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 石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及案例研究

2020-12-22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背景

石油類汙染場地常見於石油開採、煉化、貯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的原油及各類油品的洩露,典型的石油類汙染場地包括:

(1)油田:鑽井/採油/洗井廢水的超標排放與幹化池、泥漿池、廢液池、貯油池的滲漏、輸油管線破裂、採油廢棄物的堆放等。

(2)石油煉化企業:儲油罐區與裝卸區、原油粗/精加工區、汙水處理區、管道的跑冒滴漏、生產事故造成的油品洩露等。

(3)加油站:地下儲油罐及管線洩露,尤其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單層油罐洩露風險巨大。

1、汙染種類及特徵

石油類汙染土壤中汙染物組分複雜,主要包括C15~C36的烷烴、烯烴、苯系物、多環芳烴、脂類等,其中美國規定的優先控制汙染物多達30餘種。汙染物類型可分為兩大類:揮發性有機物和半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主要由烯烴、烷烴和苯系物組成,半揮發性有機物則主要為多環芳烴。

2、汙染治理現狀

受工程、技術、設備、成本的綜合影響,油田及石化企業汙染土壤的治理一直是擺在企業面前的處置難題,油田及石化企業也沒有足夠的動力投入資源研發相關的處理技術,當前的主要處置模式頗為粗放,石化企業則出於行業本身的危險性出發,在化工工藝安全上的關注要遠高於環境汙染。加油站是石化行業的下遊環節,本身亦涉及危險化學品的儲存、運輸與使用。地下儲油罐及管線的破損洩露所引起的土壤、地下水事故近年來在國內也是屢有發生。

2石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1、異位修復技術

(1)異位熱脫附(Ex-Situ Thermal Desorption)

異位熱脫附是指汙染土壤開挖後通過直接或間接加熱,將汙染土壤加熱至目標汙染物的沸點以上,通過控制系統溫度和物料停留時間有選擇地促使汙染物氣化揮發,使目標汙染物與土壤顆粒分離去除。熱脫附技術中加熱的方式有多種,如高頻電流、微波、過熱空氣、燃燒氣等。加熱溫度控制在200~800 ℃,熱脫附過程中發生蒸發、蒸餾、沸騰、氧化和熱解等作用,通過調節溫度可以選擇性的移除不同的汙染物。該技術對處理土壤的粒徑和含水量有一定要求,一般需要對土壤進行預處理。

異位熱脫附技術較為成熟,國外始於七十年代,廣泛應用於工程實踐。在1982-2004年期間,約有70個美國超級基金項目採用熱脫附作為主要的修復技術。近年來,我國對熱脫附修復技術的應用不斷發展,已實現裝備的自主生產,已有較多應用案例。

(2)生物堆(Biopile)

生物堆修復是指在土壤中加入樹枝、稻草、糞肥、泥炭等易堆腐物質作為土壤調理劑,同時使用機械或壓氣系統充氧,並加入石灰以調節pH值,經過一段時間的微生物發酵處理,大部分汙染物被降解,標誌著堆肥的完成。該方法適用於較高烴類含量的含油汙染,處理後的土壤可返回原地或用於農業生產。生物堆中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電子受體的類型以及汙染土壤的理化性質等均會影響最終的修復效果。

生物堆技術裝備簡單、修復成本相對低廉,相關配套設施已能夠成套化生產製造,在國外已廣泛應用於石油烴等易生物降解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成熟。2010年,該技術成功應用於某地鐵線施工場地苯胺汙染土壤的修復,修復規模達49920 m3。經過數年的發展,生物堆修復技術在國內發展已比較成熟,相關核心設備已能夠完全國產化。

(3)異位化學氧化(Ex-Situ Chemical Oxidization)

異位化學氧化是指對汙染土壤進行開挖後,向汙染土壤添加氧化劑,通過氧化作用,使土壤中的汙染物轉化為無毒或相對毒性較小的物質。在處理吸附性強、水溶性差的有機汙染物時,輔以增溶、脫附等方式。常見的氧化劑包括高錳酸鹽、過氧化氫、芬頓試劑、過硫酸鹽和臭氧。修復系統包括土壤預處理系統、藥劑混合系統和防滲系統等。

異位化學氧化修復技術適用範圍廣、修復周期短、修復效果可靠,是在國內最早被廣泛應用的土壤修復技術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技術體系,在包括石油汙染在內的各類有機汙染土壤修復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2、原位修復技術

(1)土壤氣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

土壤氣相抽提利用真空泵抽提產生負壓,空氣流經汙染區域時,解吸並夾帶土壤空隙中的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由氣流將其帶走,經抽提井收集後最終處理,達到淨化包氣帶土壤的目的。有時在抽提的同時,可以設置注氣井,人工向土壤中通入空氣。

土壤氣相抽提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環境影響小等優點,是國外主流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但由於單一的氣相抽提修復周期相對較長,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為熱強化SVE技術。

(2)原位熱脫附(In-Situ Thermal Desorption)

原位熱脫附技術是通過加熱有機汙染物使其移動或流通,到達收集井後輸送到地表,通過常規的地面技術對汙染物進行處理。該技術通過向土壤輸入熱量來提高地下溫度,從而提高具有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汙染物的去除效率、加強DNAPLs組分的去除。原位熱脫附技術提高修復效果的主要機制是蒸發,有機汙染物的蒸汽壓隨溫度升高呈指數型的增長,因而會顯著地轉移到蒸汽相進行再分配。根據熱量傳遞和分配形式的不同,原位熱脫附技術可分為:蒸汽/熱空氣注射與抽提,電阻加熱(ERH),熱傳導加熱(TCH),射頻加熱(RFH)等。

由於原位熱脫附技術的高效性和低環境影響,近年來原位熱脫附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北京首鋼綠軸項目、蘇州溶劑廠、南京原煤制氣廠項目等,國內應用較多的為熱傳導加熱,加熱形式包括燃氣加熱和電極加熱。蘇州安利化工廠等項目則採用了電阻加熱方式,利用土壤及地下水的導電性在待修復區構建電流場,同時向電極注水以形成蒸汽,以傳導和對流的形式傳遞熱量。

(3)原位化學氧化(ISCO)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ISCO)是指將氧化劑注入或摻進被石油烴汙染的地下環境中,通過氧化反應使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汙染物被破壞降解成無毒的或危害較小的物質。化學氧化劑有ClO2,H2O2及Fenton試劑,KMnO4和O3等。化學氧化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修復技術(如生物修復)聯用使用,實踐證明,該方法可作為生物修復或自然生物降解之前的一個經濟而有效的預處理方法。且該方法不必開挖土地,不破壞土壤結構,可靈活應用。ISCO系統一般包括氧化劑注入井、監測井、控制系統、管路等部分。

目前,原位化學氧化技術在國內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技術體系,是我國石油類汙染場地修復的主流技術之一。

(4)多相抽提(MPE)

多相抽提(MPE)通過真空提取手段,抽取地下汙染區域的土壤氣體、地下水和浮油層到地面進行相分離及處理,以控制和修復土壤與地下水中的有機汙染物。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適用於易揮發、易流動的NAPL(非水相液體)(如汽油、柴油、有機溶劑等)。不宜用於滲透性差的土壤修復場地或者地下水水位變動較大的場地。MPE系統通常由多相抽提、多相分離、汙染物處理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主要設備包括真空泵(水泵)、輸送管道、氣液分離器、NAPL/水分離器、傳動泵、控制設備、氣/水處理設備等。

MPE技術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美國陸軍工程部等機構已制定並發布了本技術的工程設計手冊。國內對MPE技術處理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工程應用起步較晚,僅有少數中試研究,尚無大規模的工程應用示範和自主研發的MPE設備。

3案例介紹

1、某焦化廠汙染場地項目

(1)項目概況

項目規模:修復面積約11927 m2,深度5 m,修複方量約2.8萬m3。

汙染因子:苯、苯並(a)芘。

修復工期:加熱系統運行90日曆天。

修復技術:高風險汙染土壤採用原位燃氣熱脫附+原位抽提。

(2)修復效果

高風險汙染區土壤經原位燃氣熱脫附幾抽提處理後,土壤中苯、苯並(a)芘汙染物濃度均低於修複目標值,滿足修復要求。

2、某溶劑廠汙染場地修復項目

(1)項目概況

項目規模:汙染深度 0-18m,修復土方量1800 m3。

汙染因子:苯、氯苯、石油類。

修復工期:60日曆天,系統運行33日曆天。

修復技術:原位燃氣加熱熱脫附技術。

(2)修復效果

經過第三方檢測,修復后土壤中苯、氯苯和石油類的檢出值均遠低於修複目標值,達標率100%,去除效果顯著。修復前,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非水相液體(NAPL),屬於重度汙染。修復後的土壤中觀察不到該類汙染物,且無異味。

4技術總結

石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的選擇和處理效果與石油汙染物的組成與性質、石油汙染物在土壤中的變遷和土壤環境等條件密切相關。異位修復技術可通過強化降解條件來提高處理效率,但要額外運輸汙染土壤,佔用一定的場地和安裝通風設備均會增加處理成本。原位修復技術環境影響小,二次汙染風險低,但存在修復周期長、能耗高等缺點。汙染物的種類和濃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的技術難度、方法選擇、資金投入和持續時間。

我國目前處於修復市場急劇增長的階段,在這種形勢下,修復技術的發展也呈跳躍式前進,修復技術的應用從單一技術向技術組合發展,從異位修復技術為主向異位修復與原位修復技術相結合發展。城市場地修復需求提高將進一步促進原位修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案例分享」淋洗-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案例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淋洗-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案例分析作者:陳思莉;易仲源;王驥;潘超逸;常莎;虢清偉;周俊光;孫蘭;1: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引言然而石油在開採、加工、儲藏、運輸及使用等環節的非正常洩漏會造成土壤及水汙染。自20世紀70年代來,國外在地下水汙染修復和治理方面進行了大量系統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很多實用的地下水修復技術和理論知識,包括物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流線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等。由於地下水系統自身的複雜性和修復操作的難度,地下水汙染修復時間一般會很長。相比之下,地表水的汙染治理技術已相當成熟。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實 際案例,系統梳理了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燃氣熱脫附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工藝施工流程,對 國內外燃氣熱脫附技術的研究現狀和工程應用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並對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 展望,以期為我國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熱修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參考。
  • 傑瑞集團用熱相分離處理技術治理原油汙染土壤
    在新疆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固廢液處理站,一輛大型裝載機的鏟鬥抓起3立方米的摻雜著一團團黑色油泥的土壤,送進修復設備中。經過600多攝氏度的間接加熱,回歸本色的土壤從出料系統中出來;被「榨」出來的原油,則從冷卻裝置中流出。經過修復後的受浸土壤,經環保站檢測,均滿足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控制的指標。
  • 汙染場地土壤氣中 VOCs 定量被動採樣技術研究及應用
    ,是目前汙染場地中土壤氣調查的研究熱點.通過總結現有研究,就定量被動採樣技術的理論、被動採樣器吸附劑和外殼材料的選擇、被動採樣器吸附速率的研究及定量被動採樣在汙染場地中的應用進行論述.綜合研究發現, 只要嚴格控制吸附速率,被動採樣能夠提供準確的定量土壤氣濃度測量;採樣器結構的設計、外殼材料的選擇能夠有效控制吸附 速率;吸附速率受環境因素和土壤性質的影響,場地校正是獲得準確結果的有效途徑.我國在土壤氣採樣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
  • 地下水原位修復材料鑽進注入技術現狀調研
    相比而言,原位修復技術具有去除效率高、修復周期短、二次汙染易於控制等優點[10-13],近年來取得了較多的成果[14]。藥劑的注入技術是原位修復技術的核心,因此對原位功能材料鑽進注入技術研究就至關重要。地下水原位修復材料投加方式主要有兩種:攪拌和注入/注射。
  •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什麼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所謂的物理勘探,即物探,是為了測量地層物理量(如:速度、密度、電阻率等等),結合已知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推斷地質狀況的目的。2物探技術的應用有哪些?物探技術發展了近百年了,在礦產資源勘察和地勘領域,使用十分廣泛也很成熟。主要的方法有:電法、磁法、重力、地震和放射五大方法。
  • 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 ——基於理論原理和實踐條件的設計...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重金屬是土壤修復行業中的一類典型修復對象。目前,對於國內多種多樣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情景,大多採用比較快速、經濟的穩定化技術以匹配工期緊、資金少等修復過程中經常存在的現實問題。適宜的修復材料是土壤重金屬穩定化技術實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從土壤重金屬穩定化的理論原理和修復實踐兩個角度,對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的實用性設計思路進行簡要梳理。
  • 含油汙泥聯合處理技術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該方法也可用於修復石油汙染土壤。Wick等[23]提出用電化學技術將一種可降解目標汙染物的細菌注入缺乏活性微生物或細菌數量不足的汙染區域,研究發現細菌在土壤中所需的驅動力由電滲流提供;同樣,用電化學技術向缺乏營養底物的汙染土壤注入營養底物,在適當的條件下,細菌在電滲透提供的驅動力下可與當地生物強化結合,將代謝活性細菌轉移到石油汙染點,進而降解石油汙染物。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植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無二次汙染、應用範圍廣等優點,是人們公認的一種利用植物降解、同化、代謝或解毒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的低成本高效技術。植物根際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會參與土壤汙染物的降解過程,對根際汙染物的降解具有重要影響。不同類型汙染物共存可能會影響植物的修復潛力,因為汙染物的存在會對植物與其根際微生物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
  • 取土鑽機完成熱土取樣 助力原位熱脫附土壤修復
    就在不久前,位於京津冀地帶的一處土壤修復地傳來利好消息,由於該地區的土壤修復工程採用原位熱脫附技術,所以其修復的土壤熱度可達數百度之高,且該地區管線密布普通手持式鑽機無法完成取樣,而履帶式環保鑽機由於體積過大無法入場導致無法及時採集修復中的土壤並跟進修復效果這一難題得以突破。
  • 湖北蘄春縣原農藥廠銀山廠區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土壤汙染狀況調查...
    受黃岡市生態環境局蘄春縣分局委託,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承擔了本地塊環境調查工作,根據相關技術規範的要求,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成立項目組,對該地塊進行了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並對前期調查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地塊調查方案,通過現場採樣、樣品檢測、數據分析等工作,編制完成《湖北蘄春縣原農藥廠銀山廠區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報告》。
  • 生物修復技術應用重點/難點及自然衰減技術的考慮因子 - 全國能源...
    採用生物刺激修復技術,汙染場地需已有適當的菌株,並調整造成活性不佳的因素;採用生物強化技術時,場地缺乏具有分解能力的菌株,通過人為添加具分解潛勢的菌株至汙染場地,採用此法時,需考慮為何缺乏適當的菌株,並需先調整場地的環境因子(包含PH值)。2 採用生物修復技術的最佳條件有哪些?
  • 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治的協調策略
    近些年來,與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相關的大事層出不窮,引起了各個區域的廣泛關注,提升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防疫也早就變為有關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而研發出處理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措施也變成了當下防治工作的難題。加強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能力和方式,不但可以促進保護土地環境有關政策的擬定還有防疫體系的建立,更對保護人類身心健康和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擁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三、耕地汙染土壤市場容量測算    四、耕地汙染土壤區域分布解析    五、耕地汙染土壤修復市場發展現狀調研    六、耕地汙染土壤修復市場趨勢預測分析  第二節 工業汙染場地修復市場分析    一、工業典型汙染源及特性解讀    二、工業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分析    三、工業汙染場地市場容量測算
  • 礦山環境修復前沿生物技術
    環境修復是指為了保護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對原礦區的汙染物進行處理或去除的過程。修復項目可包括土壤、沉積物、地下水或地表水的處理或清除;設施的拆除;升級攔截壩以防止尾礦洩漏;尾礦庫和廢石堆的工程土覆蓋;和水處理系統升級,使受汙染的水遠離當地水域。
  • 全國首例技術調查官參審的汙染環境案宣判
    該案系全國首例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參審的刑事案件,高效解決案件中涉及土壤汙染認定及修復問題,在司法領域創新引入「植物富集」修復模式並首次發出「土壤淨化令」,為生態修復多樣化提供新樣本。 2019年6月下旬至同年7月21日期間,被告人黃某在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原正益源製冰廠內,僱傭他人擅自進行煤油燈頭、螺絲釘等金屬表面加工處理。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獲批 永清環保發力土壤修復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化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永清環保、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單位共同申報。項目周期為3年,項目研發經費預計為142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926萬元。
  • 石油工程緻密油氣技術中心在鄭揭牌
    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李光泉,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華北石油工程公司在鄭的領導班子成員,各部門負責人及中心技術人員代表參加揭牌儀式。華北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公司經理、黨委副書記吳天乾,華北石油工程西部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經理張桂強分別匯報兩個中心籌建及工作開展情況。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李光泉宣讀《關於石油工程公司井筒技術研發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 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
    土地作為人類生活所需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良好的土壤環境對於農業種植來講尤為重要,這些年一些規定也重視對土壤的改良和生態的重視,那麼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土壤修復是什麼所謂土壤修復其實很容易理解,說簡單點兒就是為被汙染的土壤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恢復至以前好的狀態,從而滿足植物生長的環境需求,同時也保障了人們的食物安全等,用比較科學的話術來講就是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各種方法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分解、轉化、吸收降解至最低,達到可種植作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