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毒性研究新視角,南京土壤所王興祥組發表蚯蚓蛋白組與生態毒性...

2020-12-25 騰訊網

景傑學術| 報導

砷(As)和它的化合物是常見的環境汙染物,砷可以在土壤中積累並由此進入農作物的組織之中,進而威脅人類的健康。據報導,全球至少有5000多萬人口正面臨著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脅,而中國正是受砷中毒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砷汙染(Arsenic pollution)土壤主要以中輕度汙染為主,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高濃度砷汙染的毒性,而對接近實際環境條件的低濃度砷汙染土壤的生態毒性研究相對缺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興祥課題組近日在環境科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運用代謝組學、蛋白組學方法與常規的病理組織分析相結合,比較低濃度砷汙染土壤和正常土壤中的蚯蚓,揭示了低濃度砷汙染土壤的潛在毒性,為土壤重金屬生態毒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選擇低濃度砷汙染紅壤(As=53.9 mg/kg)作為暴露介質, 以低於土壤汙染風險篩選值的紅壤(As=16.1 mg/kg)為對照。暴露培養14天後,赤子愛勝蚓(Eisenia fetida)的體重和存活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低濃度砷汙染土壤對赤子愛勝蚓的個體水平沒有毒害效應。然而,病理組織切片分析與砷含量測試結果表明,低濃度砷汙染處理後的蚯蚓後腸富集高濃度砷(高達131 mg/kg),對腸道上皮細胞、黃色細胞和體腔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研究的技術路線圖

以往研究表明。砷可降低過氧化氫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然而對其蛋白質水平全景式的毒性作用機制知之甚少。因此,研究人員運用TMT標記的蛋白組學定量方法結合代謝組學展開進一步研究。研究共定量到5457個蛋白,樹狀聚類法顯示砷處理誘導了29個上調和29個下調的差異表達蛋白,調控滲透代謝的可溶性鈣綁定蛋白、抑制蛋白、鈉/鉀轉運ATP酶等以及參與免疫功能的甘氨酸-tRNA連接酶顯著變化。代謝組學分析結果顯示,參與滲透代謝的甜菜鹼、肌醇和二甲基甘氨酸等代謝物顯著改變。結果證實了低濃度砷汙染土壤嚴重幹擾了蚯蚓的滲透平衡代謝和免疫系統。

低濃度砷汙染土壤誘導蚯蚓毒性的蛋白質組學分析

近年來,蛋白質組學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學、農林學、食品和環境等研究,在汙染物毒性研究中也表現出潛在的應用前景。該研究運用代謝組學、蛋白組學方法開展蚯蚓生態毒性響應研究,揭示了低濃度砷汙染毒性的潛在機制:擾亂了蚯蚓的滲透平衡代謝和免疫系統,同時也從新的視角,擴展了我們對蚯蚓的生態毒性響應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RongguiTang,et al., 2020,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oxicity of arsenic-contaminated soil: Tandem mass tag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in earthworm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相關焦點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揭示蚤狀溞中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研究對象:蚤狀溞,納米塑料發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基於知識圖譜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進展分析
    ,而美國和德國的研究成果影響力最大;研究熱點主要側重於土壤中抗生素的種類及殘留水平分析、環境行為模擬、生態毒性及抗性基因影響與控制等主題。研究表明,土壤中抗生素研究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建議結合創新性方法(技術)深入開展土壤中抗生素的研究,切實解決抗生素濫用導致的一系列生態風險和人體健康問題。
  • 世界土壤日系列科學傳播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
    2020年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中存在哪些生物?土壤生物多樣性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 現在有地方搞電蚯蚓潮,對土壤,生態有多大的影響
    說回這個「地龍儀」電蚯蚓,也是一樣的套路。這種地龍儀其實原理很簡單,一般以電壓脈衝輸出為主,多數以逆變器升壓然後對電容進行充電,電容蓄電後產生高電壓,瞬間放電,也有用震蕩和諧電路的,也是可以的,都是以電容蓄電後放出高壓的輸出模式。在潮溼土壤中電壓對蚯蚓的刺激表皮,壓制蚯蚓呼吸,迫使蚯蚓蠕動,從潮溼的土壤中而鑽出地面。
  • 電擊捉蚯蚓,一年上萬噸?不容忽視: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專家王飛博士指出: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等多圈層界面,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是生物地球化學的能量交換、物質循環(轉化)最活躍的生命層,是地球綠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是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基礎。而蚯蚓,正是土壤形成和功能維持的「功臣」。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綜述了無機砷在水稻中的相關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土壤日裡話保護,建一所「土壤醫院」可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汙染物,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趙鵬說,建議形成政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土壤保護和治理工作。
  • 在淘寶熱賣的電蚯蚓機,正成為傷害土壤的「幫兇」?!
    ,該機接上電瓶可以把土壤裡的蚯蚓趕到地面被捕捉,此舉對土壤的傷害很大;並通過熱線呼籲有關方面依據相關規定,限制電蚯蚓機買賣,禁止用電蚯蚓機在農耕地捕捉蚯蚓。據了解,蚯蚓是一種常見土壤動物,不瀕危也不稀有,但它們對土地以及整個基層生態系統十分重要,而且富含營養物質,用途廣泛。既可作為釣魚的釣餌,也可作為特種養殖的食物、飼料,更是一味中藥材:地龍,可直接入藥。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是指定期或有一段時間在土壤中生活,對土壤形成、發育和演化產生影響的動物,它們與土壤微生物構成了地下生物群落,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動物的活動能夠改變土壤的通氣狀況、養分有效性以及微生物活性,在土壤形成、演化及土壤肥力形成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 女孩養上億條蚯蚓每天消耗百噸垃圾,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網友:很有...
    高校教師利用小蚯蚓帶動鄉村土壤修復大工程「俗話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們眼中所謂的垃圾,對蚯蚓來說卻能成為美味的食物。」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教師李立忠擁有一支特殊的「生態工程師軍隊」——小蚯蚓。這群小蚯蚓正在鄂西山區的土壤裡一點一滴地織就他的土壤修復之夢。
  • 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周有什麼變化?
    說到作物種植想必很多愛好者都會嘗試各種方法,或者是採用古老的自然方式改善土壤,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講的蚯蚓和肥料袋的問題,那麼肥料袋中放入蚯蚓和不放土壤一五周有什麼變化呢?蚯蚓放入肥料袋裡的觀察記錄變化有哪些?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
  • 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固碳減排,有哪些生態和健康風險?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都在探索生物炭在環境領域中的應用:改良土壤。生物炭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較高的孔隙度和豐富的表面官能團,可以作為吸附劑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汙染物;同時,生物炭保留並富集了生物質中大量的N、P、K、Ca等營養物質,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固碳減排。
  • 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提升稻米安全品質
    12月14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norganic Arsenic Toxicityand Alleviation Strategies in Rice」的評述性文章,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PAHs)汙染土壤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命和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汙染生態與環境生態工程研究中心的劉睿團隊通過在生長室中進行盆栽試驗,研究了修復植物火鳳凰(一種羊茅)對多環芳烴-鎘(PAH-Cd)複合汙染土壤的修復效果和根際調控機制。研究測定了植物生物量、PAH和Cd的去除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細菌群落。
  • 土壤宏病毒組已登上Nature子刊!
    本研究旨在探索永久凍土融化梯度下泥炭土壤中的病毒對微生物生態和碳代謝功能的影響。主要發現如下:1、從土壤樣本中鑑定出1,907個病毒類群,其中58%具有轉錄活性,推測可能是活躍的病毒類群。2、35%的病毒和宿主類群有關,突出了關鍵碳循環微生物的潛在病毒捕食者(包括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
  • 電蚯蚓機讓2.5億㎡土壤失去活力?聳人聽聞!專業養殖了解一下
    謝天謝地,蚯蚓的療效不包括「滋陰壯陽」,否則說不準還真能引起全民食用蚯蚓的熱潮。蚯蚓的療效所針對的症狀,基本都是是西醫治療的拿手好戲,因此,就其作為藥物使用,其實也是「剛需」——需要它做藥物的,仍然會拿它做藥物,原來不拿它做藥物的,也不會突然間添加上這味藥。
  • 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
    土地作為人類生活所需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良好的土壤環境對於農業種植來講尤為重要,這些年一些規定也重視對土壤的改良和生態的重視,那麼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土壤修復是什麼所謂土壤修復其實很容易理解,說簡單點兒就是為被汙染的土壤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恢復至以前好的狀態,從而滿足植物生長的環境需求,同時也保障了人們的食物安全等,用比較科學的話術來講就是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各種方法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分解、轉化、吸收降解至最低,達到可種植作物的目的。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