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捉蚯蚓,一年上萬噸?不容忽視: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2020-12-22 中國綠髮會

編者按:海南蚯蚓俗稱「廣地龍」,30多年來,形成了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幾年來,更是形成了用藥水灌、用「地龍儀」插入土壤,大規模電捕蚯蚓。不光是海南,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這種濫捕蚯蚓的情況。近日「電商無野行動」小組志願者多次向售賣「電蚯蚓機」、「地龍儀」等滅絕式的獵捕器具的淘寶網等多個電商平臺反映、舉報,長期沒有得到電商的任何反饋。我們發現,這類「地龍儀」主要生產地點、發貨點在廣東中山。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專家王飛博士指出: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等多圈層界面,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是生物地球化學的能量交換、物質循環(轉化)最活躍的生命層,是地球綠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是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基礎。而蚯蚓,正是土壤形成和功能維持的「功臣」。

2015年,羊城晚報的一篇文章曾報導了海南的濫捕蚯蚓的現象,指出其危害巨大。然而,現在過去了5年,情況好些了嗎?恐怕不但沒有好轉,而是每況愈下。現將《羊城晚報》的此文轉發如下。

針對電捕蚯蚓猖獗的現象,志願者李曉凌說道:人們常常形容「大地是母親」,但是卻很少人了解,蚯蚓才是「大地之魂」。10年前,偶然一次機會,我曾經看過有關蚯蚓的所有科普資料,為它的偉大而震撼!所以我對蚯蚓常懷感恩之心。如果沒有蚯蚓,就根本不會有肥沃的土壤,也根本不會有果實纍纍的桑田,蚯蚓是「大地母親的魂魄」,它是默默耕耘的「隱遁者」,它值得擁有一個屬於它的榮譽徽章,也許設立一個「蚯蚓日」來提示人們更好的了解和保護蚯蚓。

誰來保護我國土壤健康?靠《野生動物保護法》?蚯蚓並不在任何保護名錄內;何況作為物種保護依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自從1989年發布以來,接著就是30年不更新。都說「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那麼,我們期待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能有法可依。

按/Linda 核/花花 編/Angel

原標題:

《濫捕蚯蚓危害多大?》

(2015年09月07日)

文/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這兩天剛剛拉走一車蚯蚓幹。」海南捉蚯蚓農民李明(化名)告訴記者。

海南蚯蚓俗稱「廣地龍」,以個頭大著稱。在海南東部長坡、大路、蓬萊鎮地區多年來有捕捉蚯蚓的傳統,30多年來,形成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三年來捉蚯蚓更是從用藥水灌,發展到直接用電棒插入土壤裡面,一個農民一早上能電到上百斤蚯蚓,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其中,自家地裡抓完了,跑到遠處的山裡、路邊捉蚯蚓。當地媒體稱,海南一年電捕的蚯蚓量據說有萬噸。

今年來海南地方公安、農業等政府部門開始強力打擊大規模電捕蚯蚓行為:清理整頓蚯蚓經營加工窩點,沒收捕抓工具和蚯蚓乾貨,對抗法的群眾則進行談話教育。而收購者也開始轉向文昌等地。

蚯蚓產業轉入地下

「還有很多人在偷偷電蚯蚓,電蚯蚓的黃金時間是每天早晨太陽出來前的四五點鐘。」煙塘捕捉蚯蚓的農民李明說。

李姓是瓊海市長坡鎮煙塘村大姓,當地居民是100年前從大陸過海到當地定居的,主要以種檳榔、橡膠林為生。煙塘地區農民抓蚯蚓賣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30多年時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一開始農民小打小鬧用釘耙鋤頭挖蚯蚓,隨後發展出用藥水灌蚯蚓:村民挑一桶藥水撒到土壤上,將土壤中對環境汙染敏感的蚯蚓從地下逼出來捕捉。

近三年,捉蚯蚓風越來越盛,最厲害的就是使用電瓶電棒,俗稱「地龍機」。操作方法簡單,農民將電棒插入到土壤裡,利用電流直接將3米範圍內的蚯蚓從土裡電出,待到蚯蚓爬出土地,用鐵鉗將蚯蚓一一夾起來一網打盡。蚯蚓多的地方農民一次可以捕幾百斤蚯蚓。

電到蚯蚓後,一般分為三種處理方法:買鮮蚯蚓餵魚、半開或者全開蚯蚓曬乾。半開、全開的蚯蚓曬制蚯蚓工藝很簡單,將蚯蚓剖好在水盆內衝一下,就可以一條條地搭在鐵絲槽上,以海南的太陽,一天就能將剖好的蚯蚓曬乾。煙塘部分村民靠電捕蚯蚓發家致富,在當地街上蓋起來了漂亮的小樓。

村民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捉蚯蚓在村民裡很普遍,煙塘這個小地方捉蚯蚓的人都不止幾百人。僅僅是煙塘村大小蚯蚓收購點就數家。

今年來濫捕加劇後,當地政府開始打擊捉蚯蚓,8月底,當地公安剛剛進行的一次強力打擊濫捕蚯蚓行動,讓煙塘大街上村民「談蚯蚓色變」:昔日幾百戶農民捉蚯蚓、曬蚯蚓幹行為已經見不到了。

濫捕蚯蚓引發危機

「抓蚯蚓的人太多,現在捕捉技術又太厲害,蚯蚓不好捉了,」煙塘的村民主要用的是每臺200元的「地龍機」,當地街上有得賣。

多年來濫捕蚯蚓已經讓當地土裡蚯蚓難以為繼,以前隨便一上午就能抓到100來斤甚至幾百斤,現在就是下雨天蚯蚓都出來,也頂多抓個四五十斤。由於政府抓得緊,只能到路邊、山邊等無人地帶電蚯蚓。「每天早早要出門,太陽大了就挖不到蚯蚓,而且現在村民看到會報警,只能去很偏遠的田地裡挖」。

有業內人士介紹,由於蚯蚓越來越少,捉蚯蚓的都是開車到處跑甚至到外省去電蚯蚓,有時候找到蚯蚓多的地方可以一天搞幾百斤蚯蚓,在海南當地則不太好做。

記者採訪獲悉,現在捉蚯蚓的主要是定安、瓊海、瓊山、文昌四地交界之處,而濫捕蚯蚓只是讓部分人富裕起來,對於大部分捉蚯蚓的農民來說,只是補貼個家用。而且多是家中不富裕的村民捕捉蚯蚓。

由於濫捕蚯蚓,引發了當地不少不捕捉蚯蚓的村民不滿。「電蚯蚓的人跑到別人家的橡膠林、檳榔田裡,人家看到了肯定報警。」瓊海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在橡膠林土壤電光了蚯蚓,引起土壤板結,橡膠林收成不好。所以種橡膠和檳榔等農作物的農民肯定不會讓電蚯蚓者在自己土地上做。

早在2012年,天涯論壇上就有網友「土犬八力口」發帖:最近聽到一位長輩說,有人電蚯蚓去賣,一電都能電上百斤。蚯蚓有能鬆動泥土的作用,對環境保護有很好的幫助。如果蚯蚓被電沒了的話,土地蓄水量肯定受影響的。幹這事真是只顧眼前卻禍害子孫的。聽說有老百姓已經自發地抵制這種行為,採用了沒收工具的方式。希望在這裡發這帖能引起注意,也可以提醒身邊的人,抵制這種行為。敬告那些電蚯蚓的人,電蚯蚓也存在安全隱患的,為了這點錢做良心不安又冒風險的事何必呢。

反省

蚯蚓與土壤

到底啥關係?

法律的缺失,多年來相關政府部門對著濫捕蚯蚓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法做到有效處罰。瓊海市農林局副局長雷震去年年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前幾年農林局執法大隊在接到當地村民的投訴後,為了處理抓蚯蚓的農民,他們甚至專門開會討論,結果翻遍法律條文,也沒有找到適合處罰的辦法。能做的就是勸導農民不要捕。但勸導根本不管用。

業界對蚯蚓與土壤到底什麼關係並不明晰。要說蚯蚓的好處、益處,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從鬆土、分解廢棄物到蚯蚓糞便增加土壤肥力。可蚯蚓具體發揮的作用是多大?土壤裡蚯蚓大規模被捕捉,對土壤本身意味著什麼?卻沒人說得清。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教授卓少明認為,捕殺一點點蚯蚓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可是大量捕殺必然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濫捕蚯蚓行為本身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不知道到底濫捕結果如何。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文此前也表示:還不知道一塊土地裡蚯蚓數量的多少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蚯蚓減少對土壤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科研的缺乏讓蚯蚓濫捕的危險更顯得急迫,2014年底海南曾經掀起一場關於濫捕蚯蚓的大討論,當地媒體、專家均呼籲打擊。大討論後,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對瓊海地區大肆捕殺、收購蚯蚓行為一錘定音:對這種導致土壤生態環境被破壞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拯救海南蚯蚓。計劃2015年爭取財政資金,與高校科研、企業等展開合作,對蚯蚓與土壤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蚯蚓用途廣泛

「廣東、海南的蚯蚓業內叫作『廣地龍』,鮮蚯蚓主要用來養殖黃鱔等魚類,蚯蚓幹可以磨成蚯蚓粉養魚,或者賣給中藥廠做中藥,」收購蚯蚓的老孔說,南方的野生蚯蚓含水大,一般10斤能曬1斤幹蚯蚓,這和農民說法一致,被北方養殖的蚯蚓6斤就可以曬1斤幹的。而做中藥的蚯蚓需要進行檢測,看看有沒有重金屬等汙染超標。而養殖的蚯蚓品種「大平二號」曬乾主要作為西藥的成分。

「地龍」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之一,含多種胺基酸。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67種動物藥中就有蚯蚓。在《神農本草經》中蚯蚓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痺痛、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此外,對蚯蚓需求量大的還有漁具公司。海南有大量收購野生「廣地龍」品種鮮蚯蚓的漁具公司,海口有釣魚公司表示:「我們的蚯蚓是野生的廣地龍,韌性十足,活力生猛,規格標準,價格優惠,是釣魚者的最佳首選。」

2015年09月07日

來源:羊城晚報

相關焦點

  • 收購價200元一斤,電擊捕捉大行其道,蚯蚓一年消失近萬噸
    雖然蚯蚓對土壤有著重大的貢獻,但是最近10多年捕捉蚯蚓成為一些人的新型職業,據統計每年蚯蚓消失量近萬噸,有人甚至用電擊的方法來捕捉蚯蚓。捕捉蚯蚓的村民乾貨可賣200元一斤,蚯蚓成為地下產業鏈的受害者。收購人員說,南方的野生蚯蚓含水大,一般10斤能曬1斤幹蚯蚓,這和農民說法一致,北方的蚯蚓6斤就可以曬1斤幹的。做中藥的蚯蚓需要進行檢測,看看有沒有重金屬等汙染超標,養殖的蚯蚓品種曬乾主要作為西藥的成分。如今市場上幹蚯蚓可以賣200元一斤,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到捕捉蚯蚓的隊伍中。
  • 土壤毒性研究新視角,南京土壤所王興祥組發表蚯蚓蛋白組與生態毒性...
    我國砷汙染(Arsenic pollution)土壤主要以中輕度汙染為主,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高濃度砷汙染的毒性,而對接近實際環境條件的低濃度砷汙染土壤的生態毒性研究相對缺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興祥課題組近日在環境科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運用代謝組學、蛋白組學方法與常規的病理組織分析相結合,比較低濃度砷汙染土壤和正常土壤中的蚯蚓,
  • 電蚯蚓機讓2.5億㎡土壤失去活力?聳人聽聞!專業養殖了解一下
    不過,最近從網上看到一段電捕蚯蚓的視頻,感到十分震驚。它的方法,是將電瓶的兩極插入土壤中,通上電,不一會兒,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蚯蚓從地裡拱出來,不停翻滾,捕蚓人不用揮動鐵鏟翻地,就可以很快地大量捕捉蚯蚓。為什麼有人要抓蚯蚓蚯蚓不是專職鬆土專家嗎?
  • 現在有地方搞電蚯蚓潮,對土壤,生態有多大的影響
    說回這個「地龍儀」電蚯蚓,也是一樣的套路。這種地龍儀其實原理很簡單,一般以電壓脈衝輸出為主,多數以逆變器升壓然後對電容進行充電,電容蓄電後產生高電壓,瞬間放電,也有用震蕩和諧電路的,也是可以的,都是以電容蓄電後放出高壓的輸出模式。在潮溼土壤中電壓對蚯蚓的刺激表皮,壓制蚯蚓呼吸,迫使蚯蚓蠕動,從潮溼的土壤中而鑽出地面。
  • 電捕蚯蚓,農民被罰200元,網友:敬畏生態起碼罰2萬
    新聞的題目是《「電捕蚯蚓」貪小利,暗藏危險要注意》,事件發生在湖北荊州,上個月的中旬,當地長航江陵派出所警察在長江大堤上巡邏,發現有個男子與眾不同,行為怪異。男子拿著電線不停地走動,原來在地面「電捕蚯蚓」。男子為當地的農民,他抓蚯蚓主要是到市場上去銷售,賺點零花錢。一斤能賣4到5元,一天能賺80到100元錢。
  • 瓊北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培育蚯蚓生產優質有機肥
    沒錯,量詞是「噸」,「工人」則是蚯蚓。這200噸蚯蚓「工人」吃垃圾,產「寶貝」,拱出了高科技生態大產業。  日食垃圾100噸  排出優質有機肥  隨著肖義光一道,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他的瓊北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
  • 在淘寶熱賣的電蚯蚓機,正成為傷害土壤的「幫兇」?!
    ,該機接上電瓶可以把土壤裡的蚯蚓趕到地面被捕捉,此舉對土壤的傷害很大;並通過熱線呼籲有關方面依據相關規定,限制電蚯蚓機買賣,禁止用電蚯蚓機在農耕地捕捉蚯蚓。操作者將機器接通在另配的電瓶上,然後將帶電流的線放到地表,電流可通過土壤水分傳導,刺激「藏」在土壤中的蚯蚓,短時間集中「暴露」出來,從而更「便捷」捕捉蚯蚓。客服人員稱,乾濕地都能用,「大概20秒左右就可出蚯蚓」,而且建議買大功率,大小蚯蚓都可捕獲。
  • 西昌「蚯蚓女孩」養上億條蚯蚓創業,每天消耗上百噸「垃圾」變廢為寶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養豬致富、養雞致富、養魚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鮮,可你是否見過養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一位叫羅景楊的女大學生辭職回鄉創業,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廠」,養殖了上億條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媽媽」「蚯蚓女孩」。
  • 繩欣輝:蚯蚓捕捉機銷售者與捕殺者構成共同侵權,應承擔連帶責任|電...
    ,我們認為這個獵捕機器屬於電子誘捕裝置,電擊獵捕蚯蚓是非法行為,目前查到的法律依據就這一條。第四,被告銷售專門用於獵捕蚯蚓的電子誘捕裝置,給不特定的用戶提供了絕殺蚯蚓的機會,破壞了蚯蚓的棲息地,對蚯蚓的過度獵殺,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損害環境公共利益,其行為已經構成對環境的侵權。
  • 女孩養上億條蚯蚓每天消耗百噸垃圾,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網友:很有...
    高校教師利用小蚯蚓帶動鄉村土壤修復大工程「俗話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們眼中所謂的垃圾,對蚯蚓來說卻能成為美味的食物。」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教師李立忠擁有一支特殊的「生態工程師軍隊」——小蚯蚓。這群小蚯蚓正在鄂西山區的土壤裡一點一滴地織就他的土壤修復之夢。
  • 多地現「電捕」蚯蚓 所電之處「一網打盡」 專家:嚴重破壞...
    近日有網文稱,有人在佛山順德馬崗基圍、君蘭基圍同陳村基圍等地,經常有人電蚯蚓,捉一大桶拿回家炒來吃。 公開報導顯示,用這種設備捉蚯蚓的人不在少數。電商平臺上也能搜到不少售賣地龍儀的商家,價格普遍在150到500元之間。
  • 張大芊:水軍們,停一停 | 為何要禁售電蚯蚓機
    一:「當前蚯蚓養殖技術已經日漸成熟,不會因為有了電擊蚯蚓類機器,蚯蚓的生存就真的成了滅頂之災的大問題。」兩點:第一,養殖場裡的蚯蚓和自然生態系統裡的蚯蚓是兩回事。第二,退一萬步說,不是威脅到蚯蚓是否瀕危才叫大問題,破壞特定地點的生態系統也叫大問題。
  • 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周有什麼變化?
    說到作物種植想必很多愛好者都會嘗試各種方法,或者是採用古老的自然方式改善土壤,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講的蚯蚓和肥料袋的問題,那麼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五周有什麼變化呢?蚯蚓放入肥料袋裡的觀察記錄變化有哪些?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
  • 世界土壤日系列科學傳播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
    2020年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中存在哪些生物?土壤生物多樣性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是指定期或有一段時間在土壤中生活,對土壤形成、發育和演化產生影響的動物,它們與土壤微生物構成了地下生物群落,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動物的活動能夠改變土壤的通氣狀況、養分有效性以及微生物活性,在土壤形成、演化及土壤肥力形成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 用「地龍儀」團滅蚯蚓的行為,該出手管管了
    捕獲的蚯蚓一般賣到藥店,幹蚯蚓能賣100多元一斤。(6月14日 光明網)非法電魚大家都聽說過。雖然大多數魚類不是保護動物,但因電魚這種方式過於殘忍,能讓魚類斷子絕孫,故當前被嚴厲禁止。同理,蚯蚓雖然不是保護動物,但用「地龍儀」團滅蚯蚓的方式,既不道德,也與當前生態文明理念相悖,應該禁止。
  • 生產有機肥再產食用菌丨「蚯蚓工廠」裡的循環農業是條致富好路
    北興村正是藉助「蚯蚓工廠」,在今年嘗試搭建起循環農業產業鏈,藉助自然界的力量,生產有機肥替代機械肥料,更近一步發展起優質食用菌種植產業。這條綠色產業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讓村屯更美、鄉親更富。「蚯蚓工廠」年吞秸稈、垃圾4000噸6月8日,記者來到賓縣北墨蚯蚓養殖專業合作社。
  • 小蚯蚓大作為 每年為西昌「吃掉」糞便及各類垃圾5萬餘噸
    提起蚯蚓,你的腦海裡浮現的是怎樣的情景呢?髒、臭、腥…只怕人人都是避而遠之吧。不過,在西昌高草鄉卻有一個90後女孩,把蚯蚓當成「寶貝」,每天捧在手裡,成為了上億條蚯蚓的「媽媽」。
  • 女大學生養上億條蚯蚓,每天靠吃上百噸「垃圾」賺錢?
    在僅有百畝的養殖場內,平時不起眼的小蚯蚓卻牽出了一條生態產業鏈。人畜糞便、農業秸稈、園林樹枝、有害植物……這些都是蚯蚓們的「口糧」,它們每天要吃掉近百噸「垃圾」,生產出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而蚯蚓生產出的蚯蚓糞已用於石榴、藍莓、葡萄、辣椒等農作物種植。
  • 電魚逐漸消亡,爭議了十五年的「電蚯蚓」,2021年還能躲過?
    偶然情況下,朱軍從電魚設備得到啟發:既然電流能通過水體把魚電暈,那為什麼電流不能通過土壤,將蚯蚓「電暈」呢?電蚯蚓設備的「創造」,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第一代設備,幾乎是電魚設備的復刻版,只是將接觸水的兩個導體換成了地釘,通電後把地釘插入土壤,竟毫無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