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海南蚯蚓俗稱「廣地龍」,30多年來,形成了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幾年來,更是形成了用藥水灌、用「地龍儀」插入土壤,大規模電捕蚯蚓。不光是海南,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這種濫捕蚯蚓的情況。近日「電商無野行動」小組志願者多次向售賣「電蚯蚓機」、「地龍儀」等滅絕式的獵捕器具的淘寶網等多個電商平臺反映、舉報,長期沒有得到電商的任何反饋。我們發現,這類「地龍儀」主要生產地點、發貨點在廣東中山。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專家王飛博士指出: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等多圈層界面,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是生物地球化學的能量交換、物質循環(轉化)最活躍的生命層,是地球綠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是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基礎。而蚯蚓,正是土壤形成和功能維持的「功臣」。
2015年,羊城晚報的一篇文章曾報導了海南的濫捕蚯蚓的現象,指出其危害巨大。然而,現在過去了5年,情況好些了嗎?恐怕不但沒有好轉,而是每況愈下。現將《羊城晚報》的此文轉發如下。
針對電捕蚯蚓猖獗的現象,志願者李曉凌說道:人們常常形容「大地是母親」,但是卻很少人了解,蚯蚓才是「大地之魂」。10年前,偶然一次機會,我曾經看過有關蚯蚓的所有科普資料,為它的偉大而震撼!所以我對蚯蚓常懷感恩之心。如果沒有蚯蚓,就根本不會有肥沃的土壤,也根本不會有果實纍纍的桑田,蚯蚓是「大地母親的魂魄」,它是默默耕耘的「隱遁者」,它值得擁有一個屬於它的榮譽徽章,也許設立一個「蚯蚓日」來提示人們更好的了解和保護蚯蚓。
誰來保護我國土壤健康?靠《野生動物保護法》?蚯蚓並不在任何保護名錄內;何況作為物種保護依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自從1989年發布以來,接著就是30年不更新。都說「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那麼,我們期待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能有法可依。
按/Linda 核/花花 編/Angel
原標題:
《濫捕蚯蚓危害多大?》
(2015年09月07日)
文/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這兩天剛剛拉走一車蚯蚓幹。」海南捉蚯蚓農民李明(化名)告訴記者。
海南蚯蚓俗稱「廣地龍」,以個頭大著稱。在海南東部長坡、大路、蓬萊鎮地區多年來有捕捉蚯蚓的傳統,30多年來,形成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三年來捉蚯蚓更是從用藥水灌,發展到直接用電棒插入土壤裡面,一個農民一早上能電到上百斤蚯蚓,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其中,自家地裡抓完了,跑到遠處的山裡、路邊捉蚯蚓。當地媒體稱,海南一年電捕的蚯蚓量據說有萬噸。
今年來海南地方公安、農業等政府部門開始強力打擊大規模電捕蚯蚓行為:清理整頓蚯蚓經營加工窩點,沒收捕抓工具和蚯蚓乾貨,對抗法的群眾則進行談話教育。而收購者也開始轉向文昌等地。
蚯蚓產業轉入地下
「還有很多人在偷偷電蚯蚓,電蚯蚓的黃金時間是每天早晨太陽出來前的四五點鐘。」煙塘捕捉蚯蚓的農民李明說。
李姓是瓊海市長坡鎮煙塘村大姓,當地居民是100年前從大陸過海到當地定居的,主要以種檳榔、橡膠林為生。煙塘地區農民抓蚯蚓賣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30多年時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一開始農民小打小鬧用釘耙鋤頭挖蚯蚓,隨後發展出用藥水灌蚯蚓:村民挑一桶藥水撒到土壤上,將土壤中對環境汙染敏感的蚯蚓從地下逼出來捕捉。
近三年,捉蚯蚓風越來越盛,最厲害的就是使用電瓶電棒,俗稱「地龍機」。操作方法簡單,農民將電棒插入到土壤裡,利用電流直接將3米範圍內的蚯蚓從土裡電出,待到蚯蚓爬出土地,用鐵鉗將蚯蚓一一夾起來一網打盡。蚯蚓多的地方農民一次可以捕幾百斤蚯蚓。
電到蚯蚓後,一般分為三種處理方法:買鮮蚯蚓餵魚、半開或者全開蚯蚓曬乾。半開、全開的蚯蚓曬制蚯蚓工藝很簡單,將蚯蚓剖好在水盆內衝一下,就可以一條條地搭在鐵絲槽上,以海南的太陽,一天就能將剖好的蚯蚓曬乾。煙塘部分村民靠電捕蚯蚓發家致富,在當地街上蓋起來了漂亮的小樓。
村民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捉蚯蚓在村民裡很普遍,煙塘這個小地方捉蚯蚓的人都不止幾百人。僅僅是煙塘村大小蚯蚓收購點就數家。
今年來濫捕加劇後,當地政府開始打擊捉蚯蚓,8月底,當地公安剛剛進行的一次強力打擊濫捕蚯蚓行動,讓煙塘大街上村民「談蚯蚓色變」:昔日幾百戶農民捉蚯蚓、曬蚯蚓幹行為已經見不到了。
濫捕蚯蚓引發危機
「抓蚯蚓的人太多,現在捕捉技術又太厲害,蚯蚓不好捉了,」煙塘的村民主要用的是每臺200元的「地龍機」,當地街上有得賣。
多年來濫捕蚯蚓已經讓當地土裡蚯蚓難以為繼,以前隨便一上午就能抓到100來斤甚至幾百斤,現在就是下雨天蚯蚓都出來,也頂多抓個四五十斤。由於政府抓得緊,只能到路邊、山邊等無人地帶電蚯蚓。「每天早早要出門,太陽大了就挖不到蚯蚓,而且現在村民看到會報警,只能去很偏遠的田地裡挖」。
有業內人士介紹,由於蚯蚓越來越少,捉蚯蚓的都是開車到處跑甚至到外省去電蚯蚓,有時候找到蚯蚓多的地方可以一天搞幾百斤蚯蚓,在海南當地則不太好做。
記者採訪獲悉,現在捉蚯蚓的主要是定安、瓊海、瓊山、文昌四地交界之處,而濫捕蚯蚓只是讓部分人富裕起來,對於大部分捉蚯蚓的農民來說,只是補貼個家用。而且多是家中不富裕的村民捕捉蚯蚓。
由於濫捕蚯蚓,引發了當地不少不捕捉蚯蚓的村民不滿。「電蚯蚓的人跑到別人家的橡膠林、檳榔田裡,人家看到了肯定報警。」瓊海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在橡膠林土壤電光了蚯蚓,引起土壤板結,橡膠林收成不好。所以種橡膠和檳榔等農作物的農民肯定不會讓電蚯蚓者在自己土地上做。
早在2012年,天涯論壇上就有網友「土犬八力口」發帖:最近聽到一位長輩說,有人電蚯蚓去賣,一電都能電上百斤。蚯蚓有能鬆動泥土的作用,對環境保護有很好的幫助。如果蚯蚓被電沒了的話,土地蓄水量肯定受影響的。幹這事真是只顧眼前卻禍害子孫的。聽說有老百姓已經自發地抵制這種行為,採用了沒收工具的方式。希望在這裡發這帖能引起注意,也可以提醒身邊的人,抵制這種行為。敬告那些電蚯蚓的人,電蚯蚓也存在安全隱患的,為了這點錢做良心不安又冒風險的事何必呢。
反省
蚯蚓與土壤
到底啥關係?
法律的缺失,多年來相關政府部門對著濫捕蚯蚓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法做到有效處罰。瓊海市農林局副局長雷震去年年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前幾年農林局執法大隊在接到當地村民的投訴後,為了處理抓蚯蚓的農民,他們甚至專門開會討論,結果翻遍法律條文,也沒有找到適合處罰的辦法。能做的就是勸導農民不要捕。但勸導根本不管用。
業界對蚯蚓與土壤到底什麼關係並不明晰。要說蚯蚓的好處、益處,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從鬆土、分解廢棄物到蚯蚓糞便增加土壤肥力。可蚯蚓具體發揮的作用是多大?土壤裡蚯蚓大規模被捕捉,對土壤本身意味著什麼?卻沒人說得清。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教授卓少明認為,捕殺一點點蚯蚓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可是大量捕殺必然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濫捕蚯蚓行為本身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不知道到底濫捕結果如何。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文此前也表示:還不知道一塊土地裡蚯蚓數量的多少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蚯蚓減少對土壤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科研的缺乏讓蚯蚓濫捕的危險更顯得急迫,2014年底海南曾經掀起一場關於濫捕蚯蚓的大討論,當地媒體、專家均呼籲打擊。大討論後,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對瓊海地區大肆捕殺、收購蚯蚓行為一錘定音:對這種導致土壤生態環境被破壞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拯救海南蚯蚓。計劃2015年爭取財政資金,與高校科研、企業等展開合作,對蚯蚓與土壤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蚯蚓用途廣泛
「廣東、海南的蚯蚓業內叫作『廣地龍』,鮮蚯蚓主要用來養殖黃鱔等魚類,蚯蚓幹可以磨成蚯蚓粉養魚,或者賣給中藥廠做中藥,」收購蚯蚓的老孔說,南方的野生蚯蚓含水大,一般10斤能曬1斤幹蚯蚓,這和農民說法一致,被北方養殖的蚯蚓6斤就可以曬1斤幹的。而做中藥的蚯蚓需要進行檢測,看看有沒有重金屬等汙染超標。而養殖的蚯蚓品種「大平二號」曬乾主要作為西藥的成分。
「地龍」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之一,含多種胺基酸。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67種動物藥中就有蚯蚓。在《神農本草經》中蚯蚓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痺痛、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此外,對蚯蚓需求量大的還有漁具公司。海南有大量收購野生「廣地龍」品種鮮蚯蚓的漁具公司,海口有釣魚公司表示:「我們的蚯蚓是野生的廣地龍,韌性十足,活力生猛,規格標準,價格優惠,是釣魚者的最佳首選。」
2015年09月07日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