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
-
SEL | 氮沉降和刈割對溫帶草原土壤線蟲群落的影響
論文標題:Mowing did not mitigate the negative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是指定期或有一段時間在土壤中生活,對土壤形成、發育和演化產生影響的動物,它們與土壤微生物構成了地下生物群落,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動物的活動能夠改變土壤的通氣狀況、養分有效性以及微生物活性,在土壤形成、演化及土壤肥力形成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研究始於「八五」期間,三十多年來,在科技部等項目資助下,在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現狀調查、汙染物傳質過程、模擬預測和治理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發展了基於同步輻射等技術的土壤環境界面過程研究新方法,初步闡明了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轉化機制,闡明了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化學氧化還原、汙染過程調控等技術的潛力。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土壤宏病毒組已登上Nature子刊!
、代謝和生物地球化學,但它們在土壤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研究。雖然之前已報導了土壤病毒宏基因組的一些研究,但用基因組方法研究土壤病毒生態學最近才出現。最近的研究是從泥炭土中提取純病毒進行宏基因組分析,也有研究利用計算機從複雜的微生物(宏)基因庫中挖掘病毒序列。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對MeHg降解...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劉玉榮教授團隊對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對MeHg的降解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某些微生物在純培養中能夠降解甲基汞,但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在降解甲基汞過程中的作用及其多樣性尚不清楚。本文利用一系列微觀模型研究了中國三大代表性水稻產區湖南省、貴州省和湖北省的水稻土中MeHg的降解情況,並進一步對湖南省的一種土壤中與MeHg降解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性進行了研究。在所有三種土壤中都觀察到微生物去甲基化,未滅菌土壤中MeHg的降解明顯高於滅菌對照土壤。
-
世界土壤日系列科學傳播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
2020年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中存在哪些生物?土壤生物多樣性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
基於知識圖譜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進展分析
,而美國和德國的研究成果影響力最大;研究熱點主要側重於土壤中抗生素的種類及殘留水平分析、環境行為模擬、生態毒性及抗性基因影響與控制等主題。研究表明,土壤中抗生素研究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建議結合創新性方法(技術)深入開展土壤中抗生素的研究,切實解決抗生素濫用導致的一系列生態風險和人體健康問題。
-
環境因子影響湖泊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機制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大氣中的汞可通過乾濕沉降進入地表水和土壤,環境因素的變化可導致汞的轉化。從無機汞轉化而來的甲基汞(MeHg)可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微生物活動在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merA基因編碼的汞還原酶能夠將Hg2+還原為Hg0。湖泊中的汞汙染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汞汙染會影響細菌、真菌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乾旱區的湖泊具有其特殊性,鹽鹼化程度高、藻菌生物膜廣布。藻菌生物膜衰亡之後是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重要補充。
-
Microbiome:南農張瑞福團隊揭示放牧引起草原微生物組變化驅動土壤...
關鍵字:溫帶草甸草原,牛放牧,微生物組成,土壤培養,土壤有機碳降解酶活性,土壤生產力 點評:作者通過設置不同的放牧強度梯度研究了不同的放牧強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及其對土壤生產力的影響;由於土壤微生物易受土壤水分和溫度以及許多其他特徵的(季節變化)影響,同時為了研究土壤有機碳周轉化對季節變化的響應,因此作者結合微宇宙培養實驗進一步設置了溫度及含水量梯度以期更嚴謹的更全面的解答放牧對土壤微生物群落
-
木質素——土壤中植物源有機質「代言人」
於是在先鋒樹種的保護下「耐陰樹種」尋得良機,取代「先鋒樹種」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群落,直到新的災難(幹擾)到來。 植被變化直接引起森林中凋落物、細根等植物殘體向土壤中輸入的量和化學組成的變化,從而影響養分含量、pH值(酸鹼度)、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等一系列土壤參數,改變有機質在土壤中轉化和積累的過程(圖3)。
-
土壤毒性研究新視角,南京土壤所王興祥組發表蚯蚓蛋白組與生態毒性...
景傑學術| 報導 砷(As)和它的化合物是常見的環境汙染物,砷可以在土壤中積累並由此進入農作物的組織之中我國砷汙染(Arsenic pollution)土壤主要以中輕度汙染為主,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高濃度砷汙染的毒性,而對接近實際環境條件的低濃度砷汙染土壤的生態毒性研究相對缺乏。
-
世界土壤日 | 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Unsplash 保持土壤活力, 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植物在土壤中養育了整個生物世界,反過來土壤又為植物提供了營養物質並保護植物
-
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獲進展
水分是荒漠生態系統維持其結構和功能的重要限制因子,溫帶荒漠的積雪融水是生態系統重要的水分來源之一,為該區域荒漠植物個體早期生長和群落髮育提供保障。已有研究表明,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冬季降雪呈現上升趨勢,這種變化會對荒漠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淺根系的荒漠草本植物類群。
-
土壤知識(一、什麼是土壤?)
今天我要很大家分享的是《土壤知識》,說到「土壤」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錯它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泥巴」,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知識點》。《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空氣還有生物組成的,它也是巖石圈和大氣圈還有水圈加上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
-
為什麼土壤也需要被保護?研究發現,不保護土壤地球將貧瘠星球
所以,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土壤就是「微生物」的大本營,生物學家們研究微生物,也經常從土壤中獲取豐富的樣本來進行研究。那麼,地球上的土壤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土壤形成的過程中,究竟哪些因素都參與其中?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生物燻蒸法」為生病土壤煎一味綠色「草藥」
【解說】茄子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但是從菜園到餐桌,它走過的路卻並不容易,其中就有黃萎病這一攔路虎。黃萎病又被稱作「作物癌症」,是由土壤中的有害病原菌引起的,可使作物葉片發黃植株枯萎,這種病害發病率高、危害大甚至會造成絕收,對產量影響嚴重。所以如何為生病的土壤消毒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一環。
-
技術交流 | 石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及案例研究
生物堆中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電子受體的類型以及汙染土壤的理化性質等均會影響最終的修復效果。生物堆技術裝備簡單、修復成本相對低廉,相關配套設施已能夠成套化生產製造,在國外已廣泛應用於石油烴等易生物降解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成熟。2010年,該技術成功應用於某地鐵線施工場地苯胺汙染土壤的修復,修復規模達49920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