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61%
多彩的民族風情
為普洱增添了神秘、瑰麗的色彩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視角
各少數民族的「盛裝」
再次領略普洱民族文化的深沉與雋永
哈尼族服飾
(以寧洱、墨江哈尼族為代表)
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的物化載體。
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崇尚黑色,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黑色為主基調。
哈尼婦女在服裝和服飾上的差異是區別她們是否結婚的重要標誌。如果她的頭後部佩戴一種叫「歐丘丘」的裝飾,表明她已年滿17歲,可以戀愛;如果她留了鬢角,表明她18歲,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歐丘丘」上包了黑布,則說明她已有了歸屬。
拉祜族服飾
(以瀾滄拉祜族為代表)
拉祜族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多以黑布襯底,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系腰帶,穿布鞋,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各色布條交織纏成。
拉祜族婦女服裝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在袖口、襟邊,光豔美麗。
傣族服飾
(以景谷、孟連傣族為代表)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傣族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婦女服飾能顯出女性的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尖頂大鬥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傣族男子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則顯得健美、瀟灑。
布朗族服飾
(以瀾滄布朗族為代表)
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傳統著裝為長衫,或是穿對襟無領短衣、黑色寬肥長褲,束繡花腰帶,以絨球為飾。青年男子用白布帕包頭,老年男子還保留了蓄髮盤於頭頂的習慣,纏黑布包頭。
女子穿窄袖緊身短衣、長筒裙,以黑色和青色為主,間以紅、黃、綠等色,喜歡用紅絨球作為裝飾。
外出時,布朗女子都要在頭上纏大包頭,老年婦女纏黑藍色大包頭,中年婦女纏白色大包頭,年輕女子多用彩色提花大毛巾纏包頭。
彝族服飾
(以江城、景東彝族為代表)
江城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裙子,梳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
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拖地長裙,梳雙辮,戴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
「景東十八怪——羊皮褂子穿在外。」在景東彝族自治縣安定鎮隨處可見身穿羊皮褂子的人。據史料記載,羊皮是彝族最早的服飾。
當歷史悠久的羊皮褂遇上古老濃烈的彝族舞,就衍生出了充滿原始而野性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舞蹈——羊皮舞。
佤族服飾
(以西盟佤族為代表)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婦女喜留長髮,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鍊。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
在西盟,無論家庭貧困還是富裕的婦女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戴在手腕上,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圖案花紋,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相對來說,佤族男子服飾沒有什麼特別的,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喜歡黑色。頸上戴有銀制或竹製項圈,手戴銀(銅)手鐲,耳附銀環。
來 源 | 普洱日報全媒體
編 輯 | 李顏 張宇鵬
監 審 | 陳景鋒 朱菊英
原標題:《普洱人:把民族文化穿在身上》
閱讀原文