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 ——基於理論原理和實踐條件的設計...

2021-01-07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重金屬是土壤修復行業中的一類典型修復對象。目前,對於國內多種多樣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情景,大多採用比較快速、經濟的穩定化技術以匹配工期緊、資金少等修復過程中經常存在的現實問題。適宜的修復材料是土壤重金屬穩定化技術實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從土壤重金屬穩定化的理論原理和修復實踐兩個角度,對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的實用性設計思路進行簡要梳理。

一、基於理論原理的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設計思路

土壤中重金屬的穩定化修復過程,本質上為重金屬元素與修復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此作用過程,實質上為極其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對於某一具體修復情景,需首先考慮,基於穩定化技術選用的修復機制在熱力學角度下是否可發生。土壤中重金屬汙染物的穩定化過程為其低溶解度或高穩定性產物的形成過程。在特定條件下,修復材料與汙染物種的接觸反應是否可發生,決定了修復材料是否可對重金屬汙染物起到穩定化作用。場地已有修復環境能夠滿足穩定化反應所必需的反應條件,為選擇修復材料的基本依據之一。

其依據之二為:要達到穩定化修複目標,基本條件為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關穩定化反應過程,這對穩定化反應速率提出了要求。大部分接觸反應的反應速率,是與底物即汙染物和修復材料的初始量相關的。在汙染土壤環境中,汙染物的初始濃度是固定的,故修復材料在實際使用時需滿足反應動力學濃度或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基於化學反應動力學中基元反應的概念,充分理解穩定化反應過程中的反應歷程,識別修復機制中的決速步驟,對穩定化修復材料組分的設計和機制的應用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其依據之三為:當修復過程滿足熱力學反應的要求、修復條件也滿足反應動力學的條件時,也只是在短期內達到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的平衡狀態。而這種平衡狀態,是可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變化的。故在設計穩定化修復材料時,有必要將相關環境條件也考慮在內以便優化,從而讓預設材料通過預設機制達到長期穩定效果。常用的判定依據和立足點,無外乎基礎化學原理中經常出現的幾種基礎概念:吸附-解析平衡、沉澱-溶解平衡、酸-鹼平衡、相平衡等。對於大多數重金屬穩定化材料,吸附-解析平衡、沉澱-溶解平衡、酸-鹼平衡等都是比較重要的修復機制調控途徑。將基礎性概念深入理解並關聯至修復情景,可為理論機制定性和修復效果量化帶來實質性參考依據。

二、基於修復實踐的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簡述,可將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的設計思路分為對土壤對象的充分/全面調研、對修復需求的深度解讀與認知、對材料的科學遴選和謹慎設計、對修復效果的多維評價等四個必要環節(圖1)。


圖1 修復材料在汙染土壤修復實踐中的設計思路(以重金屬汙染為例)

1)對土壤對象的充分/全面調研

土壤本身由固、液、氣三相組成,具有較複雜的多相性,比單一水相體系更為複雜。基於經驗數據累積抽提客觀的、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規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更富有兼容性。將地域性差異、汙染源差異、汙染機制差異、(微)生物學差異等納入背景考察過程,可對汙染的治理策略起到輔助作用。

鑑於此,在足夠基數的理論實驗結論和實際修復項目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土壤樣品的背景汙染信息庫,可為修複方案的設計和修復材料的選用和施用帶來極大便利。另外,全面、深度調研亦可將多種不確定因素提前鎖定,避免修復過程出現異常導致技術失誤或經濟損失。

對於具體修復實踐項目,土壤汙染物的元素差異性、汙染土壤所在地域的特性、汙染土壤所在區域內存在的汙染物非均質性分布等基礎性數據為項目的特徵屬性。對於土壤自身的差異性,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考慮。以場地類型土壤為例,具體宏觀因素可涉及場地所在地域、精細區域劃分、待修復土壤體量、場地歷史用途所涉及生產工藝等;以農用地類型土壤為例,具體宏觀元素可涉及地區經濟作物、耕作周期等。具體微觀因素可涉及土壤顆粒類型與尺寸、土壤酸鹼度、土壤含水率等關鍵因子。

2)對修復需求的深度解讀與認知

不同類型的重金屬汙染物在設置對應修複目標時,因元素類型、參考標準、技術條件、處置方式、敏感受體等影響往往需要面對不同的修複目標值。即便對於同一種重金屬汙染物,實際修復技術工藝和修復材料也會有明顯不同。面對複雜的修復狀況,從材料設計和使用的角度出發考慮,需結合工程條件和修復后土壤面向的使用規劃,設定並綁定多種附件條件,對材料實際發揮效用過程進行約束。如此匹配,可使穩定化材料的設計以需求為導向,具備較高的實際可操作性。

從需求角度來看,對於汙染物的汙染濃度和修複目標值的客觀匹配,有必要結合實際經驗數據。國內土壤重金屬汙染元素主要為Cr、As、Pb、Cd、Hg等高毒性汙染物,常見的元素汙染濃度可從0.1 mg/L跨越至100 mg/L,而對應的修複目標值則可由0.1 mg/L跨越至0.01 mg/L等數量級(圖2)。針對不同汙染元素、汙染濃度和修複目標值的組合情景,重金屬穩定化材料的設計思路和實際應用策略也可能有較大差異。


圖2 穩定化修復材料對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常見修復範圍區分

(以典型元素在行業內常用修複數值為參考)

1)對材料的科學遴選和謹慎設計

對於材料的選擇,實用性為優先考慮的重點。對於實用型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材料或組成組分,需在了解基本化學類、化工類常識的前提下,掌握其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領域中的性能優勢和現實短板。在經過充分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後,修復材料才能進入土壤修復實踐環節應用中。

對於如何設計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需了解市場對該類材料的訴求,即高效、長效、生態無毒害、兼容工藝等目標。在材料應用過程中,應同時滿足這些目標的要求。

目前,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的設計模式,可總結為以下四種方式(圖3):天然材料直接使用、人工改性材料利用、設計合成材料運用及工業產物(含工業級化學品)二次利用。前三種更著眼於材料產生的源頭和途徑,在特定的高濃度重金屬汙染或高難度重金屬汙染有較大優勢;而第四種方式則更具有環境意義和經濟效益,在兼容性和實用性方面更勝一籌。


圖3 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的設計角度

1)對修復效果的多維評價

關於修復效果,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

第一,高效性,可涉及材料對重金屬汙染穩定化過程的高效性、材料對穩定化修復條件(含設備)的依賴性、材料修復過程抗幹擾能力等多個方面,重點在於材料對重金屬浸出毒性的降低能力;

第二,環境友好性,可涉及材料自身附帶的潛在危害、材料引入後對動植物等生命體依賴環境的幹擾、材料穩定化產物對生態環境系統平衡的潛在影響等,重點在於材料對整體原始環境條件的影響能力;

第三,經濟性,可涉及材料自身的研發周期及生產成本、修復土后土壤(場地類)的可開發價值、修復后土壤(農用地類)的種植用途價值等,重點在於材料所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和長期附加效益;

第四,長期穩定性,可涉及多種形式的數據對比,如階段性抽樣檢測和實驗性加速老化評價等,重點著眼於材料的穩定、持續修復能力。

基於多個實際場景經驗,較大比例的案例著眼於優先滿足高效性和經濟性,對於環境友好性和長期穩定性等,相關質量要求處於穩定提升中。但通過對不同維度的評價效果進行分化,可適當反饋於初始的目標確認、對象分析、材料策略設計等先決環節。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大量工程案例的修復效果綜合評價一種修復材料的實際修復能力和效果更具客觀說服力。此外,從長期修複目標來看,實際修復項目的修復和評價周期多以年計,這與一周左右的實驗室批量小試和上百年老化過程的自然環境模擬實驗數據會有較大差別。修復材料的長期修復效果評估推薦多種方式開展,如修復材料自身的長期穩定性評估、場地後續採樣抽查評估、實驗室同步修複評估,柱/淋溶實驗模擬評估等。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近年來,我國重點關注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如砷、鉻等)和有機汙染物(如多環芳烴、氯代烴、苯系物等)複合汙染,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發達地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環境治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場地系統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受介質場、滲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具有高度非均質性和時空變異性。解析原位條件下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是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控制與修復的理論基礎。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獲批 永清環保發力土壤修復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化
    該項目集中了5家長期從事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的優勢力量,包括「院士」和「國家傑青」團隊,具有土壤學、材料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等學科交叉互補優勢。平臺資源雄厚,包括5個國家級和1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永清環保是參與單位中唯一的企業,牽頭課題四「典型酸根態重金屬鈍化材料生產工藝與產品應用」的研究工作,並參與課題二和課題三的鈍化材料示範性驗證工作。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通常,多環芳烴與重金屬可通過汙水灌溉、固體廢物處理、交通運輸以及工業活動等途徑進入到土壤中,通過積累而形成複合汙染。多環芳烴和重金屬具有致癌性、致突變性和致畸性,並且可在土壤中持久留存。近幾十年來,我國土壤中多環芳烴和重金屬的複合汙染問題迅速加劇,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湖北蘄春縣原農藥廠銀山廠區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土壤汙染狀況調查...
    2020年1月20日,黃岡市生態環境局主持召開了「湖北蘄春縣原農藥廠銀山廠區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報告專家評審會」,並出具了專家評審意見。會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根據專家意見對報告進行了認真修改和完善。現對地塊基本信息及調查情況進行公示。
  • 技術交流 | 石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及案例研究
    加熱溫度控制在200~800 ℃,熱脫附過程中發生蒸發、蒸餾、沸騰、氧化和熱解等作用,通過調節溫度可以選擇性的移除不同的汙染物。該技術對處理土壤的粒徑和含水量有一定要求,一般需要對土壤進行預處理。異位熱脫附技術較為成熟,國外始於七十年代,廣泛應用於工程實踐。在1982-2004年期間,約有70個美國超級基金項目採用熱脫附作為主要的修復技術。
  • 「案例分享」淋洗-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案例分析
    >石油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在能源、材料、化工等領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石油在開採、加工、儲藏、運輸及使用等環節的非正常洩漏會造成土壤及水汙染。自20世紀70年代來,國外在地下水汙染修復和治理方面進行了大量系統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很多實用的地下水修復技術和理論知識,包括物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流線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等。由於地下水系統自身的複雜性和修復操作的難度,地下水汙染修復時間一般會很長。相比之下,地表水的汙染治理技術已相當成熟。
  • 地下水原位修復材料鑽進注入技術現狀調研
    3 高壓旋噴工藝3.1 高壓旋噴工藝簡介高壓旋噴施工技術是在靜壓注漿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引入高壓水流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已形成了成熟的注漿劈裂理論[28]。原理是利用射流作用切割摻攪地層,改變原地層的結構和組成,同時灌入水泥漿或複合漿形成凝結體,形成連續搭接的水泥加固體,藉以達到加固地基和防滲的目的[29]。
  • 國際金屬冶煉廠綠色生態修復項目介紹
    例如,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盛行的異位土壤熱脫附和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再到90年代中期的基於風險的修復模式(Risk Based Remediation),不再強調汙染場地的全修復要求;與此同時,原位修復技術也開始興起而逐漸取代異位修復。而最近二十年間,國際修復界最重大的進展之一是綠色可持續修復理念的興起。
  • 基於改進物元可拓模型評價設施菜地土壤重金屬汙染風險
    西藏高原森林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摘 要為解決土壤重金屬汙染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傳統方法評價結果失真度高、新標準下我國設施菜地土壤重金屬風險狀況未知等問題,在新出臺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下,利用改進的物元可拓模型對我國設施菜地土壤重金屬汙染風險狀況進行評價,並將結果與傳統評價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實 際案例,系統梳理了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燃氣熱脫附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工藝施工流程,對 國內外燃氣熱脫附技術的研究現狀和工程應用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並對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 展望,以期為我國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熱修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參考。
  • 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
    土地作為人類生活所需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良好的土壤環境對於農業種植來講尤為重要,這些年一些規定也重視對土壤的改良和生態的重視,那麼什麼是土壤修復?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土壤修復是什麼所謂土壤修復其實很容易理解,說簡單點兒就是為被汙染的土壤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恢復至以前好的狀態,從而滿足植物生長的環境需求,同時也保障了人們的食物安全等,用比較科學的話術來講就是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各種方法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分解、轉化、吸收降解至最低,達到可種植作物的目的。
  • 如何實現生物質廢棄物利用和重金屬汙染脫除的雙贏?
    吸附法目前,離子交換法、萃取法、化學沉澱法、生物處理法、電化學法等多種修復技術在重金屬汙染治理中已經得到了探索和應用。但上述方法普遍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如效率低、周期長、成本高、操作複雜、會產生二次汙染等,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相比之下,吸附法因其成本效益高、效率高、操作簡單、吸附劑選擇多樣等優點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汙染場地土壤氣中 VOCs 定量被動採樣技術研究及應用
    ,是目前汙染場地中土壤氣調查的研究熱點.通過總結現有研究,就定量被動採樣技術的理論、被動採樣器吸附劑和外殼材料的選擇、被動採樣器吸附速率的研究及定量被動採樣在汙染場地中的應用進行論述.綜合研究發現, 只要嚴格控制吸附速率,被動採樣能夠提供準確的定量土壤氣濃度測量;採樣器結構的設計、外殼材料的選擇能夠有效控制吸附 速率;吸附速率受環境因素和土壤性質的影響,場地校正是獲得準確結果的有效途徑.我國在土壤氣採樣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
  • 5億元土壤修復大單近日開標 答疑文件暴露潛在中標人
    43.招標文件P23 的15.3.2投標書三(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治理技術方案)和投標書四(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所有份數的投標文件應當一致,其中有且只有一份應加蓋投標單位公章(在投標書三和投標書四的封面蓋章即可)以證明屬於投標單位提供 請問:如為聯合體投標,是否在投標書三(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治理技術方案)和投標書四(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封面任意位置加蓋聯合體牽頭方公章即可?
  • 督察組督察原湖南鐵合金廠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
    督察原湖南鐵合金廠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時要求科學治理 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湘潭在線11月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歐陽天)10月30日上午,省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崔永平一行來到湘鄉市,對原湖南鐵合金廠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進行督察
  • 告別「鎘大米」 鎘汙染農田修復有了新方法
    該長沙縣農田修復基地的土壤中重金屬鎘含量超標,根據湖南省農科院檢測,農田中鎘含量在0.4—0.8mg/kg之間,且由於當地土壤偏酸性,生長出的稻穀中鎘含量有超標現象。森美思TM改性多孔陶瓷納米材料之所以有如此顯著成效,源於它的六大特性:(1)良好物理和機械穩定性:森美思納米陶瓷顆粒不易破碎,吸附重金屬後不隨水漂流;(2)強化學穩定性:森美思材料與重金屬的共價鍵結合不會因為土壤變酸或者酸雨而重新釋放重金屬;(3)優秀生物穩定性:10-35nm的納米孔使微生物(一般為2000nm
  • 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治的協調策略
    近些年來,與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相關的大事層出不窮,引起了各個區域的廣泛關注,提升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防疫也早就變為有關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而研發出處理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措施也變成了當下防治工作的難題。加強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能力和方式,不但可以促進保護土地環境有關政策的擬定還有防疫體系的建立,更對保護人類身心健康和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擁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 「土十條」印發:2020年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生物修復技術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達到去除土壤中汙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和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優點是不破壞土壤有機質,不對土壤結構做大的擾動,成本低;缺點是修復周期長,通常不適宜對高濃度汙染土壤的修復。物理修復是指通過各種物理過程將汙染物從土壤中去除或分離的技術。
  •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年中央下達重金屬專項資金36億元,支持30個地方重點區域重金屬治理和37個重金屬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示範工程。福建出臺《福建省土壤汙染防治辦法》,填補了地方土壤立法空白。儘管截至**法律法規、治理機制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但立法速度在這兩年明顯加快,這無疑釋放出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上支持土壤修復行業的積極信號。
  • 土漫漫其「修」遠兮 重金屬汙染治理上下求索
    土壤重金屬治理四大困難    眾所周知,修復土壤重金屬汙染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利用生物或物理、化學技術方法從土壤中去除重金屬;二是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降低其在環境中的遷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不過現階段的耕地重金屬汙染治理還面臨四大困難:    一是部分替代生產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