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為學中文太拼了,將漢字畫成插畫,稱漢字讓人又愛又恨

2020-12-09 絳紫藝術

作為擁有5000年文明的古國,中國的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漢字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和使用範圍最廣的文字之一,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不斷輸出,許多外國人也紛紛學起了漢字,不過,這種造型各異的方格字,卻讓許多老外犯了難,對它們真是又愛又恨。

據油畫醬了解,在1994年的《中華字海》中一共收錄了85000多個漢字,當然,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只有5000字左右,但是,同一個漢字有著兩到三種的讀音,也有不同的含義,不要說外國人搞不懂漢字,就連一些漢字我們許多人都讀不出來。

漢字的難度很高,不過也激起了許多外國人學習的熱情,為了能更容易地學會漢字,外國人創造了許多種有趣的辦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把漢字的含義畫成圖畫,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字代表的什麼含義。

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的插畫家琳達·易,為了能學會漢字,用一年的時間,將100個漢字用插畫的形式畫了出來,對於琳達·易來說,學習漢字是一件讓人感到恐懼的事,不過,如果能結合漢字的含義來學習,就會輕鬆不少。

在畫這些漢字插畫的時候,琳達·易一邊繪畫,一邊欣賞它的美,每畫一幅漢字插圖,對於琳達·易來說,就像是獲得了一個寶藏。

琳達·易創作的漢字插畫獲得了許多外國人的喜愛,有的人表示,如果能更早看到這些漢字插畫,或許自己早就學會中國漢字了,也有的人希望琳達·易再繼續畫下去。

琳達·易對於自己創作的漢字也有一些自己的解讀,以星為例,上半部分為日,下半部位為生,這就寓意著星這個字等於太陽的出生。

琳達·易顯然小看了漢字的難度,在琳達·易創作的漢字插畫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看出插畫內容和漢字含義並不是那麼相符的圖片。

不過,琳達·易為了學會漢字,為這些漢字逐一畫插圖的精神值得鼓勵,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琳達·易創作的部分漢字插畫作品吧。

相關焦點

  • 當漢字筆畫邂逅英文字母 「漢字慧」讓老外也能輕鬆掌握中文
    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 實習生 李茂佳致力於讓外國人用母語輕鬆掌握中文,通過解構漢字筆畫、筆順,類比字母形態等方式,把每個漢字的筆畫轉換為與之高度相似的英文字母。作為本次雙高賽的參賽者,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帶了一種名為「漢字慧」的獨特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每個漢字都能解構重組為英文字母的組合。這樣一來,對於從小接觸英文字母的人群來說,學習漢語就容易得多。」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曉明介紹,經歷十餘年時間,「漢字慧」現已成功解構了8105個漢字,基本涵蓋了日常高頻用字。
  •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日語漢字的讀法技巧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以下只列舉不同或非凡者: 日本人將漢字重新組合: 真面目(まじめ):認真 石頭(いしあたま):笨
  •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excel小技巧,快速將中文漢字轉換成拼音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使用到excel處理和分析各種各樣的數據,不過excel表裡有時候也有中文漢字,這次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中文漢字轉換成拼音的技巧。快速將中文漢字轉換成拼音我們以實例來講解,第一列是中文漢字,第二列是帶有拼音的中文漢字,第三列是只有拼音,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 把漢字寫成畫,也太厲害了吧,我認出5幅,你能認出幾幅?
    大家都知道,象形字是我國的一種最古老的字體,它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每個字就像一幅畫,光看字形就能明白字的意思。 象形字可以說是畫組成的字,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種字組成的畫。
  • 「看到老外朋友的中文紋身,我整個人都傻了」
    視顧客為上帝的店員,貼心地把這句話用軟體翻成了中文,就有了這樣的紋身……上面的紋身還能勉強理解,可是有的紋身看起來莫名其妙……這位大哥,您是被選中了幹嘛去呢?小夥子紋了這個紋身,腦白金沒少給提成吧!很多人看到這裡反應應該都是一樣的:外國的紋身師也太不靠譜了吧!確實如此。因為很多紋身師都是不懂中文的東南亞人。前兩年就有一名越南紋身師在巴西聖保羅被捕,原因是他在不懂中文的顧客身上亂紋漢字,含義與他們的要求完全不符。
  • 布滿漢字 老外眼裡的中國鍵盤竟是這樣
    對於我們來說,使用QWERTY英語字母的鍵盤打出一個個漢字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在老外看來,那簡直就是神一樣的技能。    在老外眼中,我們用來打字的鍵盤應該是長這個樣子:一個圓形的大鍵盤,上面布滿了常用漢字,需要使用哪一個字就按下對應的按鍵。
  • 老外吐槽中文難 上海漢語學校一語道破其中緣由
    老外吐槽中文難上海漢語學校一語道破其中緣由中華漢字從出現,發展,再到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科技領域的發展,老外也逐漸開始接觸中華文化,各國人民紛紛學起了漢語,而面對紛繁複雜的漢字體現,老外學習的難處也有很多。
  • 蘇州老外是這樣學中文的
    目前,約有3.6萬外籍人士在蘇生活,這些老外除了工作之外,很多人也和我們學英語一樣,在努力地學習中文。對老外來說,學習中文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否會遇到我們學習英文時同樣遇到的問題?本期新蕾觀察,讓我們聽一聽「老外」們學中文的故事。申力坤的二十載中文學習路申力坤(本名Fraser)是一名英國人,也是一名「洋女婿」。
  • 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的意思很有趣
    日本的漢字是從中國引進而產生的,他們的語言很多是模仿而來的;日語中:有中國漢字,有的意思也一樣。還有很多外來語,英語、德語、義大利語言……;漢字是最普遍的,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演變,漢字在日語中有了自己的特殊含義。
  • 中國人穿英文字母衣服,老外穿這些漢字衣服,他們真不知道意思嗎
    其實「外國的月亮比國內的圓」這種想法每個國家的人都有,當然被崇拜的那個國家,一定得是有實力的。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就非常流行出國,尤其是對美國有好感,不少衣服上還會印些英文彰顯洋氣,而近幾年,你就可以在外國人身上看到,印著漢字的衣服,只是看到這些漢字的意思,或許你會忍不住笑出聲。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少,但痴迷漢字的外國人可不少。有一個理察.希爾斯的美國人痴迷漢字20年,創建了字源網,專門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其對漢字的痴迷令人動容。世界上有很多熱愛漢字的外國人,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漢字,每天在網上討論漢字的構造和寓意,樂此不疲。還有很多外國人把漢字刺在身上,認為漢字很神秘,像神秘學中的符號。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這些日文漢字和中文不是一個意思?
    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文漢字,顧名思義,是指在書寫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但是其意思又和漢字的意思不同。日語漢字的寫法大部分與繁體漢字相同,但是也有字形相異的漢字寫法不同,書寫時得多加注意。特別是日語中自行簡化的漢字。
  • 文化冷知識:漢字有多少個,《康熙字典》是漢字最多的字典麼
    漢語被很多老外稱作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我們學習英語要背單詞,老外學習漢語要背漢字。那麼漢字,到底有多少個呢?戰國與兩漢之間,《爾雅》(《爾雅》具體成書時間至今沒有定論),收錄字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可能看起來沒有甲骨文上面的字多,但是它的意義太大了:中國第一部詞典,號稱「辭書之祖」。還被列入了「儒家出版社榮譽陣容」《十三經》之內。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其靈感源自佛教經典的翻譯: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而且每個字都是十九畫或以上,那時你的內心是不是在咆哮?誠然,我們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繁體字,於是「因為稀缺,所以稀罕」,偶爾就會表現出對它的偏愛;再者,繁體字與我們相隔了幾千年的距離——因距離而產生美,這又使我們很主觀地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高大上的面紗。
  • 漢字很美,認字也可以很有趣
    4月正巧有節氣穀雨,又是聯合國第11個中文日。於是,我很認真的研究了一下認字路線,準備開啟三歲娃的認字之旅。核心的理念是認知漢字的美和有趣。邊畫邊說,用輕鬆的畫圖給孩子娓娓道來。畫工好的父母甚至可以將這些字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我們還可以將這些字的象形與美妙的成語故事、感人的唐詩宋詞聯繫在一起。
  • 繁體字回歸的呼聲響起 將漢字筆畫減到十畫以內的努力是否繼續?
    網上有個段子,您可能看到過,就是:「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像「愛」、「親」、「廠」這樣的漢字,表意性就很強,馮小剛的意思,就是把「愛」、「親」、「廠」這樣有代表性的字的繁體放到小學課本裡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這裡,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麼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 蘇州老外是這樣學中文的
    目前,約有3.6萬外籍人士在蘇生活,這些老外除了工作之外,很多人也和我們學英語一樣,在努力地學習中文。對老外來說,學習中文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否會遇到我們學習英文時同樣遇到的問題?本期新蕾觀察,讓我們聽一聽「老外」們學中文的故事。申力坤的二十載中文學習路申力坤(本名Fraser)是一名英國人,也是一名「洋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