構的鑰匙插入鎖栓,挑開鎖篾條,將鎖栓抽出來,便打開了鎖的機關;上鎖時,直接將鑰匙抽出,使得鎖栓的若干個的孔槽將篾條卡入,便關閉了鎖的機關。
材質上主要使用硬雜木,因木質堅硬緻密,便於設計卡槽和機關,同時相對堅固耐用,不易腐爛。我國民間直到19世紀仍有民眾使用木門鎖。發展至今,木鎖更多是裝飾藝術和收藏品,多使用紅木。
1.木門鎖的起源和結構原理
私有制出現,「鎖」應運而生,從最早的重石封穴、繩結系物,到相對小巧精緻木門鎖的出現,體現了先民的智慧與文化。木門鎖儘管結構簡單,但構造也蘊含精巧的原理,木門鎖內外的空間對比與「堂奧」不謀而合,可以看見木門鎖的外觀,但是無法分辨其內部的鎖心機關。木門鎖作為民俗用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合智慧和空間思維。
木門鎖不斷發展和演變,並持續增強其裝飾性和功能性,創造出了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木門鎖,逐步擴展應用到刑具、家具中,應用場景十分廣泛。木鎖無論什麼樣的材質工藝、結構原理或者美化雕刻,都是古代先民的生活習俗和歷史經濟發展的體現和反映。木鎖不僅僅是生活用品,也是民俗文化的體現。儘管多數木鎖的原理和外形大同小異,但是其內部的機關設計和卡槽卻有所不同,這種玄妙精緻的卡槽類型是後來金屬鎖具的雛形,沉澱著人們豐富的生活智慧。
古代木門鎖的結構構成,基本上是在鎖殼、鎖栓、鎖篾條、鑰匙的框架之內,有些簡化為簡單的門栓,所謂的「鑰匙」就是人們的雙手,有的則沒有篾條這樣精巧的結構,而是通過木栓和卡槽構成機關,但無論古代木門鎖怎麼發展,只要其中沒有使用金屬部件,都無法脫離以上4個基本部件。
5000年,先民利用現有的材料與工藝,對竹木結構進行加工,將智慧凝結與「堂奧」之中,創造出結構簡易、原理精巧的木門鎖。可以說,木門鎖的內部空間表達人們對於鎖的初步嘗試,基於竹木材料的特殊性,能夠利用簡單工具切割並不易變形,由此設計出這種交錯木塊相疊加的開合結構。
2.木門鎖的文化蘊意與精神需求
木門鎖儘管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實際上彝族、苗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非遺傳承中仍有遺留。在發揮了漫長的歷史價值之後,儘管木門鎖的使用價值不再,但其結構及設計的原理與智慧仍是探索人類文明進步的細節所在。因為木門鎖是先民文明不斷發展的一種嘗試,人類社會私有制產生促進了鎖具的出現,為了保護私有財產不被侵犯,因此發明了這種具有保護功能,並且材質普遍,使用便利的木門鎖。
木門鎖在保護財務的實用性上並不突出,由於木質結構十分容易破壞,但之所以在歷史上具有相應的發展空間,並且延宕至19世紀還在使用,說明木門鎖背後蘊含的是人們之間關於善與惡的教化與訓導。換句話說,木門鎖目的是「冶容誨淫,慢藏誨盜」,意思是阻止打扮豔麗的人闖入屋內做不道德的事情,勸阻有偷盜之心的人不要進屋盜竊財物。儘管這種阻止和勸誡實用價值低,但跟中醫「治未病」的智慧一樣,功能是「防未盜」。
由此可知,木門鎖造物不僅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物質需要,更多地是滿足精神滿足。人類器物文明發展的共同特性是「寄情於物」,在木門鎖的設計和發展中,其結構功能單一,但工藝技術內容遠不及其蘊意和精神需求。人們在木門鎖上寄託了很多類似於祈福避禍、規避隱患的情感寄託。
概而言之,木門鎖結構包括主體、鑰匙、卡槽等幾個部分,是對物的極致追求,古語有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可能才是木門鎖工藝及結構更深的蘊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