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難得深情,不斷追尋詩與遠方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現存詞作362首,其中多為奔放豪邁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蘇軾被派往密州(今山東諸城)擔任知州。
詞的上闕描述自己帶領將士們出城會獵的場面,「老夫」是作者自稱,當時蘇軾還不到40歲,卻自稱老夫,大有經歷過多曲折後心態漸老的意思。作者左手牽黃狗,右臂託雄鷹,跟隨他的將士們則頭戴錦帽,身著貂裘,千人的隊伍像風一樣席捲而來。看到這麼多人追隨自己,作者忍不住想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像三國孫權一樣,親手射中老虎的場面。
詞的下闕重在抒發作者滿腔豪情,氣勢雄豪,淋漓酣暢。其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寄託了作者對朝廷的期盼。當時作者因為在朝廷任官時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觸怒了王安石,所以蘇軾請求出京任職,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雖然在地方上很得當地百姓的愛戴,但是蘇軾也希望得到朝廷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此時創作時難免流露出這樣的想法。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中的天狼,隱喻當時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表明作者希望能夠承擔起衛國戍邊的重任。
這首詞在宋代屬於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豪放詞,此前的詞壇流行淺吟低唱,詞風綺靡,這首詞可以說是作者創作豪放詞的嘗試,無論是在題材還是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沉沉。
這首七言絕句讀來淺顯易懂,但卻立意深沉,在作者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委婉地表達了對醉生夢死、只知道盡情享受卻不知道珍惜光陰的人的譴責與諷刺,詩篇雖短卻發人深省。
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
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
又叫明月送將來。
蘇軾文才極佳,雖然官運不好但他卻天性樂觀,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達觀知命的態度,在無奈中總是有著淡淡的幽默,通過這首《花影》即可見一斑。
花的影子,在別人眼中是再尋常不過的事物,在蘇軾筆下卻成了藉以抒發自己心情的獨特景致:瑤臺之上花影重重疊疊,多次讓童子去掃卻掃之不盡,太陽照耀時花影沒有了,明月一出花影卻又出來了。
作者以諷喻手法將重疊的花影比作朝中居於高位的小人,表達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最終卻無可奈何的心情。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首詞描寫的是五代十國時後蜀國君孟昶和他的貴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訶池上消夏時的情景。
上闋描寫人物與環境,人物有著「冰肌玉骨」,神仙姿質,環境則有如月宮瑤臺。
下闋描寫月下情人私語,頗有情調。
這首詞境界空靈神妙,跌宕起伏,令人有如身臨其境一般。
蘇軾這首詞是40多歲時所作,起因是想起7歲時認識的一位老尼,她為他讀過一首詩詞,這位老尼曾經去過後蜀宮中,聽孟昶作了這首詞,所以老尼念給蘇軾聽。蘇軾成年後回憶著寫了這首詞。
孟昶的原作是《玉樓春·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花蕊夫人是後蜀孟昶的貴妃徐氏,因為貌美所以被稱為「花蕊夫人」。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1年,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當時蘇軾正謫居黃州,章質夫,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先作了一首歌詠楊花的《水龍吟》,蘇軾依照他的詞韻作了這首詞答和。
楊花其實就是柳絮,詞的上闕描寫柳絮隨風飄零的神態,作者將其比作思親的少婦,柳絮作別柳枝,自然滿是離愁別緒。
詞的下闕抒情,感慨春天一去不復返的遺憾,滿是作者的惜春之情。
蘇軾的這首和詞一出,立刻超過章質夫的原作,成為詠物詞中的名作。
章質夫的原作清麗和婉,描摹柳絮形神俱似,雖然很多人都更讚賞蘇軾的詞,但是蘇軾卻稱讚章質夫的詞妙絕:
水龍吟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是詩詞大才,但是官場不順,多次被貶到蠻荒之地,生活顛沛流離,對此他也有深刻的反思。在迎接兒子出生時,他寫詩表達了自己的這一想法,並因此寄託了對孩子的期待:
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軾的兒子出生三天後,蘇軾按照傳統習俗給他洗三朝時所作。前兩句道盡了自己遭遇,後兩句則對孩子寄予期望,不過「愚且魯」卻不能當真,應該是希望孩子能夠韜光養晦,不要輕易流露自己的聰明,不然一個真正愚魯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公卿之位的。
歷經磨難之後,這首詩凝結了蘇軾的反思,如果有來生,他或許會學著收斂自己的光芒,和光同塵,無災無難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