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人:把民族文化穿在身上

2020-12-25 澎湃新聞

普洱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61%

多彩的民族風情

為普洱增添了神秘、瑰麗的色彩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視角

各少數民族的「盛裝」

再次領略普洱民族文化的深沉與雋永

哈尼族服飾

(以寧洱、墨江哈尼族為代表)

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的物化載體。

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崇尚黑色,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黑色為主基調。

哈尼婦女在服裝和服飾上的差異是區別她們是否結婚的重要標誌。如果她的頭後部佩戴一種叫「歐丘丘」的裝飾,表明她已年滿17歲,可以戀愛;如果她留了鬢角,表明她18歲,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歐丘丘」上包了黑布,則說明她已有了歸屬。

拉祜族服飾

(以瀾滄拉祜族為代表)

拉祜族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多以黑布襯底,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系腰帶,穿布鞋,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各色布條交織纏成。

拉祜族婦女服裝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在袖口、襟邊,光豔美麗。

傣族服飾

(以景谷、孟連傣族為代表)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傣族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婦女服飾能顯出女性的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尖頂大鬥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傣族男子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則顯得健美、瀟灑。

布朗族服飾

(以瀾滄布朗族為代表)

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傳統著裝為長衫,或是穿對襟無領短衣、黑色寬肥長褲,束繡花腰帶,以絨球為飾。青年男子用白布帕包頭,老年男子還保留了蓄髮盤於頭頂的習慣,纏黑布包頭。

女子穿窄袖緊身短衣、長筒裙,以黑色和青色為主,間以紅、黃、綠等色,喜歡用紅絨球作為裝飾。

外出時,布朗女子都要在頭上纏大包頭,老年婦女纏黑藍色大包頭,中年婦女纏白色大包頭,年輕女子多用彩色提花大毛巾纏包頭。

彝族服飾

(以江城、景東彝族為代表)

江城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裙子,梳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

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拖地長裙,梳雙辮,戴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

「景東十八怪——羊皮褂子穿在外。」在景東彝族自治縣安定鎮隨處可見身穿羊皮褂子的人。據史料記載,羊皮是彝族最早的服飾。

當歷史悠久的羊皮褂遇上古老濃烈的彝族舞,就衍生出了充滿原始而野性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舞蹈——羊皮舞。

佤族服飾

(以西盟佤族為代表)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婦女喜留長髮,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鍊。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

在西盟,無論家庭貧困還是富裕的婦女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戴在手腕上,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圖案花紋,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相對來說,佤族男子服飾沒有什麼特別的,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喜歡黑色。頸上戴有銀制或竹製項圈,手戴銀(銅)手鐲,耳附銀環。

來 源 | 普洱日報全媒體

編 輯 | 李顏 張宇鵬

監 審 | 陳景鋒 朱菊英

原標題:《普洱人:把民族文化穿在身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非遺: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橫織豎行的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一直都是能歌善舞的,在歌舞儀式上同樣需要能夠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顏色豔麗,圖案古樸,帶著濃鬱的民族風味,在我們的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完整的發展體系,從語言到文字再到服飾,他們的服飾裝扮尤其具有民族特色。
  • 穿在身上的文化閃耀第三屆CBDA中國軟裝陳設藝術節
    倒生根民族文化服飾表演隊,作為唯一的服飾表演團體,再度受邀壓軸演繹知名服裝設計師張珂嘉老師的《穿在身上的文化》,經驗跨界藝術交流之夜。受到與會領導嘉賓,以及全國各界藝術家的廣泛好評。他們創作的《穿在身上的文化》多民族服裝服飾大秀成為壓軸表演,倒生根民族服飾表演隊也作為唯一一支模特隊伍登上中國軟裝陳設藝術節的舞臺。為了做好演出,張珂嘉設計師帶領倒生根民族服飾表演隊的所有成員,加班加點彩排,並針對舞臺特點進行了一絲不苟的合光、音樂合成。確保了演出的順利進行。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
  • 時尚先生採擷民族精粹點亮中國風!雲南衛視《絲路雲裳·穿在身上的...
    禮讚新時代感恩共產黨穿在身上的藝術 <第二季>絲路雲裳△《絲路雲裳·穿在身上的藝術》(第二季)第三集《時尚先生》宣傳片第三集《時尚先生》本集節目講述的是「男人的時尚衣櫥」。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設計師結合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從豐富的民族紋樣、獨具特色的配飾結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中汲取靈感。結合現代都市生活元素,從不同角度進行創作設計。簡約有格調,新潮有個性。
  • 12月17日21:20雲南衛視《絲路雲裳·穿在身上的藝術》炫美上線!
    讓創新生長在時代的高臺絲路雲裳 穿在身上的藝術引領大屏小屏最美麗的——星光△《絲路雲裳·穿在身上的藝術》(第二季)宣傳片在藝術原鄉尋找初心在衣的遠方品味文化>活力探討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力賦能傳統民族服飾與時代風尚的絢爛生命力第一集《
  • 把藝術穿在身上!昆明民族時裝秀點燃冬日時尚火焰
    一場民族服飾的絢麗盛宴,一段創意設計的時尚之旅。12月18日,作為絲路雲裳·七彩雲南2020雲上民族賽裝文化節 「高潮」階段的重要活動,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5天時間裡,民族服飾、國際時尚、獨立設計師、高校設計等40餘場時裝發布秀將點燃這個冬日的時尚火焰,為昆明呈現一場南北聯動、貫穿全城的服裝服飾文化交流盛宴。
  •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其不同之點在於對龍的信仰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民族頭領形體特徵與龍相近;二、部族頭領降生時,出現吉祥異兆(由其他動物保護、供乳,使其成長等);三、龍與災害鬥爭,使部族安居;四、圖騰物教民生產、生活;五、幫助治國、理民;六、進行文化科技發明,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文化等;七、龍是華夏民族的保護神,主持、幫助部族領袖,在災後已經無人的情況下結婚,生育子女,繁衍本氏族後代。
  • 《衣尚中國》聚焦「節慶之美」把傳承穿在身上 讓藝術照進現實
    可貴的是,中國服飾中的「文化密碼」並沒有封存在歷史中,而是通過現代人的「解碼」得以延續和創新,《衣尚中國》發出的「過中國年、穿中國衣」的倡導更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吸粉無數,在第四期中,《衣尚中國》以包容萬象的氣度,展現了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在節慶時的盛裝服飾,它們就像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映射出藝術發展的悠長紋絡,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一件穿在身上的彝族圖騰文化
    民族風T恤系列民族風T恤系列:96一件      快遞3天左右購買方式:更多彝族文化,請關注羅婺部微信公眾平臺!
  • 中國神秘的第57個民族:隱藏在貴州神秘部族,67萬人形成獨特文化
    在貴州西北部,有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是發源於貴州的原生民族。這個民族早期被稱為「土人」,清朝時被稱為「穿民子」,後來因為他們穿著的衣服為青色,被稱為了「穿青人」。
  • 古希臘民族志裡的環境文化
    本書作者認為,古希臘的民族志著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由此可瞥見古人的環境思想、假定與憂慮,以及人類與自然的整體性聯繫。她重點考察了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學者希羅多德和狄奧多羅斯的著作,令人信服地闡明了希臘之外的族群(如衣索比亞人和波斯人)之活動如何影響了當地的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反過來,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也深刻地影響著本地族群。
  • 【絲路雲裳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用改良設計把「風花雪月」穿在身上
    劍川旭日白族刺繡廠改良設計的白族服飾 受訪者供圖 12月18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同時拉開帷幕。
  • 「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西京學院舉行民族文化交流晚會
    為加強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學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促進各族學生團結勤奮、矢志奮鬥、共同發展,西京學院11月12日舉行「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民族文化交流晚會。
  • 濟南鞋匠做出56個民族微型皮鞋 挖掘中國鞋文化
    傳承人:劉睿  皮鞋匠人,在濟南市西街工坊文化創意園開有一家微型皮鞋及鞋文化工作室。他嘔心瀝血,製作出一套五十六個民族微型皮鞋作品,在市面上有資料記載的,是最全的一套,屬國內首創。  在濟南市西街工坊文化創意園的東南角,皮鞋匠人劉睿正在工作檯前忙碌,一雙黑白相間的傳統皮鞋正在他的手中逐漸成型,一絲不苟的針線構成了美觀的圖案,熟練自如的手法讓工藝品從圖紙走進現實。門頭房平平無奇,裡面的匠人卻在傳承一段絢爛的歷史。
  • 愛穿「貝殼」的原始民族,女性把貝殼當作衣服,男性紋身愛紋中文
    在旅遊界中,民族文化一直是一個比較熱門的旅遊項目,這是因為民族文化十分豐富多彩,每一個民族都是歷史演變中,基於同一個環境孕育出來,具有相同語言,文字,和社會習俗的群體,因此這些民族的文化都和別人並不一樣,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新時代中,將這樣的民族文化包裝成旅遊項目,就能夠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旅遊體驗
  • 走進普洱,走進普洱茶歷史,探索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歷史和普洱文化亦成為了雲南普洱乃至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關於普洱茶歷史和文化的總結概述語。茶馬幫在崇山峻岭間運輸普洱茶的生活場景,其艱辛和苦澀可見一斑。普洱茶遠航大西洋,送往世界各國。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中國朝鮮族在初期,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
  • 彩雲之南看曲靖,爨文化發祥地的獨特民族文化風情!
    自古是「南蠻之地」,現在被認作是「邊疆的內地」,爨文化的發祥地,曲靖的民族風情是怎麼樣的?別說是外省人,在大多數曲靖人看來,自身及周邊的人,大都是漢族,在曲靖,感覺離少數民族很遠,曲靖是和民族不怎麼掛鏈得上,基本沒有什麼民族文化風情。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瑤族服飾!
    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